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常開
既要做“紙紅”,更要做網紅
——南方報業人才培育工程的創新思路與實踐
□ 文/黃常開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啟動“南方名記培育工程”,引起業界廣泛關注。這項工程究竟是什么樣的?有何突破?南方報業有何思路?對名記們可以有哪些期待?本文是南方報業對各種疑問的回答和解釋。
人才培育工程 考核 南方報業 新媒體

黃常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南方日報社總編輯
近期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啟動“南方名記培育工程”,致力于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培養一批全媒型專家型生力軍,帶動形成一批靈活作戰的創新團隊。這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南方報業自我突破、改革創新的強烈需要。這項工作推出后引起新聞業界較多關注,說明新媒體時代媒體從業人員的培育成才是業界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值得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
在2016年10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旗艦——《南方日報》創刊67周年這個傳承歷史、謀劃未來的重要節點,集團隆重啟動了“南方名記”培育工程。全集團2000多名采編人員反響熱烈、申報踴躍,經各媒體挑選推薦,50多名采編骨干參加了集團的公開遴選活動。經過嚴格評審,來自《南方日報》《南方》雜志、《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21世紀經濟報道》《南方農村報》的15名記者入選成為首批“南方名記”培育對象。
這項工程是南方報業史上的首次,可以說開創了集團名記培育工作的先河,至少在三方面實現了突破。
打破了選人用人的常規。當前媒體變革風起云涌,融合發展百舸爭流,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渴求人才。南方報業打破常規、平衡,不拘一格降人才,無論是70后、80后還是90后,無論是處級、科級還是普通員工,無論是黨報、都市報還是新媒體,都有資格站在同一競選演講臺上,以專業能力一拼高低。我們努力尋找隱形冠軍,嚴防公開遴選活動演變成評先評優活動,評選出來的首批15名培育對象并非傳統意義上業已“功成名就”的名記,而是平均年齡34歲,在政經、教育、醫療、軍事、三農等領域具有明顯傳播營銷優勢,和專業特色鮮明、具備較好培育潛力的青年才俊。我們摒棄一朝入選、終身榮耀的做法,每年底進行考核評估,不達標者取消“南方名記”培育資格。
重新定義了“名記”的標準。在以往紙質媒體風行的時代,“名記”更多的是“紙紅”,其施展的舞臺在紙質媒體上。當前我國網民數量已經超過7億,手機網民超過6.2億,用戶閱讀習慣正在從報刊向移動端轉移,集團對“名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既要做“紙紅”,更要做主流“網紅”,善用現代傳播手段,會使“十八般兵器”,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領域都具有較強社會影響力、權威性、不可替代性。三個標準:一要有“顏值”,朝氣蓬勃,活力四射;二要有素質,有較強的專業媒體素質、新媒體應用素質和服務用戶素質;三是有氣質,腹有詩書,心有用戶,肩有擔當。三點希望:一是做深耕主業的尖兵,成為內容生產傳播的行家里手;二是要成為開拓創新的尖兵,帶頭創新新聞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三是要成為融合發展的尖兵,創造性地生產優質全媒體產品。
改變了傳統報人單打獨斗的工作模式。以往名記大多是“寫手”的概念,以“個體戶”的面貌出現,南方報業將這種單干模式演變成團隊作戰的模式,實行“南方名記工作室”制度,帶動形成一批靈活作戰的創新團隊。這也是南方報業創業史上的一貫做法,無論是南周報系、南都報系還是21世紀報系的創立,都是幾個“牛人”組成核心團隊,集團給政策、給支持,最后闖出一片新天地。培育創業的機制一直都在,而且還將發揚光大,用到極致。
培育“南方名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鼓勵支持創新創業的過程。每名記者主攻方向不一樣,需要的支持和培育措施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樣。在不斷廣泛聽取意見、集思廣益的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一人一策、因人施策”的獨特培育辦法,為首批15名記者量身打造個性化培育方案。下面講講帶有共性的情況:
在工作重點上,集中在五個方面進行突破。“南方名記”培育對象在完成原承擔工作的基礎上,以全媒體融合為核心,集中精力抓重大項目、欄目、節目,重點在五方面進行突破:一是經營有影響力的深度報道欄目,特別是調查性報道、監督報道欄目。如湯凱鋒、趙楊分別在《南方日報》重點經營“南方調查”“南方曝光”欄目。二是打造垂直領域微信公眾號,加強報網端聯動。如曹斯、吳少敏分別重點經營“南方名醫幫”“上學了”微信公眾號,在南方+客戶端開設同名“南方號”,并與報紙“嶺南健康堂”“上學了”欄目聯動導流。三是在南方+客戶端等新媒體端推出全新節目、欄目。如趙楊與省紀委合作打造反腐題材視頻節目《武松來了》,在南方+首發;丁建庭牽頭在南方+開設新欄目“叮咚快評”,對當天熱點新聞進行快評辣評。四是實施全媒體宣傳運營重點項目。如黃穎川牽頭實施廣東鹽業改革全媒體宣傳項目。五是開發線下智庫產品。如鄭佳欣將在珠三角探索開發多元化的線下智庫產品。
