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良
教師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角色,是社會文明的傳承載體,人民群眾的行為表率,年輕一代的人生導師。因此,教師專業化發展就是教師在充分認識教育教學工作意義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專業精神,增強專業修養與掌握規律,拓展專業知識,強化專業技能的過程,是教師在教育這一特殊崗位上充分實現自身人生價值、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過程。那么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如何走專業化持續發展之路呢?
一、培養“在路上”的積極、穩定、開放的專業發展心念,是教師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前提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中學語文教學早已深陷“泥潭”,成了誰都可以炮轟的對象,語文教師自然就首當其害,現在的語文教學看起來是“隨便拉個人來都可以教的”,卻有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厭惡從事語文教學,甚至想方設法不再從事語文教學。“可持續性發展”的前提首先是“發展”,只有當一個教師已經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之后,才能談到可持續性發展;也只有當一個教師到達一定的層次之后才談得上自我超越。而自我發現又是自我發展的基礎。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筆者認為不僅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平穩的心態,還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能吸收各種不同的意見。如果用三個字概括,就是“在路上”。在路上的心態是永遠不停步的心態,也是一個有時要快走,有時要慢走的心態。慢慢走,慢慢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不斷吸納、不斷豐富自己。在路上你可能會遇到很多的人,這些人你可以和他對話、和他交往,在對話交往過程中,你也在學習,在默默地思考,審視自己。但也不能一直慢慢走,有時也要加快腳步向前邁進。這樣把這三種心態結合一起,能夠知難而進、知難而上,就可以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二、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是教師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
1、多給教師一點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教師的自主發展是教師專業化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特征。現在普遍性的問題是我們的教師不得不跟著上級的考試和各種檢查評比團團轉,被動的、任務性的精力投入幾乎占據了我們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非任務性的、自主性的投入實在太少太少。這種精力分配比例失調,必然造成教師主體性的缺失和自我發展的停滯。許多老師是每天“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然而一個學期過去,靜下心來總結總結,卻是“兩手空空,頭腦空空”,增加的只是臉上的皺紋和頭上的白發。這是典型的缺乏主體性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結果,即所謂“有工作無進展”,人在一定程度上被異化成了機器。
2、營造有利于教師成長和發展的整體良好氛圍。人與生俱來都有一種積極向上、追求進步的欲望,但同時也潛藏著隨遇而安、貪圖享樂的惰性。哪一種動機占主導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所處的成長環境和氛圍。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氛圍是無價的,它是一塊強力磁鐵,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吸引著教師投身其間,追求自我超越;它是一種催化劑,能使某些異質在其中溶解、同化,尋找到自己正確的人生目標。
針對教師素質的客觀現實,可適時引導教師走“文化引領,和諧發展”的道路。通過評選“師德標兵”、“十佳教師”等活動,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使教師自覺地將教書育人作為對事業的畢生追求,而不只是謀生的手段,培養教師對教育事業的酷愛之情,保持教師在事業上永不知足,開拓進取的良好心態,形成自主發展的責任感。
三、準確把握內因,是教師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動力”
1、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注重自我更新,不斷成長。我們通常說,“課上一分鐘,課下十年功”,“要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這是很有道理的,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內容需要做不斷的更新、充實和適當的調整,語文教師必須站在學科的前沿,時代的高度,不斷學習,不斷給大腦“充電”,才能真正透徹地理解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運用自如地把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提取給學生。
毋庸諱言,現在有些語文教師很少有讀書習慣的,有的甚至僅憑一本教參“打天下”。如此荒漠的文化心靈中焉能生長出枝繁葉茂的語文教育之樹!更不必談什么自我發展!在我校青年教師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讓讀書成為習慣,教育生活因為讀書而精彩;讓學習成為工作,教師生涯因為學習而成功。”不斷學習著的教師,他的知識是充盈的,是流動的;不斷學習能不斷豐厚教師的文化底蘊,生成教師的教育智慧。
2、樹立發展觀,學會科學合理地評價自我。科學實踐證明,一個人在沒有受到激勵的情況下,他的能力僅能發揮20%-30%,如果能受到充分的激勵,能力就可能發揮80%-90%,以至更多。有位哲人說:人最難做到的就是看清自己。這一人性上的弱點往往使人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也就導致了對人自身發展的阻礙。為此,教師本身就要能合理地評價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更要看清自己的不足,想方設法激發自我,通過評價找到自尊,找回自信,在自我激勵中,經常得到滿足、快樂、積極、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在自己的專業上、人格上、情感上不斷超越,達到不斷發展的目的,成為一個卓越的現代教師。
3、要設計適合自己發展的計劃。人的成長歷程是一個實踐的過程,給自己設計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計劃是非常必要的。真實地剖析自己,根據自己的長處和弱點“量體裁衣”,制定長期、中期、短期計劃,還要注意循序漸進,在實施過程中要適時完善與修訂,不能與學校的發展脫鉤,同時還要考慮到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發展有明確的目標,并向著目標不斷邁進,最終使自身的發展達到最佳境界。
四、踏踏實實踐行基本途徑,是教師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
雖然教師的專業發展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沒有整齊劃一的演進過程,它要受時空的影響,但是,許多專家經過對大量成功人士的案例分析,總結歸納出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我認為是值得借鑒的。只有踏踏實實踐行這些基本途徑,才有可能做到厚積薄發,達到專業發展的制高點。
總之,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學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要求中學語文教師應具有緊迫感,全面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堅持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主動地、自主地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肩負培養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