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德福
摘要:學生課堂自主探索的程度是衡量課堂活化的重要標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探索越強,探索程度越高,則越說明教師引導得合理得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模式改革
長期以來,初中數學教學側重于對教的研究,但是對學生如何去學,如何通過有效的目標來調整數學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缺乏明確的認識與研究,因此在新課標條件下,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就有必要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以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
一、轉變教學觀念
觀念是行為的向導,是行動的靈魂,要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首先就是要轉變教學觀念。長期以來,陳舊的教學觀念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影響著教師的行為,最終影響著教學質量。轉變教學觀念,就是要揚棄陳舊的教學觀念,確立與新的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 學觀。現代教育觀認為,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通過教學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教學過程不再是簡單的傳授過程,而是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參與過程。在這一教學觀指導之下,教學既要重結果,更要重視過程與方法;既要關注學科,更要關注人,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依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開展教學活動,要尊重學生差異,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的時間和空間,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
二、做好導入,調動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jié)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jié)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時,我就先講了一個故事:說唐朝時候有一個叫楊損的官員,他打算提拔一名下屬,組織部門經過篩選,物色了兩名候選人,但這兩名候選人在各方面的條件都不相上下,難分仲伯,一時也無法定下來,楊損就把這兩名候選人叫到大廳上,出了一道數學題目,要他們當場計算,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在林中散步,無意中聽到幾個盜賊在商量怎樣分偷來的布匹,他們說,若每人分6匹,就會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會差8匹,問:這里共有幾個盜賊?布匹總數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選人和很快算出了答案:盜賊人數為13人,布匹總數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無話可說.你想知道他怎樣快速解決的呢?很快,學生的胃口就調動起來了,他們主動思維,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這時,我就巧妙的引入新課:同學們,大家想不想知道如何快速的解答這個題目嗎?這樣一來,大家積極性很高,很快投入到新課當中。
三、調動學生自主探索意識,活化教學過程
學生課堂自主探索的程度是衡量課堂活化的重要標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探索越強,探索程度越高,則越說明教師引導得合理得法。
1、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自主探索。根據教學內容確定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包括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在設計教學目標上要創(chuàng)設不同的思維層面,在認真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力求實現四個統一:完成學習目標與實施心理調適統一;知識的掌握與滲透數學思想教育統一;接授與訓練統一;教法與統一。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探索教學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教師做到六個必須:必須讓學生動手操作,必須讓學生動腦思考,必須讓學生動口表述,必須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必須讓學生質疑問難,必須引導學生標新立異。六個“必須”貫穿于復習、導入、新授、鞏固、總結等全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讓整個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各種學習活動中去,自主地完成學習知識的全過程,從而變“容器式”的被動接受現成的結論為主動獲取知識,并會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構建問題梯度,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中,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構建問題梯度,讓學生自主探索。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努力使課堂充滿自主探索活力,創(chuàng)造機會讓中差生積極參入,實行“五優(yōu)先”。即課堂提的優(yōu)生,巡視輔導優(yōu)先,板演練習優(yōu)先,作業(yè)批改優(yōu)先,表揚鼓勵優(yōu)先。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體現分類教學,分類指導,分層推進,依照“統而不死,活而不亂,立足中差,著眼中上,分層推進,全面發(fā)展”的原則進行教學。
四、結合具體問題,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就是要結合具體問題訓練解決問題的策略。會解答所學的問題并不是最終的訓練目的,問題解決訓練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學習有代表性的問題,使學生掌握解題的一般策略,成為能夠有效地處理信息的人。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在學生擁有一定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們通過出聲思維、回憶反省等方法,來審視、相互交流并反思各自在解決問題時所使用的認知策略,從而重建并不斷完善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與精髓,是核心,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是聯系各項知識的紐帶和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學生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獲取知識,更透徹地理解知識,有效地實現知識類化和知識遷移。
五、學貴置疑———多思考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敏銳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因為問題是形成探究能力的突破點。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曾說:“學貴置疑,小疑則而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者。”可見從疑到悟,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開端。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置疑,善于發(fā)問。其次要重視歸納思維方法、類比思維方法、直覺思維方法,以及探索性演繹法等常見數學研究方法的思維訓練。因為數學的抽象性、嚴謹性決定了它更講究思維過程,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思考問題比單純地學習數學結論更為重要。教師應試著變結 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了解前人發(fā)現某一定理的思維過程,精心選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題目,讓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探索,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科學品質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為他們今后在學習工作中形成獨有的創(chuàng)新能力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