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電信詐騙報道十年"/>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鄭 良
探索治本之策
——我做電信詐騙報道十年
□ 文/鄭 良
閩南是中國大陸最早出現電信詐騙的地區,十余年來,電信詐騙犯罪從閩南安溪縣偏遠山區逐漸向全國蔓延,形成組織嚴密、層級分明、分工明確,上下游有多個犯罪形態支撐的“黑金”產業鏈。2006年至今,圍繞電信詐騙及其上下游產業鏈,作者持續追蹤調研、報道,先后采寫該領域參考和公開報道稿件近百篇,其中三十多篇稿件獲得中央領導批示,在新華社中國新聞名專欄“新華視點”刊發十余篇涉及電信詐騙的稿件,其中有太多經歷和感悟。
電信詐騙 調研報道 專業精神
·新聞背后·
2016年8月,山東臨沂籍大學錄取新生徐玉玉被詐騙分子騙走9900元學費后猝死事件,再次引發公眾對于電信詐騙犯罪的廣泛關注。
這并非個案,據公安部的統計,近10年來,電信詐騙案件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快速增長,2015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立電信詐騙案件59萬起,同比上升3.25%,造成經濟損失222億元。很多群眾的“養老錢”“救命錢”被騙,傾家蕩產、家破人亡;有的企業資金被騙,破產倒閉,引發群體性事件。
十余年來,盡管公安機關持續保持對于電信詐騙犯罪高壓打擊態勢,但此類犯罪仍然從閩南一帶向全國蔓延,電信詐騙為何屢禁不止、愈演愈烈?遏制電信詐騙到底有沒有治本之策?多名戰斗在打擊電信詐騙一線的公安民警不止一次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在多年調研中也反復思考這個問題。從揭露不斷翻新的電信詐騙手法,到辦案民警、受害者、電信詐騙嫌疑人的訪談,到對不履行安全監管責任、放任電信詐騙犯罪泛濫的某些銀行和通信運營商的追問、批評,再到提出以法治思維破解電信詐騙難題,通過責任體系建立,以問責機制倒逼綜治格局的形成,我的調研從“盲人摸象”、被動應付不斷翻新、升級的詐騙犯罪,到探索詐騙背后的深層次社會管理原因,提出治本之策,其中多篇稿件獲得中央領導長篇批示,推動了打擊、源頭防范電信詐騙綜合治理機制的形成。
十余年來,電信詐騙犯罪手法不斷翻新,從三三兩兩犯罪人員組成團伙,群發短信、撥打電話,以中獎繳稅、購車退稅、電話欠費等為由,誘騙受害者到ATM機上進行轉賬操作,騙取錢財的初級作案手法,發展到層級分明、組織嚴密的金字塔型跨國犯罪團伙,利用網絡改號電話、偽基站、電腦黑客程序等科技手段實施詐騙。
如何挖掘這一“富礦”,考驗記者的“四力”。揭露這些層出不窮的作案手法,不斷剖析個案,這是一條較為簡便甚至“偷懶”的路徑,電信詐騙手法不斷翻新,案件持續高發,單筆最高詐騙金額從數十萬元上升至百萬元、千萬元甚至上億元,這些都是“硬新聞”,只要從公安機關那里拿到材料,稿件就能有很好的采用甚至“上頭條”。公安部刑偵局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歸納了近年來常見的48種詐騙手法,每一種手法背后都有鮮活的案例和慘痛的受害者,這些都可以作為報道素材,源源不斷地采寫稿件。
這樣的報道確實需要,通過犯罪手法的揭示增強公眾防范意識,減少發案率,近年來關于電信詐騙的新聞報道,大多數稿件是從這個視角采寫的。
但從深度調研的角度看,被詐騙團伙牽著鼻子走,被動報道不斷翻新的作案手法好像“盲人摸象”,接觸到的始終是局部情況,而不能把問題講深講透,更談不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作為一種與現代科技手段緊密結合的新型犯罪形態,電信詐騙犯罪滋生蔓延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土壤,與金融、通信、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連,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網絡改號電話、偽基站、釣魚網站、木馬病毒遠程操控受害者手機和電腦等技術手段不斷被詐騙分子運用到犯罪中來,公安機關依靠傳統的偵查手段只能疲于奔命,顧此失彼。采訪時,多地公安民警告訴記者,電信詐騙破案率不足10%,追回贓款率不足3%,他們感到痛心和失望。
