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洋 薛金麗
融合視角下的傳媒法治建設
——“2016中國傳媒法治建設高峰論壇”概覽
□ 文/王 洋 薛金麗
·學者界面·
10月15日,“2016中國傳媒法治建設高峰論壇暨‘何微法治新聞獎’啟動儀式”在西安舉行,論壇及儀式由西北政法大學、陜西省法學會、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協會法制新聞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人民日報《新聞戰線》雜志社、新華社《中國記者》雜志社、《新聞記者》雜志社、《國際新聞界》雜志社、《新聞大學》雜志社聯合主辦。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38所高校及二十余家新聞單位與公檢法司等相關機構的數十位專家學者業界代表與會,就法治領域報道、涉法傳播、傳媒法治建設等相關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交流。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法研究中心總顧問魏永征教授在主題發言《網絡法和傳媒法的聯系和分野》中指出,網絡法主要用于調整網絡設施保護防衛、網絡接入和運行規制以及通信、網絡交易、流通、投資理財等非公眾傳播、非內容服務類網絡產業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等領域;傳媒法主要用于調整不同種類媒體的準入、運行以及確定不同種類媒體的歸責原則。他指出,傳媒法的發展表現為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傳播科技和傳播形態的不斷發展變化,會不斷給傳媒法提出新問題,要求形成新的規則,對于網絡空間公眾傳播法制的探索還將繼續進行下去。
“‘互聯網+法律’使得法律更好地走向民眾,使得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能夠真正實現,互聯網法治的發展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展江教授引用著名法學家江平教授的話闡述了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的意義。展江教授認為,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相關應用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傳播依法管理的問題愈發重要,而如今正是出臺《互聯網傳播法》的良好契機,如此可與《網絡安全法》構成“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
網絡運營者作為互聯網產業的核心主體,厘清其法律地位、理順其權利義務關系,是使互聯網立法具有邏輯性、體系性的前提,對這一問題的處理勢必會影響到《網絡安全法》立法初衷的實現。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雷麗莉認為,主要應從“通過配套制度使網絡運營者權責匹配”“充分發揮行業監管機制的作用”“明確公權力機關的責任”三個方面,著手理順與網絡運營者相關的權利義務關系。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吳飛教授從“思想市場”理論出發,分析其源頭和歷史,并指出思想市場的三個層次即學術市場、傳播市場及實踐市場。他認為,作為新媒體人,要擁有想象力,敢于試錯,通過批判的討論來發現真理。“在現實世界的思想市場確實存在‘市場失靈’的問題”,吳飛教授認為,思想市場需要政府的適當調控,同時,消減“市場失靈”還需要信息傳播者的自律。
公共討論是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但我國網絡的公共討論中還存在諸多不良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原所長孫旭培教授指出,在目前的媒體環境中,一些發展問題必須得到矯正,特別是網絡傳播在國際新聞和評論中顯現出一些與我國當前外交理念不適應的觀點和情緒,網絡上還存在不加選擇的色情暴力新聞,影視明星被過度窺視隱私等偏向。孫旭培教授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政府提高網絡管理的成效。同時,每一個公民特別是媒體人,在加強自律的同時有義務對這些偏向進行抵制,宣傳新聞傳播法及道德規范,凈化我們的網絡世界。
信息技術引發的互聯網革命帶來了文化變革、促進轉型、推進傳媒法治的希望,同時對人的自我認識、思維方式、心態和價值觀產生了全新的影響。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法律系、媒體法規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丹林教授指出,我國傳媒法治的狀況與未完全現代化的國家治理是相關的。法律制度的演進和發展,需要倡導重視個體價值,尊重個人需求,注重社會寬容。在良好保障自身權利和職業尊嚴的情勢下,傳媒業應真正提升專業水平、孕育專業精神,對于自身規范有更多內生性的內容,而不是完全依靠紀律等外在強制力,這樣傳媒才不愧于其“社會瞭望塔”的地位、作用。傳媒的法律地位和公民的表達權獲得有效的法律保障,傳媒法治呈現良性狀態,傳媒治理才能更為有效。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劉斌教授聚焦“微信亂象”,他認為微信亂象是社會亂象與意識形態混亂在自媒體上的反映,促成其發生的既有隱形傳播、輕信傳播、異域傳播、好奇傳播等原因,也有“幽靈賬號”、監管不力、監管手段落后、法律依據不完善等原因,但最根本的是因為一些微信用戶失去了自媒體的底線。劉斌教授提出治理微信亂象的幾種途徑:在國家立法層面盡快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技術層面盡快建立起一套微信亂象的甄別、防范、處置體系;積極推進微信亂象的預警預防體系建設,強化對微信亂象的監測和預警,提升輿情危機的應急處置能力;治理微信亂象不能就微信談微信,必須注重治理的系統性和協同性,要將治理微信亂象納入互聯網治理的整體框架之內;微信服務商與有關監管部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相互協調、相互配合、齊抓共管。治理微信亂象的重心在于規范微信公眾賬號與服務商,而根本則在于提升微信制作者與傳播者的素質。