在工作機制上,允許“點將”組建各自工作室。實行“南方名記工作室”制度,工作室原則上設在培育對象原所在部門,組成基本班底,可根據需要跨媒體、跨部門抽調攝影攝像、直播、新媒體制作、動漫設計人才等組成虛擬團隊。為激勵工作室團隊,可適當提高團隊成員第二署名者的基本分、等級分。在酬勞分配方面,培育對象擁有更靈活的自主支配的權力。培育對象所在部門領導在項目規劃、資源調配等方面全力支持開展工作。集團技術部門、新媒體公司積極主動提供技術支持、培訓等服務。集團及各相關媒體的年度重點采編或經營項目,優先安排“南方名記”培養對象進行實施,鼓勵多出精品力作、爭創標桿項目。
在宣傳推廣上,重點推介個人和作品。
“南方名記”培育對象可在集團的重點報、刊、網、端開辟專門欄目,統一標識,形成品牌,作品(產品)可冠“XXX(記者姓名)工作室出品”標識。比如,《南方日報》已制作“南方名記XXX工作室”統一標識,前段時間在珠海航展、鹽業改革、醫療改革等重磅報道中掛出,取得較好的社會反響。南方+為“南方名記”開設了自媒體公眾號“南方號”,收集梳理了各位記者代表作品20篇以上,進行個性化推廣。制定“全員營銷”機制,對于新媒體端口推出的名記優質內容由全集團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所有新媒體端口進行集中轉發,同時動員集團全體員工在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進行轉發,帶動優質內容以“水波紋”的速度傳播出去。
在考核獎勵上,鼓勵“跳摘”、寬容失敗。“南方名記”培育對象的待遇,根據其創新項目的傳播力影響力、重點項目的經營效果等,由所在媒體進行考核獎勵。集團旗幟鮮明地既鼓勵創新、獎勵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以此形成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良好氛圍。比如《南方日報》在遵循現有薪酬考核體系的基礎上適度創新,讓“南方名記”有相對固定的薪酬保障,從日常瑣碎事務和“計件工資”中適度解放出來,著力經營《南方日報》轉型融合的優勢項目、品牌欄目、重大題目。在完成每月基本任務、取得固定薪酬的情況下,根據年度重點任務的質量、影響、成效等,在年底由《南方日報》編委會綜合評出“優秀”“良好”“達標”“不達標”四檔進行考核獎勵。其中“優秀”檔次標準較高,必須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由此產生激勵和引導作用。
從南方報業的實際來看,實施“南方名記”培育工程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
為南方報業加快融合發展培育新的生力軍。今天,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迅猛發展,新聞業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有著輝煌歷史的南方報業,面臨著刻不容緩的改革要求和轉型任務。在前三年實施轉型融合發展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最近南方報業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反復打磨制定了“加快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確定了南方+、并讀App、方舟App、閣壁社區等四大新媒體拳頭產品和南方網改制上市、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89藝術園區、南方輿情數據、發行物流公司改制、南都娛樂公司等六大轉型發展標桿項目,同時圍繞這些拳頭產品和標桿項目制定了優化人才結構、改革體制機制的具體措施。《南方日報》啟動以“全媒體融合”為主題的新一輪改版,打造《南方日報》、南方網、南方+全媒體融合發展新生態,推動采訪部門轉型為“全媒體新聞部”,編輯部門轉型為“全媒體新聞編輯中心”,完善全媒體考評細則,提高新媒體端口的考評權重。集團其它媒體也在各自醞釀重大轉型變革。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發展方向和實現路徑已經明確,正是呼喚人才、造就人才的關鍵時刻。“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沒有人才,再偉大的藍圖都是鏡花水月。公開遴選“南方名記”培育對象的過程,就是尋找引領南方報業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力軍的過程,是向媒體融合發展展開新一輪進攻的動員令、沖鋒號。
為新媒體拳頭產品提供新的優質內容。南方報業寄以厚望的拳頭產品和標桿項目,亟須新的內容生產方式,產生新的優質內容,形成新的服務能力。過去那種將紙媒作品往新媒體搬運,或者稍稍改寫就成的方式,完全不能適應當前新媒體發展需要,亟須進行供給側改革,為“南方+”“并讀”“方舟”等新媒體拳頭產品提供優質新聞產品。引導能力強的媒體記者朝“網紅”轉型,通過打響記者個人品牌,把讀者轉為黏合度極高的粉絲,無論對于新媒體平臺還是記者個人,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嘗試。
為有特長、有潛力的年輕人探索新的成長模式。在媒體平臺不多的時候,有的記者靠幾篇報道就能一舉成名天下知,在現階段各種媒介層出不窮的傳播環境下,記者想揚名已沒那么容易,個人作品往往淹沒在內容的汪洋大海中。但年輕記者對成長的渴求并沒有變,也不應該變;媒體對個體的尊重、對采編人員創造力的激發要進一步提高,對能力突出的名記的傾斜培育必不可少。在自媒體大潮下,有不少優秀記者開始辭職自己做自媒體,進行內容創業。與其讓優秀的人才離開,不如主動作為、變堵為疏,為有特長、有潛力的年輕人探索新的成長模式、提供新的成長舞臺。 (作者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南方日報社總編輯)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