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曦
淺談自然資源在五大領域中的運用
文 趙曦
在中國應試教育與現代化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幼兒與大自然漸漸隔絕,出現了“大自然缺失癥”的現象。陳鶴琴先生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著名觀念,他認為,讓幼兒在大自然、大社會中看看、聽聽、摸摸、想想、做做,這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與探索能力,提高了幼兒的創造能力,讓幼兒獲得最真實的感受。因此,我們應當構建出適合幼兒親近的自然環境,將自然資源帶進幼兒園的課程,帶進一日生活,帶進游戲中。
自然資源 五大領域 運用

“大自然缺失癥”不是一種醫學上認定的“病”,而是這個時代人類共同存在的一種不良現象。這個說法是由美國作家理查德·勒夫在2005年提出來的,是指現在的兒童缺少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室內,沉迷于電子產品的一種現象?,F在的研究指出,兒童肥胖、注意力缺陷、孤獨、抑郁、憤怒、感統失調等很可能與此有關。
在對《林間最后的孩子——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此書的研讀中,我對“親近自然”有了新的認識。幼兒一定要生活在大自然中,現代教育也一定不能脫離大自然。
大自然是美麗的、神秘的、規律的、變換的、動態的活課程。我們幼兒園屬于農村園,所以自然資源豐富,幼兒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也較多。自然資源的豐富,就要求教師有善于選擇教育資源的能力。首先要從幼兒身邊的自然資源入手,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能接受的、有利于幼兒持續發展的教育資源,并能與五大領域的課程以及幼兒的游戲活動密切聯系。


健康分為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許多人都說“大自然是治愈心靈的一劑良藥”,所以大自然強大的魅力也同樣吸引著幼兒。當幼兒的心靈與自然親密碰觸,他們就會沉浸在快樂、自由的狀態中,學習享受生命的力量,告別孤獨、暴躁、易怒的壞心情,培養活潑、開朗、勇敢、堅毅的優良性格,讓心靈健康地成長。植物們需要陽光、空氣、水的滋潤才能茁壯美麗,幼兒也需要陽光、空氣和水的沐浴才能健康成長。帶著幼兒接受著日光浴、空氣浴、水浴,進行著奔跑、攀爬、涉水、采集、游戲、野餐、遠足等戶外活動,來賦予幼兒健康的身體,增強他們的抵抗力,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
我們應當向安吉幼兒園學習,在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區域設置公共活動區。例如,設置“沙坑區”、“泥巴區”、“玩水區”、“攀爬區”等,幼兒可以不分班級的,自主選擇游戲區。每個游戲區都會有3位教師對幼兒進行安全監督,并用“描白”的方式觀察與記錄幼兒的行為。還可以根據天氣的情況,適時調整幼兒的一日活動,靈活地運用自然資源。
自然界的奧秘多又多,它是一本最美麗、豐富、生動的百科全書。幼兒可以根據老師的要求或是自己的發現去認識萬事萬物,學著用仔細觀察和大膽探索,去解決無數個有趣的“為什么”。例如,為什么會下雨呢?葉子為什么會變黃了?幼兒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熟識動物、植物、礦物、地理等自然資源,也發展了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鉆研精神,培養了幼兒初步的科學素質。
農村幼兒園處處都展示著科學教育活動。如,春天,萬物復蘇,燕子歸來,蝌蚪出生;夏天,充滿旺盛的生命力,小麥成熟,知了歌唱,蟬鳴蛙叫;秋天,樹葉變黃,碩果累累,豐收季節;冬天,白白的房屋、樹木,結冰的小河。青蛙捉蟲,螞蟻搬豆,蜜蜂采蜜,蝴蝶采粉……這都是大自然賜給我們最好的科學教育禮物。同時,農村的幼兒園的占地面大,可以營造出一個生態園地,如植物園,種植當季的蔬菜與瓜果;動物園,設置養雞場、養鴨場、養豬場、魚塘等;還可以創設一座垃圾分置場等。這些“活教材”都是幼兒科學探究的對象,它們讓幼兒在做中學、在玩中學,盡情體會科學的趣味性。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幼兒期正處于學習使用語言的最佳時期。我們就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美麗風光,隨時隨地指導幼兒觀察捕捉,這樣幼兒就會獲得課堂中難于理解甚至無法理解的詞匯。如引導幼兒觀察四季變化時,他們會在春天里學會了“綠油油、復蘇”等詞,夏天里學會“烈日炎炎、綠樹成蔭”等詞。這些詞語是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而理解詞義,在語言交流中,他們也能靈活地運用這些詞語。
《指南》中提出了“喜歡聽故事,看圖書。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的目標。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幼兒智力的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庇變簩Υ笞匀坏奶剿鞑荒軆H僅局限在身邊的環境中,要不斷拓展幼兒的視野??墒?,自然界的許多奧秘是幼兒觸及不到的,這就需要書籍這個媒介來幫助。因為幼兒的思維通常以具體形象性為主,是一種表象的思維,所以我們為幼兒選擇的書籍就要適合幼兒閱讀。繪本有圖有文,但是以圖傳達故事情節為主,可以讓不認字的幼兒,借助豐富的圖畫,“讀”出其中的意思,使閱讀變得更為簡單、有趣。
在“親近自然”的背景下,幼兒園里就沒有了條條框框的界限,幼兒可以不分年齡、不分班級的交朋友,拓寬了幼兒的交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孩子面對比自己小的孩子,也更愿意和他們分享玩具、食物,更愿意在有沖突的時候謙讓他們;而較小孩子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這些能力。在不同年齡層次情感交流中,大孩子的正確行為規范為他們做出了榜樣。而對大孩子而言,他們會自我心理暗示,會自覺地展示自己作為哥哥姐姐的一面,克服自己的個性缺點。
《綱要》在藝術教育領域中提到:“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庇變簩W習藝術要從感受美入手,利用多種感官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來感受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風光,感受豐富的色彩美,感受物體的形態美,領略其不同氣質的美,以提高美的鑒賞能力,陶冶情操。其次,教師需要為幼兒準備最簡單的材料,給足幼兒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幼兒創作時更加專注,讓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最好的發揮。例如,撿樹葉做標本、貼畫、拼畫;在石頭、貝殼上畫畫;用樹枝、石子、泥土等組建城堡;在廢樹樁上涂鴉。
“親近自然”的活動滿足了幼兒好奇、好問、好學和好動的天性。我們在活動中注重體現幼兒的主體性,放手讓幼兒去自主設計、去探索、去合作??傊?,我們應該充分合理地利用大自然的教育資源,擺脫應試教育,做到將“大自然搬進教室”和“放幼兒走進大自然”這兩個方面,為幼兒構建出輕松、自由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
(江蘇省連云港市花果山幼教中心)
[1][美]理查德·洛夫.林間最后的孩子——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