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
備課是教學的起點,是課堂教學實施的重要依據,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保證。備課反映了教師對課標的把握、教材的解讀、教學法的篩選、學情的把控,程序的設計等綜合能力。因此備課工作質量的內涵實質是教師的素質以及專業能力問題。
一、目前備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課程改革經歷了10余年,但是備課改革行動卻是遲緩的。人們往往把重心移至課堂教學上,備課改革滯后于課堂教學改革。示范課、觀摩課、公開課、研討課等等,各個教研機構、民間社團都樂此不疲,卻少有備課方面的專項活動,即使有活動,也是就上課而論備課。這使課改中的基層學校一直在通過課堂教學琢磨備課的改革思路,始終處于模仿課的狀態。改革,就要從根上改。從本人經歷的教學管理過程中發現,目前備課工作中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脫離課標的備課。在實際工作中,很多老師不看課標備課,導致教學目標定位的偏差,使學生在相應的學段卻達不到該學段的教學要求。把課標當成一種擺設,沒有足夠的耐心細致的啃讀下去,(之所以用啃讀,就是因為課標的文字是枯燥的文件類文本)對課標的要求理解模糊,掌握不牢。
2、淺釋教材的備課。在備課中有些教師對于教材的解讀比較膚淺,不能將知識系統的構建、教材的設計意圖探究納入備課之中,體現為就教材備教材。不明白知識的所以然。因此,教的過程中自己也是糊涂的。語文的學習講究上下文聯系,數學同樣也要瞻前顧后。線段源于“面”,而“面”又源于“體”,所以在備課時就要在“體”、“面”的基礎上構建。不知道所以然去備課、上課是很可怕的,我想這也是目前備課質量低下一個最大的因素。
3、忽視生成的備課。大家可能不解,備課中怎么會有生成?其實備課中的生成就是站在學生角度的預設,只有充分的預設,課堂上才不會對生成表現尷尬或漠視。才不會使學生一閃即逝、珍貴的求學思想瞬間化為烏有,或留下諸多學習困惑。生成問題就像新枝抽出的葉子一樣,對于孩子的學習是極其可貴的、重要的。我在聽一節射線教學時,一位學生提出:老師人的頭發也可以看作是射線……老師臉紅了,尷尬無語。其實教師可以靈活的來處理這個問題,如果事先備課中,可以留課外實踐作業:寫一篇數學小報告——生長頭發是否是射線?只要孩子能說出道理,就是其數學思維的重大躍進。
二、如何指導教師備課增效
備課究竟要經歷哪些環節的工作準備呢?個人觀點大致可分為:覽課標→析教材→摸學情→篩教學法→設流程→成文案,這六大環節。備課工作是復雜的過程,也是一個隱性的勞動過程,備課在用思想工作。下面具體談一談。
1、覽課標。課標是國家對課程實施提出的綱領性文件,是課程實施的重要參照標準。離開它,教學就會偏離方向。因此,課標既要宏觀把握,又要微觀解讀。我們既要了解課標的學科性質地位、基本理念、總體目標、學段目標、教學建議、教學評價等,也要把握自己所在學段的清晰要求,每部分都是如何要求的,需要達到什么程度。一字一句都斟酌,尤其是同學科的不同學段的內容板塊教學目標,要學會對比的橫向的觀察。要爛熟于心。如一些剛性要求,必須有計劃地實施開來。課標是指導備課的重要方向性基礎,必須認真領會其主旨。
2、析教材。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參考載體,教材即教科書。教科書是一門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教科書除學生用書外,幾乎無一例外地配有教師用書,很多還配有練習冊、活動冊以及配套讀物、音像資料等等。所以,指導教師備課時,一定要指導教師看教科書、教師用書、配套練習等等。
3、摸學情。學情確定教師的教學起點,不同的班級學情不盡相同,不同的學生也存在個體差異,學情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因此,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學力”。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倡導的理念,摸學情主要是要先搞清新知的發展區。最好的辦法是在備課前有一個摸底過程,摸清新知發展區后,設計相應的題目去考察學生的基礎狀況,然后通過分析確定教學的具體目標、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等。摸學情會給教師課堂減負,給學生減負。能學生自己習得的,絕不要教師去教,學生不能自己習得的,教師想辦法交給他習得的方法。盡量不去灌輸、說教。
4、選方法。教法和學法是兩個概念,何謂“教法”,它是指老師為完成教學任務的采用的工作方法。學法則是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而采用的學習方法。教法是解決教師教的問題,學法解決的是學生學的問題。篩選教法學法,主要依據是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來設計,突出教學的實用性和高效性。小學階段常用的啟發式教學法、操作法、討論法、談話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等都比較實用。不同的課型所用的教法也大有區別,例如概念教學,適合用探究法、操作法、歸納法等;計算課適合用遷移法、練習法等;空間概念教學適合用操作法、探究法、總計歸納法、直觀演示法等。統計與概率可能就要用到收集、整理法、列舉法、繪圖法等。
5、設流程。教學流程是上課進程控制的依據,因此,根據課的內容不同,教學流程也是不同的。以數學課為例,可分為概念教學課、計算教學課、練習課、復習課、實踐課等,每種課的流程都是不同的,以復習課為例,大致可以分為這樣五個流程:知識、概念梳理(構建訓練)——基本知識、概念練習(廣度訓練)——變式綜合練習(深度訓練)——系統歸納(強化構建)——課外作業(獨立訓練)。知識概念教學課的流程一般可分為:生活情景信息導讀——提出問題——數學猜想——數學驗證——總結概括——初步應用。注意打破過去的框框(導入、新授、練習、小結),根據不同課型設置流程。
三、備課的補充環節
備課的補充環節是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課改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個人認為教學反思因該成為教師日常工作的一個必要、重要環節來抓,而不是單純的完成某項工作次數而為。每完成一節課,都要認真的反思,尋找解決教學問題的最佳策略,為再設計、再行動提供正確的教學方法和導向。目前教學反思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就是,教師基本能夠找到教學中的問題,但是對問題產生的根源、解決問題的對策闡釋不清,這樣專業成長就會緩慢,教學質量提升也會受到制約。反思加上及時的修正,會讓教師的專業成長更快速,課會備得越來越好,教學質量越來越高。
綜上所述,備課是我們抓常規管理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需要我們引領教師走科學備課的道路,增強備課的實效性,讓每個人的課堂都綻放個性的光彩!讓他們通過“辛辛苦苦備課”的過程,體驗“輕松松上課”的職業幸福感受,擁有“歡歡喜喜收獲”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