裘影萍
牙齦發炎的高老伯在服用抗生素后,牙齦腫痛有好轉,卻出現發熱現象,且自行服用退燒藥沒有效果。高老伯到某三甲醫院求治,醫生詢問了他服藥情況后,確診是“藥物熱”。
藥物熱,顧名思義是在治療疾病使用藥物的過程中因藥物導致的發熱。通常在服藥6~10天后發生,最短者為1小時,最長者可達25天。能引起藥物熱的藥物有多種,常見的有魯米那、解熱鎮痛藥、磺胺類、奎寧等:近年來,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藥物熱時有發生,包括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鏈霉素、氯霉素、先鋒霉素、萬古霉素、灰黃霉素等。
藥物熱常伴藥疹,也有不伴藥疹的單純性藥物熱。表現為惡寒(或寒戰)發熱,可以是弛張熱、稽留熱或微熱;伴有周身不適、頭痛、肌肉疼痛、關節痛、淋巴結腫痛和消化系癥狀等,繼而出現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皮疹呈多形性對稱性分布,往往伴有瘙癢或燒灼感。皮疹類型有猩紅熱樣紅斑、蕁麻疹及麻疹樣紅斑、固定性紅斑等。嚴重的藥疹可表現為剝脫性皮炎。皮疹嚴重者,停藥后熱度可持續較長時間。
患者自行使用非處方藥增加了引起藥物熱的機會。老年人因對藥物的判斷力較差,有的藥品說明書字號太小,視力不及,難以看清,更容易引起藥物熱。建議老年人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用藥,必要時由家人協助給藥,切不可盲目用藥。
一般而言,在應用抗生素的療程中,如病情已改善,體溫下降或已趨正常之后再度上升或熱度重現者,應考慮藥物熱的可能。一旦出現藥物熱,應立即停藥,并找醫生說明情況,對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