□ 中國傳媒法治建設高峰論壇暨首屆“何微法治新聞獎”啟動儀式現場。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牛靜副教授將如何在保護新技術、維護著作權人、促進公眾利益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作為討論新聞聚合APP的出發點。她指出,在新聞聚合APP著作權糾紛案中,APP運營商不能以避風港規則作為抗辯事由。依據專有權標準和鏈接不替代標準,可以判定新聞聚合APP呈現作品的行為是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她認為,新聞聚合APP應當通過與新聞內容版權方進行合作,以收益共享的方式進行內容輸出,規避著作權侵權風險,從而達到新聞聚合APP、新聞內容版權方、用戶等互利互惠共發展的目的。
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白凈教授在主題發言《微信公眾號原創保護機制研究》中指出,微信公眾號的原創聲明機制實際上是網絡服務商和用戶的共同自律。微信通過技術手段主動建立防范措施,提升平臺自凈能力,對打擊侵權盜版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原創聲明仍有一定局限性,未來還有待微信平臺和用戶繼續“共治”,通過建立完善、全面的版權保護機制,監督抄襲、侵權、盜版現象,對于原創者的申訴,處理過程盡可能公開透明,簡化維權程序,降低維權成本,推動中國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陳笑春,通過《中國好聲音》訴訟案引發對“視頻節目模板版權保護”問題的思考,指出“并非所有的知識產品都能成為知識產權的客體。節目模板本身,尚未進入任何一個國家的版權法律,成為法律保護的對象。”目前,新的媒體平臺催生了更多知識產品,新的媒體技術改變了知識產品的復制傳播方式,新的媒體語境重塑著創造性的內涵,陳笑春副教授認為,媒體知識產權正在成為傳媒與法治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慕明春教授圍繞典型涉性“門事件”的新聞侵權作出微觀分析,指出媒介侵犯公民“性隱私”既是法律問題,也是涉及社會公共道德底線的問題。他認為涉性“門事件”具有“演員”越來越低齡化、受害者與加害者角色發生互換等新聞侵權特征。“門事件”新聞侵權通常還伴隨兩大副產品:人肉搜索和網絡惡搞,如鳥之兩翼,船之雙槳,加劇了侵權的力度和其不良后果的烈度。慕明春教授指出,“門事件”新聞侵權加害人的侵權成本極低,受害者很少采用法律維權方式尋求救助。難以認定、舉證不易導致許多“門事件”新聞侵權因為受害者維權難而最終也不了了之。
陜西法治信息網總編輯王薦舉指出“互聯網+”對警察執法產生了諸如改變執法模式,拓展執法空間,打破警種界限,創新方式手段方面等影響。公安機關輿論引導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和職責,它不但關系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公安機關良好形象的建立,同時關系到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在應對策略方面,他強調案件處置和輿情導控同步,嚴控現場,處置后及時、權威發聲,正確引導輿論,進而營造良好的警民關系。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院長助理、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協會法制新聞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余秀才以“彭宇案”為例,闡明了司法公正對網絡輿論的影響,網絡輿論雖然強勢,但司法才是社會最后的防線。他指出,從法源上看,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是統一的。
“人們普遍認為,最令人焦慮的在于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的隱私就無意中被泄露出去”,西北政法大學法制新聞系主任孫曉紅引用微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博伊德的話指出,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緊迫性。她認為,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的核心,在于從信息傳播與信息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個人信息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與國家、行業、媒體、個人有緊密關聯,需要處理好管理和安全、利益和監管、發展和責任、傳播和底線、表達和意識五個方面的平衡關系。
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范玉吉教授在講座《熱點法治事件報道的技術分析》中指出,熱點法治事件是新聞報道追逐的焦點、民眾關切關注的重點、普法宣傳的重要契機、政府治理的關鍵點。他強調熱點法治事件報道要做到道與技的平衡,兼顧技術與從業者應有的道德;必須明確法律邊界,包括人格權的邊界、國家安全的邊界、社會管理秩序的邊界、法定程序的邊界等;必須具有法治品格,明確法律邊界,嚴守法定程序;必須存有深厚的人文主 義關懷,報道要有趣、有用、有益、有力。
在“總編輯對話”分論壇中,蒞會的各位學術期刊總編輯與學者們就涉法報道、新聞工作者的法律修養,以及實踐中期待研究的課題等方面進行了交流,認為在社會轉型和媒介轉型的趨勢下,新聞專業期刊應該立足時代前沿、把握時代脈搏。進一步加強新聞業界與學界的溝通、了解,做好這方面的橋梁紐帶,使新聞研究中實踐性與學術性能夠更有效地結合起來。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