2014年4月發生在廈門的一起特大電信詐騙案件,詐騙團伙利用虛擬的廈門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北京市西城區公安分局、最高人民檢察院辦公電話,以受害者“涉嫌洗錢,賬戶需要接受審查為由”,騙取廈門一家公司出納人員向詐騙分子指定賬戶匯款1544萬元。詐騙得手后,詐騙分子通過網上銀行將資金轉移到1300多張非實名銀行卡上,不到一天時間在境外全部取現。而公安機關只能逐一查詢資金賬戶,摸清資金流向就花了20多天,至今還沒抓到主要犯罪嫌疑人。
利用銀行、通信、互聯網等行業安全監管漏洞,不斷翻新作案手法、快捷轉移贓款并逃避打擊,是電信詐騙花樣翻新、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而這些深層次問題在個案報道中很難窺其全貌,必須跳出案件本身,跳出單純政法報道的視角,多維度、全景視角審視這一犯罪形態背后的深層次社會管理問題,才能擺脫“盲人摸象”般的調研困境。

□ 左圖為2015年10月11日,新華社福建分社記者(左)在福建龍巖新羅區適中鎮中溪村采訪村黨支部書記林云。□ 右圖為2015年10月11日,新華社福建分社記者(左)在福建龍巖新羅區適中鎮采訪鎮黨委書記林新泉。因當地網絡購物詐騙犯罪問題突出,新羅區被公安部列為全國第一批地域性職業電信詐騙犯罪7個重點整治地區之一。
2014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陳偉才關于運營商和銀行分享了電信詐騙百億元“黑金”產業鏈13%收益的觀點引發廣泛社會關注。這一觀點也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它和我此前采訪多地公安和業內人士的結論是一致的,正是利益驅動導致一些銀行、運營商無視安全監管漏洞,放任電信詐騙泛濫。
這條線索讓我產生了一個想法:給銀行和運營商算一筆賬,到底這些部門從電信詐騙產業鏈中獲得哪些利益?經過廣泛采訪公安、法院辦案民警和業內人士,我梳理出銀行、運營商的收益來源:銀行方面,包括開卡收益、轉賬和取現手續費收益、涉案凍結資金無償使用收益;運營商方面,包括購買手機卡、無線上網卡收益,海量通話收費,特別是大量海外通話收費,轉租中繼網關收益等。
這篇題為《銀行和運營商為何放任電信詐騙》的稿件,2014年3月18日經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播發后,被130多家媒體采用,網民評價上萬條,多家媒體轉載文章的同時,刊發評論文章集中“開火”抨擊一些唯利是圖的銀行和運營商。
近年來,針對電信詐騙暴露出的銀行不落實銀行卡實名制、運營商不落實手機卡實名制,同一身份證可以開設數十張甚至數百張銀行卡、手機卡,運營商出租中繼網關為網絡改號電話落地提供便利,公民身份信息資料泄露泛濫,偽基站管控難等問題,我采寫多篇參考報道和公開報道稿件,其中一些稿件陸續獲得中央領導批示。2014年,我參加了新華社組織的電信詐騙犯罪問題調研小分隊,和同事一道共采寫了15篇參考報道,引起中央多位領導重視,這15篇全部獲得領導批示。
盡管中央對于電信詐騙暴露出的問題很重視,多次批示要解決銀行卡、手機卡不落實,網絡改號電話猖獗,個人信息泄露嚴重,偽基站屢打不絕等問題,但從銀行、通信運營商的反應來看,大多是應付了事,沒有真正去花力氣解決,電信詐騙依然高發,詐騙分子仍然利用非實名銀行卡、手機卡大肆作案,改號電話仍然暢通無阻地從境外進入全國各大城市。
在采訪中,公安民警經常問我同樣的問題:為什么在中央領導多次批示后,銀行、通信運營商等部門依然如故,對于案件背后暴露出的安全監管問題熟視無睹?在采訪銀行、運營商過程中,他們通常會提供一些相似的素材或重復千篇一律的說辭:對電信詐騙背后暴露的問題高度重視,要求營業網點嚴格落實銀行卡、手機卡實名制,對于網絡改號電話監管存在難度,一直在加大宣傳力度,提醒公眾警惕電信詐騙手法……
調研中,和基層民警一樣,我一度感到失望甚至絕望,上面重視,下面應付,反復揭露類似的問題,為何難有改變?堅固的部門利益如何破冰?如果不能促進問題的解決,記者調研的意義何在呢?
