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萍,顏 靜(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重慶400016)
手術觀摩結合Sandwich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護生實習教學中的應用*
唐 萍,顏 靜△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重慶400016)
目的探討手術觀摩結合Sandwich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實習護生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9月在該院心內科臨床實習的護生24名,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2名。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觀察組應用手術觀摩結合Sandwich教學法。通過理論考核成績和問卷調查對兩組護生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結果觀察組護生臨床理論成績﹑護理病歷書寫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患者對觀察組護生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問卷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護生對該教學模式滿意。結論手術觀摩結合Sandwich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護生實習教學中被護生接受,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 教學考核; 心血管疾病; 學生,護理
臨床實習作為護生從理論到實踐轉換的一個重要階段,可以通過科學的帶教方法幫助護生盡快改變角色,適應臨床,但目前臨床應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講﹑護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護生缺乏主動參與機會,限制了其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及技能操作綜合能力的發展[1]。由于護生對教科書中的病例缺乏感性認識,導致護生對抽象書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存在困難,從而使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不高,無法達到預期效果[2-3]。隨著微創介入手術新技術的開展,心血管內科的許多疾病得以根治和緩解,為了提高護生對疾病的全面認識,提高護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提升護生管理患者的能力,本科從2015年9月開始應用手術觀摩結合Sandwich教學法,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教學對象 選取2015年9月在本院心內科臨床實習的護生24名,均是五年全日制本科,其中女22名,男2名。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2名。其中對照組男1名,女11名;年齡19~23歲,平均21.25歲。對照組男1名,女11名;年齡19~23歲,平均21.58歲。兩組護生的性別、年齡和學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護生在心血管內科臨床實習時間均為6周。
1.2 方法
1.2.1 教學方法
1.2.1.1 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即教師-護生-病房模式。12名護生實行“一對一”的帶教模式,每名護生分管3張床,臨床實習6周均在病房管理患者。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實習結束后對護生進行考核。教師授課形式:多媒體﹑模型﹑板書﹑掛圖和結合具體患者講解相關的知識。
1.2.1.2 觀察組 采用教師-護生-病房-手術觀摩-病房模式。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安排護生到心臟介入室觀摩手術1周,并結合Sandwich教學,即學習-實踐-學習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為基礎﹑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叉學習[4-5]。具體如下:(1)確定內容。觀察組12名護生隨機分成三組,每組4人,帶教教師根據大綱要求,第1周確定觀摩的手術類型,如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類、心律失常射頻消融類、起搏器植入類等。結合該組護生管理患者的疾病特點,安排三組護生側重觀摩不同的手術類型。(2)任務布置。由病房和介入室的帶教教師根據手術類型共同制訂手術觀摩計劃和內容,由雙方教師共同制訂觀摩要求:該手術案例的手術目的﹑術前訪視﹑術中配合﹑術后并發癥觀察及術后宣教等內容形成護理計劃交給護生,護生再根據要求去查閱相關文獻﹑教材并閱讀專業書籍,護生各自負責的手術類型的問題匯總給介入室的教師,讓護生帶著問題去手術觀摩。(3)手術觀摩:每組在介入室觀摩1周,由介入室指導教師根據手術現場的操作類型全程講解。(4)病房查房:觀察組三組護生根據查閱的資料和現場手術觀摩的感性認知,先分組進行討論問題,帶教教師將三組的問題匯總,再一起歸納得出討論的經驗和結果,達成共識后,再完成手術患者的病歷資料收集,提出護理診斷,落實具體的護理措施,完成健康教育。
1.2.2 評價方法 兩組護生分別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和手術觀摩結合Sandwich教學法系統學習6周后,通過臨床理論考試﹑護理病歷書寫和問卷調查等形式進行教學效果評估。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生心血管疾病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護生的理論考試成績、護理病歷書寫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患者對觀察組護生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護生心血管疾病考核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護生心血管疾病考核結果比較(±s)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n 理論考試成績(分)護理病歷書寫成績(分)患者對護生的滿意度(%)觀察組對照組12 12 t P --8.0±0.8 7.3±0.6 2.42<0.05 7.6±0.7 6.6±0.9 3.04<0.05 86.0±11.0 75.0±9.0 0.014<0.05
