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成
摘要:創新教育過程中分層教學更加明確了創新教育的層次目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創新意識均得到了培養,二者構成了相輔相成的統一體。
關鍵詞:分層;創新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呼聲越來越高。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小學階段所學的知識也屬于基礎知識,因此,要求學生掌握中學階段的內容顯得極為重要。在我國現有的國情下,既要實施素質教育,同時又不能回避學生的升學問題,這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尖銳的矛盾。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兩級分化的問題極為突出,要改變這種狀況,因材施教顯得極為必要。然而,因材施教一直是一個喊得很時髦的口號,鑒于各種主觀及客觀的原因,不少教師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并沒有落到實處。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是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的一種有效的方式。
分層施教的目的是讓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是以學生為核心,在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征為基礎,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使之得到充分的發展。這與新課標“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學適合自己的數學”等觀點不謀而合。要想得到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這一目標,教師對教材的恰當處理是關鍵,沒有恰當的教材內容作為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一切都是空談。而新課標之教材內容三級管理制度,和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的新課程目標,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組、變動教材內容的理論依據。這就要求教師們要突破禁錮,解放思想、開放教材,大膽地選擇、增、刪教材內容,使之更適應學生的實際和分層教學的實施。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科技創新,總是步人后塵,經濟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縮短差距。21世紀是知識經濟占據國際經濟主導地位的時代,高科技發展將依托于科學技術的發達進步,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以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為基礎,創新人才的培養源于創新教育。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需要,教育必須從傳授知識的教育觀念轉變到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統一的教育觀上來,從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著眼于提高國民素質,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重視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基礎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奠基工程,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為此,基礎教育應注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把創新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創新教育不只是面向少數學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在遺傳和后天環境及教育影響程度不同,因此學生的差異性較大。對于學生創新素質培養,也就不能一概而論,不可能采用統一的、固定不變的模式,為了探索一種適應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的良好的數學教學模式,我在教學中連續幾年進行了“實施分層教學,培養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驗,現將有關情況簡述如下:
當前數學教學一般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注重學生應試能力培養,只注重書本知識,輕視社會實踐,教學內容單一,造成學生知識面窄,創新能力不強;二是學生成績及各方面能力分布極為不均衡,兩極分化嚴重;三是教師教學不甚得法,課堂總體效率不高,忽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實施創新教育,才能培養創新型的學生;四是學生負擔過重,個性受到壓抑,某一方面的創造天賦得不到發揮,甚至被埋沒,部分學生喪失信心。
針對以上現實,我在教學中進行了“分層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在分層的前提下,培養各個層次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不同個性的學生創新能力均得到體現和提高。
一、學生分層,明確培養目標。
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教師首先必須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
我們通過研究學生知識水平、學習態度、潛能的差異,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A層為好的,B層為中等,C層為差的。這個層次劃分并不向學生公布,教師只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做主要有兩個作用:(1)作為組織創新合作小組的依據,引導、支持學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合作學習和創造,養成學生群體協作精神,調動創造潛力能。(2)作為教師在課堂中實施針對性分層教學的依據。在學校教學中,我們充分認識到每個學生都具有創新潛能,但因人而異因此我們要因材施教,通過科學而高效地教育,使學生形成創新素質,并成為某一方面的創新“人才”。同時我對學生說,我們的分組只是暫時的,每一次測驗我們都會對學生進行重新分組,并且在學習中途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參加高一級小組的學習。但應注意:
(1)因為對學生進行了分組,要對不同的學生實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實教落到了實處。
(2)要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在課堂上學有所獲,兼顧了低差生,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懂,聽得明,作業做得會,這便是學習上的一種良性循環。
(3)在分組的過程中以A、B、C組出現,而不出現差生等詞語,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課堂上,某些A組的同學能聽懂一些B組的內容,B組的一些同學能聽懂一些C組的內容,這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備課分層
結合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分層教學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和篩選不同的創新訓練題目。教師在備課時便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對A、B、C組的同學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這必須在備課時體現出來。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層教學留于形式。哪些內容對各個組是必須掌握的,哪些內容是只作了解的,對不同小組在作業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這些都必須在備課時充分考慮。
當教材內容的難易適度,不必作升降處理時,我們可以從數學生活化的觀點出發,由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從此情景中發現與教材原定內容類似的數學問題,在順其自然地進入新授階段,采取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如此作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愉快地學習,并能通過探究似學習的再創造過程,鍛煉并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方法思考現實世界的能力,和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考慮學生實際和分層施教的需要,對教材內容的難度作一定的調整,可以更有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主動性。這樣才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即:讓稍次的學生有內容可學;中等的學生學得充實;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教學分層,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首先要落實好課堂中提問的層次。為了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微型機,教師應有意識地編擬三個層次的問題。有難度的由A類生回答,簡單問題優待C類生,中等問題則可由B等生來回答,這樣每個個學生均等地參加課堂活動。課堂教學也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大好時機。我認為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并非無法,貴在有心。我的經驗是多設計深層次啟發式提問,把“灌輸式”的“這樣做”變成“啟發式”的“怎么辦”;把“淺層次”的“是不是”變成“深層次”的“為什么”;把“單向思維”的“用什么方法”變成“多向思維”的“有多少種方法”……引導學生在實際的探索和發現中獲得真理,把學生思維引入求新、求異的天地,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創造欲望。
四、測驗分層,精選訓練題目
我在教學中精心設計考試試題,對不同層次學生采用不同的計分方法,使各層次學生都獲得成功的經驗。另外,測試題中,充分利用“選做題”、“一題多變題”、“一題多解題”、“開放性試題”、“探索性試題”等最能體現創新能力培養的題目,使學生受到發散與聚合、直覺和分析等各方面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五、練習及作業分層
不同層次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使各層次學生得以提高,同時也避免了抄襲現象。對練習內容的處理也很重要。新授過程結束后,進入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和應用階段,此時,教師不注意對練習鞏固的教材內容作一定的增刪,往往會出現:對A層生過于簡單,或對C層生過于困難,或完全脫離學生的實際,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和課程目標對練習作靈活的處理,以適應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六、輔導分層
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課堂只能解決大部分學生的問題且重點是中等生,兩頭學生則會出現“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因此我開設了課外興趣小組,小組中兼有A、B、C類學生。A類學生在小組中起主導作用,可以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同時,小組成員之間也可相互研究、探索,經常會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問題,極大地培養了他們自主解決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教師的個別輔導也是不可替代的。在輔導的過程中,讓C組的同學輔導B組同學,B組同學輔導A組同學,既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又減輕了教師的負責,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其它教學方面的工作。
此外,注重各層次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數學學習中的操作類似于自然科學的實驗操作,但以有別于純實驗操作。例如我在幾何實踐活動課中常用畫圖、剪貼、測量、推理、計算器、計算機等操作方式訓練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只光顧學習優秀的學生。因此實施分導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創新能力均得到提高就有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分層教學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相輔相成。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只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多數學生發展的現象,充分調動了各個層次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的創新意識都等到培養和提高。
綜上可見,分層教學與創新教育應是現代教育的兩個方面,而不是教育實踐中的兩個過程,它們相互交融在一起。創新教育過程中分層教學更加明確了創新教育的層次目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創新意識均得到了培養,二者構成了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利用新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