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群
而立之年的王欣在一家廣告公司做策劃工作。公司的工作周期是半個月,也就是說她至少每兩個星期就需要做出一個新的策劃案。每次在新工作周期運轉之始,王欣總覺得時間綽綽有余,于是心安理得的優哉游哉。她會安慰自己說,慌什么,還早著哪,靈感還沒來呢。然而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拖著拖著,時間就將耗盡,她開始變得焦躁和糾結。到了該交新策劃案的最后兩天,王欣不得不打起精神去挑燈夜戰,結果做出來的策劃案非常糟糕,多次被上司責罵,打回重做。
拖延癥(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的、后果有害的推遲行為,又叫心理慢性拖延癥。有關調查研究顯示,70%以上的大學生都存在拖延的情況,在成年人中也有大約25%的人每天都會出現拖延情況,全球大約有20%的心理慢性拖延癥患者。他們往往會拖到汽車沒油了才會去加油,或因為遲遲不去買票而錯過想看的演出,或因為拖延而使工作項目逾期,等。另外還有一種拖延癥,醫學上稱之為“無法做出決定的拖延者”。他們遇事往往會一拖再拖,遲遲做不出決定,往往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倉促決斷,或者讓別人替他們做決定。他們是主動地、有意識地、策略型的拖延癥患者。
過于追求完美、對工作能力的信心不足和單調枯燥的工作任務,是導致拖延癥的幾個主要原因。拖延還與個性有關,如自我控制力差、做事隨性、優柔寡斷,完美主義者也容易出現拖延情況。拖延癥的危害不可輕視,拖延癥不僅會因拖拉耽誤工作或學業,影響個人職業的發展,還會影響情緒,破壞團隊協作和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它甚至會拖垮人的心理和身體。日常生活中的拖延,影響個人的學習和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的和諧:在政治、管理、決策、軍事等重大問題上,重要決策拖延,處理危機拖延,解決問題拖延,等,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拖延癥猶如慢性毒藥,會逐漸侵蝕我們的工作熱忱和斗志,會對未來的職場生涯產生負面影響,也會大大影響團隊合作,拖累團隊工作進程。在工作中若不懂得時間管理,不從實際出發,眼高手低,習慣拖延,職場前景肯定不被看好。那么,我們該如何戰勝拖延癥呢?對此,心理專家給我們提供了以下參考意見。
合理安排工作任務,規定完成期限對日常必要的工作制訂一份規范的流程出來,設定明確的時間表和完成期限。在工作中必須不斷提醒自己嚴格執行工作“紀律”,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同時向同事和上級作出保證,讓別人的監督成為自己勤快工作的動力。
不要等到條件完美了再行動如果你想等條件都完美了才開始行動,那很可能你永遠都不會開始。現實世界中沒有完美的開始時間,你必須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就行動起來,并把它們處理好。
不要等到有靈感了才行動人們對創造性工作最大的誤解之一,就是認為只有靈感來了才能工作。這樣的話,你能工作的時間就會很少。與其等待,不如機械地發動你的創造力馬達。如果你需要寫點東西,那么強制自己坐下來,落筆,靈機一動,隨意寫畫,通過移動雙手來刺激思緒,激發靈感。
將眼前的工作做好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目前可以做的事情上。不要煩惱上星期少做了些什么,也不要煩惱明天可能會做什么,你能夠左右的時間只有現在。如果你過多地思考過去或將來,你將一事無成。明天或下周的事也許是永遠都不會發生的。
別做無益的事人們在開會前一般都會做些社交活動或聊聊天,如果你不避開這些讓人分心的事情,它們就會花掉你很多時間。因此,對于這些浪費時間的事,能避免就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