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建華
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嘗試
文/孫建華
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被廣泛的應用,被認為是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這一學習方式,的確有很多長處,比如: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拓展了學生的表現空間、節省了教師的宣講時間、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加強了學生的幫扶與責任意識等等。可是,在一些教學實踐中,小組合作學習應用不當,被盲目化亂用、無知化強用、普遍化濫用,至使學生的自主探究空間都打壓,學生的個性發展被抑制,他們不得不在課堂中以假應景、造“繁華”以應流行。長此下去,教師也放不開手腳:只要話多一點,講授的細一些,就被戴上“影響學生自由發展”的高帽,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由此受阻。小組合作學習并非不可大用,但用要有理、有序、有效,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其一份理智。現就《新課程標準》,對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做嘗試性的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在國外有很長的發展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前蘇聯時期曾被嘗試應用。凡是對于“拿來主義”,都當有正確的認識。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是需要時間打磨的。事實上,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式,是要有層次奠基的,不能拿來即用,它需要建立在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新課程標準》中,關于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合作精神的前提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沒有個性的或是沒有突出點的同一水平的合作,就不會有創新的東西出現。“和而不同”貴在“不同”,“不同”才會使整體力量達到最優化。“合而不同”,即合作且容納不同個性的參與和共享,合作精神才會是產生強大力量的“神奇”組合。這也是為什么新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課程理念,自主要放于學習方式列首的原因。由此可見,倡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發展基礎是保留學生的良好個性并且要利于其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方式時,不要盲目,不要機械照搬,要做好運用前的條件建設,看一看學生在新一節的課堂探究中,是否已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是否在自主的學習探究中,已有生發良好個性的端倪。
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一是不能“唯師獨尊”而是“不可獨尊”,二是不能“唯師獨尊”而是“尊生為上”。《新課程標準》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相輔相成。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又有“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里面其實都在要求,不可以常態化推行某一種學習方式或是教學策略,即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不能唯其獨尊,“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授學方式,如同一個人用食,一定要雜而有用,絕不可以一樣食品吃到老。這里面還要求,因為學習方式的主體是學生,那么選用什么學習方式來探究要考慮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而且要教師主動發起并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去探究,另外,關于學生學習的實踐性也在里面做了明確的要求。這些都說明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不可能被常態化應用,否則則不具有科學性,其應用主體或是應用決定權并不是教師,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否則則顯現教師的角色定位不精準。而某一學習方式或是教學策略的應用效力,最終檢驗應當來自學生的學習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至理名言的確要被精當理解。
如上所論可知,小組合作學習的指揮權與實踐權應當被牢牢掌握在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手中。這一方式的精妙應用,的確需要教育工作者有理智的教育頭腦,它不但要求教師要有精當的預設,還必須要有一定的課堂機智技巧。當前的一些課堂,教師為證明自己可以把學生放的很開、把課堂做的很大,動不動就運用起小組合作學習,溫顧舊知時也用、模式初探時也用、建模定型時也用、應用鞏固時也用,真是無所不用。學生們三五成群,圍在一起話如流水、手舞足蹈,課堂中真是一派繁榮無限的“大好風光”。尤其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被認為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沒有閱讀的語文教學,幾乎是不可行進的。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不當應用遺害很深。《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這里面明確指出,閱讀要強調個性化,引導學生個體去感悟閱讀,甚至“防止”:即“要防必止”,不能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而小組合作學習往往被冠之“集體討論”之用意,在語文閱讀課上被用的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使一些課堂嚴重違背了新課程精神,傷害了學生的個性閱讀過程。
(作者單位: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