2.2 問卷調查結果 觀察組的護生認為手術觀摩方法增加其對疾病的感性認識,拓寬其對心血管疾病治療前沿知識的了解,各項滿意度均在80%~90%,得到絕大多數護生的認可。而對照組護生因缺乏對心臟介入微創手術的感性認識,學習興趣較低,各項滿意度僅在55%~65%。
心血管疾病在內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進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也是護生反映較為難學的一門學科,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護生通過考試死記書本,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非常缺乏,即所謂的“高分低能”。臨床實習課是聯系護生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橋梁課程,如何提高臨床實踐的教學質量,培養優秀的臨床護士已成為護理教育的重要課題[6]。現代醫學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護生的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即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7],該種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教材內容為主,護生以接受教材內容為輔,護生只是被動記憶大量的理論知識,缺乏感性認識,不能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相結合,僵化的教學模式存在明顯不足,明顯不利于護生臨床技能的培養。適時改變教育模式,是高層次醫護生教育的關鍵環節。
作者通過對在本院心內科實習的24名五年全日制護理本科生應用手術觀摩結合Sandwich教學法方法穿插護生小組討論﹑護生交叉學習﹑學習匯報等環節,讓教師與護生﹑護生與護生之間不斷交流﹑溝通﹑調動護生主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護生自我學習﹑思考及探索新知識的能力。激發護生潛能,將學習由被動變主動,培養護生全面考慮﹑融會貫通﹑分工協作﹑創新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正確的臨床思維。本研究中,兩組護生理論成績、護理病歷書寫成績及患者對護生的滿意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問卷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護生對該教學模式滿意。手術觀摩結合Sandwich教學法提高了護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護生的創新潛能,尤其是在護理病歷的資料收集和健康宣教等實踐性方面,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隨著介入手術的開展,心血管的許多疾病都得以救治。但教師和護生對介入手術的了解絕大部分來源于書本和一些科普讀物,較少來源于手術的現場觀摩,缺乏感性認知,護生對患者病情治療及其預后的相關知識的了解,絕大部分來源于書本和醫生,缺乏對疾病的連續性﹑動態性和預判性的評估,通過手術觀摩和Sandwich教學法,即護生按照學習-實踐-學習的教學方法,有了手術的深入了解,在病房的術前準備﹑術后觀察才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評估患者并給予相關的指導,觀察組患者對護生的滿意度高足以證明患者對護生管理患者能力的認可。
采用此教學法教師需要鉆研專業知識,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充分備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全局,充分調動護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據調查在此次參與帶教的21名教師中有17名從未進入介入室觀摩手術,教師的知識完全來自于書本和請教介入醫生獲得,教材知識的更新一般為3~5年,而介入新技術指南則每年更新,為此本科對帶教教師提出新要求:帶教考核除理論和操作,還考核常見疾病的手術配合,提升教師的感性認知,從而提高教師的帶教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心血管疾病微創技術的開展,很多治療前沿的相關知識除了來自于課本,還來自于介入室的手術觀摩,要求實習護生通過學習-實踐-學習的Sandwich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己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
[1]路陶生,張惠敏.情景模擬教學法在護理專科學生外科營養護理實習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2,9(6):251-252.
[2]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Problem 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J].Med Educ,2005,39(7):732-741.
[3]Corrigan M,Reardon M,Shields C,et al.“SURGENT”-student e-learning for reality: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visual images to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surgery[J].J Surg Educ,2008,65(2):120-125.
[4]黃亞玲,馬建輝,彭義香,等.sandwich教學法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醫學與社會,2008,21(3):55-56.
[5]姜大朋,李昭鑄,張玉波,等.“三明治”教學法在小兒外科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107-108.
[6]唐健,張金鐘.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POM醫學人才培養模式調查[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9):71-72.
[7]陳紹輝,鐘雙喜.醫學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27(1):39-41.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4.057
:C
:1009-5519(2016)24-3880-02
2016-08-10)
重慶醫科大學教改課題(JY150104);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級研究項目(HLJJ2015-09)。
△通訊作者,E-mail:1193211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