2016年10月7日,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刊發多位同事合作、由我主筆采寫的《調查電信詐騙黑金產業鏈》一文,這篇稿件被新華社總編室評為每周表揚稿,總編室點評說:(稿件)縱向深揭電信詐騙利益鏈,立體透視詐騙泛濫原因,用法治思維提出獨家對策,基層民警認可,中央領導重視。
以法治思維破解電信詐騙背后的社會治理之困,是我這兩年在內部和公開稿件中多次呼吁的觀點,這一觀點的形成既源于我和公安、法院民警以及法律專家的探討,也源自司法判例的啟示。
2013年10月,詐騙分子利用改號電話,虛擬“廣州天河區郵政局”“上海市公安局”“上海黃浦區檢察院”工作電話,冒充相關工作人員,騙走廣州市民楊先生48萬元。其后,楊先生以自己繳納了來電顯示費而運營商沒有顯示正確號碼,導致自己受騙上當為由,要求運營商承擔賠償責任。
2015年7月,廣州天河區法院對這起全國首例電信詐騙受害者索賠運營商案件作出判決:運營商沒有按照約定準確顯示來電號碼,使得犯罪嫌疑人詐騙得手,應承擔部分賠償責任。
新華社廣東分社的同事采訪獲悉,運營商對這起案件很緊張,多次和原告溝通,提出賠償損失后和解,請求原告撤訴,他們害怕這起判例在全國范圍內引起受害者索賠訴訟潮,對于運營商來說,這樣的成本難以承受。
這起案例也啟發了我,能否通過責任追究機制倒逼銀行、運營商履行安全監管責任?在采訪公安部刑偵局時,相關責任人也指出,電信詐騙滋生蔓延,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我國金融、通信、互聯網等行業快速發展,而社會管理卻相對滯后,出現了一些管理上的漏洞,讓騙子有機可乘,大肆作案。

□ “陷阱”重重 新華社/發 商海春/作
因此,有效打擊、源頭防范電信詐騙,必須真正形成黨委政府領導下各部門共同參與的綜治格局,而保障或倒逼這一格局形成,需要建立各部門各司其職的責任義務體系,落實責任不到位被詐騙分子利用的,要嚴肅問責,只有責任追究到位了,才能真正促使銀行、運營商等部門動真格。
徐玉玉案件發生后,根據新華社總編室的策劃,我再次參與了電信詐騙問題的調研。這次調研中,我牽頭采寫了三篇稿件,落腳點就是提出以法治思維破解社會治理之困,通過責任體系的建立倒逼綜治格局形成。
2016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工信部、央行、銀監會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明確提出,電信企業、銀行、支付機構和銀聯要切實落實主體責任,對責任落實不到位導致被不法分子用于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責任;各級行業主管部門要落實監督責任,因行業監管責任不落實,導致相關企業單位未有效履職盡責的,要對行業主管部門問責。
六部委通告的核心,正是建立各部門
各司其職、責任明確的綜合治理格局,而從基層反饋的情況看,隨著制度的籠子逐漸扎緊,各部門密切協作機制正在形成。一些地方黨委政府牽頭,成立反詐騙中心,公安、銀行、運營商在一起辦公,一旦接到電信詐騙警情,公安和銀行迅速啟動快速查詢、凍結涉案資金“綠色通道”,能在幾分鐘之內查明贓款流向并迅速采取凍結措施,一大批涉案資金被及時凍結,有效避免受害者損失;對于詐騙團伙經常使用的改號電話、涉案電話號碼等,運營商根據公安機關提供的信息,及時采取攔截、封停號碼等措施,源頭堵截電信詐騙“信息流”。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回顧十年來自己對于電信詐騙問題的報道,從緊跟熱點案件、新型犯罪手法到進行社會調查,揭露案件背后的社會治理之困,到提出法治思維破解治理難題,認識不斷在深化,調研逐漸由“盲人摸象”走向全景觀察,從更寬廣視野分析問題,突出了調研的建設性,為電信詐騙這場“全民戰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是新華社福建分社記者)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