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
摘 要:語文老師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批閱學生的作業時經常會發現學生寫錯別字的情況,盡管班級不同,學生不同,可學生們寫出的錯別字竟然相近。其中錯別字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同音代替、增減筆畫、形近干擾、置換部首、改變結構等。錯別字可以說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常見病”、“疑難病”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93-01
一、漢字本身的特點
1.結構復雜。漢字結構差別大,僅《新華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個漢字,不同的結構成分約有1000個筆畫之多。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00個常用字中,每個字平均有11畫之多,其中在17畫以上的字就有221個;每個字形體差異小,多一筆,少一筆,長一點,短一點,就成為不同的字或不成為字。例如:“未——末”,“酒——灑”。
2.同音字多。在普通話中,有1000多個單音節同音字。如果不計聲調,漢字僅有418音節,每個音節平均有同音異形常用字733個,存在一字多音(調)、一音多字的現象。例如,“紀念——紀年”,“業績——業跡”等,都是因為音義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二、小學生的心理原因
1.感知不精確,辨析不準確。小學生的知覺還比較籠統,未形成精確的分化能力。如“荊棘”寫成“荊刺”,由于孩子空間知覺特別是左右方位知覺不完善,常常將字寫的左右顛倒。
2.注意不穩定,粗心大意。學生的注意力還不穩定,往往容易被那些與學習無關的外部因素所吸引從而導致出現錯別字,但這些錯別字大多數在注意檢查的條件下自已能發現并糾正的。
3.記憶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于漢字的音和形分離,有時學生能夠讀出字音,卻記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學生進行似是而非的類推,從而造成錯誤,如“蘋”字上面的“艸”;結果把“蘋果”錯寫成“蘋菓”,這類錯別字在連用的雙音節詞中經常出現。
三、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
(一)根據字音特點記字形。
有些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字的聲母和韻母區別開來。如“今——令”,這兩類字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記住聲母是“L”往往都可寫成“令”。例如:鈴、嶺、憐,那么其余的都寫成“今”。例如:“吟、念、貪”等。還有的字可用韻母來鑒別,如“舀——臽”很相似,韻母是“ɑo”應寫成“舀”,如?“稻、蹈、滔”,其余的只能寫成“臽”,例如,“焰、陷”等。
(二)利用形聲字的規律記字形
漢字中的形聲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聲旁構成,而形旁、聲旁大都是原來就有的單字。如果孩子懂得漢字的構字規律,老師把形聲字的有關規律知識教給他們,別字就會大大減少。例如?“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區別:“躁”是足字旁,當人脾氣急躁時常要頓足跳腳的,而“燥”則是火字旁,火烤了當然要干燥。又如,對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說出其標義,理解其釋義,錯誤就會減少,例如:“冫”與“氵”常常混淆,我們要講清楚,凡用“兩點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關系,如“凍、冷、凜、冽、凝”等,而用“三點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關系,如“江、河、湖、海、洪”等。
(三)串聯積累掌握規律
漢字的構字和用字是有規律的。合體字都是由基本字和部件構成,基本字大多是漢字的偏旁。學生掌握了基本字和本義的關系后,就可以由一個字引出一串字,掌握規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如:在教學“福”字時,根據以往的經驗,我知道學生易把“礻”寫成“衤”,便把“福、祝、神、祥、禮、祖、祈、禱”等字寫出,讓學生說說這些字有什么共同點。學生經過思考后明白,這些由“礻”組成的字大都與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關,與祭祀有關的字都是“礻”。
(四)刨根問底追根溯源
再接再厲的“厲”,許多學生會誤寫為“勵”。“再接再厲”作為一個成語,是有一定的出處的。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斗雞游戲廣為流行,“再接再厲”出自《斗雞聯句》中孟郊的詩句。接,作“交戰”講;“厲”通“礪”,名詞活用,作“磨快”講。意思是公雞相斗,每次交鋒之前先磨一下嘴。今天,人們常用“再接再厲”來比喻工作或學習要繼續努力,再加一把勁。學生了解了這一成語的出處,明白了它的意思后,就不會把“再接再厲”寫成“再接再勵”了。
(五)采用螺旋式復習法
反復練習可使兒童更好地識記,保持記憶,但不能盲目多練。實驗證明,一般一個生字平均練習3次,在默寫中就足以使錯誤率降低到7%以下,與生字練習抄8遍的效果基本相同。除此之外,最值得提倡的是多閱讀課外讀物,開拓識字領域,在閱讀中增加生字復現的頻率。小學低年段的孩子還缺乏精細的分析能力,短時記憶占優勢。為了減少錯別字,必須經常性地復習鞏固,以便達到長時記憶的效果。研究發現,螺旋式的識字復習法是較有成效的識字鞏固方法。小學低年段的孩子還缺乏精細的分析能力,短時記憶占優勢。為了減少錯別字,必須經常性地復習鞏固,以便達到長時記憶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時有發生。其實,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積極采取有效的對策,讓學生明白錯誤的原因,及時糾正錯別字,并努力將教師的點撥轉化為學生主體的自我發現、主動探究,那么,學生作業中的錯別字就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