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溪
繼連續三年中英聯合制作的《極致百老匯》之后,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首次嘗試了音樂劇的整劇制作,于今年下半年推出了音樂劇《春之覺醒》。劇院參與音樂劇制作在國際上并非罕事,但在國內尚屬首次。對于由劇場作為主體制作這樣一部作品,該劇的制作人、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坦言,是因為上海文化廣場的發展走入一個“瓶頸期”,雖然劇院花大力氣推介國內原創音樂劇,每年一次的“華語原創音樂劇展演”感召了不少國內優秀的原創,也逐步打響了知名度,但是相對于文化廣場紅紅火火的國外音樂劇演出來說,國內原創還是有些不溫不火。試水由劇場投入制作,不但是希望能推動行業的發展,也是藉此尋找文化廣場今后的發展方向。
雖然是購買的版權,但這一版《春之覺醒》的舞美和百老匯及其他國家版本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從完全寫實的制景,到虛實結合的布景,將舞臺設計成一個冰封世界中的破舊的劇院,隨著演出的行進慢慢解凍,來直接完成“春之覺醒”的概念。而這樣一次創作或者說創作模式是否能“破冰覺醒”,成為國內原創音樂劇的新形態呢?
東方式表達是否做好了?
這次的《春之覺醒》除了導演是曾任三屆《極致百老匯》音樂總監的比約恩·多布拉外,其他舞蹈、燈光、布景、服裝、道具、化妝等全部為中方創作者。執行制作俞心悅說,雖然外方導演很尊重中方的創意構想,但雙方之間的爭執辯論仍然是家常便飯,如何讓外籍導演理解中國人的想法和思維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相比此前的一些中文版音樂劇,甚至是文化廣場自己推出的《極致百老匯》,《春之覺醒》讓中方創作者有了非常大的自主創作的空間,也讓這個版本和其他版本有很大的不同。對于主創來說,在不能去改變文本、歌曲和歌詞的情況下,去尋找“適合中國人的表現方式”也是一個難點。詩意、寫意、含蓄這樣中式的表達貫穿了這一版《春之覺醒》的創作探索中——在演出之前,許多知道原版表現方式的觀眾其實又好奇又“擔心”這部描寫了禁忌話題的劇到底怎么演,但制作團體用了東方式的含蓄來弱化這些場面,比如劇中男女主角偷食禁果的一幕,男女主角先隔著衣服有身體的觸碰,然后天幕緩緩降下一個形似嬰兒“蠟燭包”的帷幕,男女主角走入其中,演到這里中國觀眾大都理解發生了什么,而在百老匯的版本中,男女主角則是直接在舞臺上裸裎相對。
主演之一的丁臻瀅也談到了演繹上東西方表達的差異帶來的困難,她說:“《春之覺醒》的歌曲很抒發感情,但有許多直接通過演唱來表達的情緒我們真的很難去做到,因為它和我們中國人的表達方式很不同,所以這次編舞特意為我們安排了許多動作,通過肢體來激發我們的情緒。”
上海戲劇學院教師丁盛認為,雖然主創在形式上做了許多東方式的處理,但是劇中的文化氣質背景、青少年的價值觀念仍然和當下中國不太貼合,還需要進一步在戲劇性、節奏等方面努力進行“落地”,找到與當下中國觀眾的連接點。
唱英文還是唱中文?
到底是唱英文還是唱中文?對這個國外音樂劇引進制作上的問題,業內一直有不同的聲音,《春之覺醒》同樣面臨這個困擾,最終它采用的是中文對白、英文演唱的方式。費元洪表示,之所以選擇唱英文還是因為轉換太難。他說:“《春之覺醒》的歌詞只傳達情感,大多不承擔敘事的功能,歌詞中有許多意象的表達,因此很難譯,與其翻得不好不如直接用英語來演唱。”
國外對于音樂劇的文本,尤其是歌詞有著非常嚴苛的版權保護,翻譯的歌詞要獲得對方的認可,翻譯的歌詞文本一來一回地互譯、斟詞酌句地修改,來回的溝通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當涉及到文化背景需要改動一些內容時,這樣的修改就更花時間了。
英文演唱還是帶來了表演與演唱不銜接的問題,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加強戲劇性、加快表演節奏來濃重情緒。導演馬俊豐說:“我覺得不是中英文放在一起的關系,像《春之覺醒》還是適合用英語來唱的。我覺得這個戲還是戲劇性不足的問題。戲劇的部分顯得很干澀,一到敘事表演的部分,情緒就往下掉,這方面可以再提升。另外表演和景可以再結合得緊密一些,目前上半場的舞美變化比較少,可以考慮通過舞美去加強戲劇性。”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師汪潔仍然建議,即便再花時間,還是用一種語言的好。她說:“英文演唱,雖然有字幕,但是對不熟悉劇情的觀眾來說,還是會影響理解,特別是碰到很寫意的歌詞時。我們的演員在外文演唱的語感上畢竟和母語演員有差距,觀感可能就又打折扣了。所以哪怕翻譯過程中損失了一些意思,還是唱中文更好。”
學生演員是否用好了?
《春之覺醒》由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與上海音樂學院聯合出品。上海音樂學院不但出錢而且出力,為劇組提供排練場地等,更主要的是學校的參與讓學生有了實踐的機會——劇中的絕大多數演員來自上海音樂學院,其中大多數是在校生。
音樂劇創作者、制作人張志林說:“《春之覺醒》最好的地方是嘗試去打通教學和實踐之間的道路。作為制作者來說,我們很想用學生演員,但是我們仍然擔心他們的經驗和時間。當下的演出市場生態中,制作體沒辦法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看著他們一步步成長。”因此業內人士認為,產學合作、教學對接實踐的方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式,希望學校或者文化教育機構能繼續提供相關支持,讓實踐更有保障。而汪潔表示,演藝行業的實踐非常重要。她說:“目前國內的藝術專業院校的實踐機會還比較少,在國外,院校的老師都有對其工作實踐的要求,老師必須活躍在專業領域,這樣才能保證老師能帶來第一手的經驗,教學和行業也不容易脫節。”
導演何念則建議音樂劇要自己造星。他說,當下劇場演出,影視明星仍然是最有號召力的,但明星參與也意味著作品被明星“捆綁”,一旦離開了他們,作品也就失去了光環。他建議,在新興的音樂劇領域,制作者一定要有意識地去打造包裝出自己的音樂劇明星,這樣的明星與音樂劇生長在一起,緊密相連,才能增強音樂劇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