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玲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11)
三站互動模式下高職機電類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崔玲玲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11)
為了解決高職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學生不適應企業崗位的問題,構建了學校、跨企業培訓中心、企業即三站互動、分段交替教授高職學生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崗位素質的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共育、質量共管、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人才培養機制,本文系統介紹了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特色和應用。
三站互動;分段交替;人才培養
隨著長三角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及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對機電類專業人才的職業教育質量、規格以及內涵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勞動者具備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更注重專業的職業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高職人才培養必須盡快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以解決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知識體系與生產過程之間存在差距,用專業知識技能解決實際生產問題能力較差;二是高職學生自身對基礎知識、實踐技能消化、吸收、改造、創新能力薄弱,學生在企業崗位出現“水土不服”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本院根據高職學生的認知心理結構和職業發展規律,以培養具有企業需要的綜合職業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的人才為目標,讓學生在學校、跨企業培訓中心和生產崗位三站分段交替接受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崗位素質培養。在模塊化遞進式教學體系(即知識結構體系、技能培養體系、素質提升系統)的基礎上,延伸高職學生的教學工作鏈,以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為出發點,提出三站互動培養模式,提升學生專業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為學生“學中思、思中做、做中創”提供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和崗位實踐平臺,拓寬了高職機電類專業人才的綜合職業技能和創新實戰能力,既解決了機電類專業技能與素養的培養,又解決了校企合作不深入而導致教學知識(鏈)與真實崗位(群)脫節的實際問題。
1.1 以“技能性、實踐性、創新性”為主線,明確人才培養路徑
機電類專業人才培養以“技能性、實踐性、創新性”為主線,由學校和企業作為共同主體,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讓學生在學校、跨企業培訓中心和生產崗位三站互動模式下接受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和崗位技能培養。基于本院機電類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和模具設計與制造等專業建立了由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為主體的董事會管理跨企業培訓中心,下設教學指導委員會、培訓管理委員會和考試委員會,分別負責教學標準制訂、教學過程管理和培養質量評價,倡導企業融入教學全過程。

圖1 三站互動運行模式
1.2 以“行動法+模塊化+遞進式”為理念,構建人才培養訓練體系
隨著社會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具備專業能力的技術工人早已經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機電類專業職業技能培養已轉向 “技能+素養”的培養,這要求勞動者具備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等從業能力。圍繞學生職業技能發展目標和企業崗位目標,形成“行動導向”教學過程,構建“模塊化遞進式”課程訓練體系。
1.3 以“技能訓練”為突破,提升品牌專業影響力
學校、企業和培訓中心三方共同商討對“技能訓練”體系進行協同設計,主要針對“課程結構與內容”、“企業工作流程”與“崗位的能力要求”的關聯機理共同開發訓練項目,最終的目標是讓學校按照企業相關的職業標準,嵌入德國職業資格標準培訓課程,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及工作任務導向的專業課程大綱,從而解決傳統教育課程與就業需求之間的脫節問題,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和企業崗位需求零距離,學校課程技能訓練體系與企業工作崗位需求鏈的無縫對接,有效提升了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力度,提高了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提升了機電品牌專業影響力。
1.4 以“崗位確定、利益驅動”為原則,確保人才培養長效發展
學生與企業簽訂職業技能培訓協議,以校企合作的利益驅動為前提,以校企深度合作為支撐,以校企二元育人機制為保障,以培養職業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企業崗位標準和職業規范為基準,實現了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培訓師的聯合傳授,探索出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的人才培養的有效策略。
2.1 構建嵌入德國職業資格標準的“模塊化遞進式”職業技能訓練體系
學校負責專業理論課程,培訓中心負責職業模塊培訓課程,企業負責專項崗位技能課程。學生在三站互動模式下通過學校的理論學習、培訓中心技能培訓、企業崗位實習的任務,嵌入德國職業資格標準,構建“模塊化遞進式”的訓練體系,體現了工學的充分結合,理實的有效融合。
2.2 構建企業深度參與、校企雙元全程融合的職業技能培養創新路徑。
政、行、企、校共建跨企業培訓中心,構建了“學校——跨企業培訓中心——企業元”人才培養路徑,學校負責專業理論課程、培訓中心負責職業模塊培訓課程和企業負責專項崗位技能課程。圍繞學生職業發展目標和企業崗位目標,形成“三站互動”培養模式,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結合度,學生不但崗位匹配度高,更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2.3 構建三方“共育、共管、共享、共擔”的技能培養運行機制
基于三站互動模式實現“人才共育、質量共管、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技能培養機制,為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整合、課堂教學與車間實訓對接、教育屬性與職業屬性融合、彌補企業培養教育性不夠、學校教學職業性不強的先天不足,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為學生進入企業崗位做好職業準備。
在三站互動模式下進一步加強企業與學校間校企合作,學生的職業技能顯著提高。在2016 年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自動化學會等聯合主辦的中國機器人大賽公開賽上,學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獲得醫療服務機器人規定動作賽亞軍、機器人醫療與服務機器人創新設計與制作賽二等獎;在2015、2016 年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榮獲了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賽項二等獎、三等獎和現代電氣控制系統安裝與調試賽項三等獎。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得到企業一致好評,目前本專業合作企業已達39家,其中包括博世集團、舍弗勒集團、樂高集團等一批世界知名的歐洲企業。據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調查出具的《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2014)》,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畢業半年后就業競爭力在學院內部排名位列第2位,月收入3681元,在學院內部排名位列第3位,高于本省高職學生約500元。本專業良好的就業前景,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吸引了大量優秀學生填報本專業,每年的學生錄取人數均在200人以上,占全院27個專業招生總數的八分之一,機械類招生總數的二分之一,近三年平均報到率達到95.48%。
建立學校、跨企業培訓中心、企業的三站互動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有利于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從而有利于實現學生零距離對接企業工作崗位。
[1]周曉剛.“定崗雙元、三站互動、分段輪換”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64):1-2.
[2]韓樹明.基于“雙元制”的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 職業技術教育,2012(35):5-9.
[3]孫彩霞. 新學徒制在中國的職業教育中的可行性研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1(12):43-44.
(編輯 文新梅)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lectromechanical Talent Cultivating Based on the Mode of Three Interactive Stations
CUI Lingling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cang 215411, 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students can not adapt to enterprises’ posts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 cultivating. Three interactive stations and segments rotation among schools, cross-enterprise training centers and enterprises are built, which is the cultivating mode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ost quality. Th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can achieve the talent cultivating system of“cultivating talents together, managing quality together, sharing resource together, and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together”.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three interactive stations;segments rotation;talent cultivating
2016-08-04
江蘇省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企業實踐培訓資助項目;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編號:PPZY2015B188。
崔玲玲(1983.2—),女。講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技術及職業教育。
G718.5
B
1672-0601(2016)11-0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