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檬,李婭鈴,姜嘉嘉,徐麗芬,張宏衛
康復醫學是醫學一個新分支的學科,發展康復醫學是適應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重要環節。衛生部制定的《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中指出“二級以上(含二級)綜合醫院應當按照《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基本標準》獨立設置科室開展康復醫療服務”[1-2]。可見康復機構的建設發展在當今人口老齡化、慢性疾病增多的現狀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浙江省三級綜合性醫院中康復醫學科的設置、康復醫學人才結構、業務開展等基本情況,為康復醫學事業發展和康復醫學人才培養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月~12月調查浙江省內11個地區50所綜合性三級醫院,其中三甲醫院29家(占58%),三乙醫院21家(占42%)。
1.2 方法 ①問卷調查法:根據國家康復醫學科設置的有關標準設計調查問卷,問卷以表格填空為主。調查組成員利用假期,面向不同地區的50家三級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專業人員進行問卷調查。②實地調查法:實地走訪50家三級綜合醫院,尤其重點實地調查回收的36家醫院信息,核實問卷信息有無錯誤。③訪談法:通過電話、郵件以及面對面的方式,與科室的工作人員交流,詢問科室人員情況、科室現存的問題等。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和Office Excel 2003對收回資料進行篩選,對康復醫學科室、康復醫師和康復治療師進行描述性統計;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本次調查,發放綜合問卷50份,收回36份,回收率72%。
2.1 康復醫學科室名稱和組織結構 本次調查的36家三級綜合醫院,科室名稱為康復醫學科的30家(83.33%)、康復理療科的4家(11.11%)和針灸康復醫學科的2家(5.56%);調查中所有醫院都設有物理治療室,同時獨立病房和作業治療設置率較高,分別有35家(97.22%)、34家(94.44%),心理治療室設置率較低,僅有6家(16.67%)。
2.2 科室人員結構 康復醫療團隊包括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康復護士等人員,團隊在醫師的帶領下開展治療。接受調查的36家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中共有在崗職工1222人,其中康復醫師354人(28.97%),康復治療師340人(27.82%),康復護士及其他工作人員528人(43.21%)。結果顯示,整個康復從業者不到1/3的人員是康復醫生,與治療師情況相近,但治療師比例更為偏低,同時治療師有分工不明確的問題存在。按照衛生部2011發行的《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基本標準(試行)》要求:每床至少配備0.25名醫師、0.5名康復治療師、0.3名護士。以被調查36所醫院2162張床位計算,共需要541名康復醫師、1081名康復治療師、648名康復護士,但現僅有康復醫師354名、治療師340名、護士515名,僅達到《標準》要求的65.43%、31.45%、79.48%。康復專業人才匱乏,尤其是康復治療師嚴重不足。
2.3 職稱結構 36家綜合醫院中,康復人員職稱普遍偏向初級,尤其是康復治療師和護士,高級和中級職稱之和還不及50%。雖然康復從業人員中不乏有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但是主要學歷依舊為本科,占據了整個行業的66.33%。
2.4 收治病種和主要康復治療手段 對36家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調查結果發現,康復醫學科室的物理治療基本上達到了100%,緊接其后為作業治療和言語治療。但是開展心理治療和義肢矯形的則十分稀少,僅占22.22%、19.44%。調查還發現,很多醫院的康復治療設備比較普通,適合對一般人群的治療,同時治療病種主要為骨科疾病、癱瘓患者。
3.1 存在的問題 醫院管理人員、醫生、患者以及家屬存在著重臨床輕康復的意識,認為康復是出現癱瘓等癥狀之后才必需接受的治療,導致部分需要早期康復介入治療的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學科名稱與科室設置不規范:醫院除了康復醫學科,還設置了理療科和針灸推拿科,一方面缺乏統一的學科名稱,另一方面治療手段片面化,康復醫學科治療只能停留在一些內科疾病與頸肩腰腿痛方面的理療上;省內11個地區康復醫療水平發展不均衡:設置康復醫學科的醫院幾乎都是三級醫院,其中以三甲醫院最多。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如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等擁有相對較多的高級職稱醫生,治療師,護士,有屬于康復醫學科管理的獨立的病區。而衢州、舟山等地設有康復醫學科室的醫院就較少,并且醫護人員也短缺;調查發現多家醫院的康復治療設備較為基礎,只適合一般的治療人群,同時治療病種亦主要局限在骨科疾病及癱瘓患者,對于老年病、慢性病、兒科疾病、腫瘤、精神疾患及智力殘疾等領域涉及較少;康復專業從業者匱乏:全國高等學校沒有過多地注重培養康復醫學人才,使得康復醫學教育發展滯后,浙江省的康復人才較為匱乏,尤其是康復治療師存在巨大的缺口,與國家標準相去甚遠。
3.2 建議與對策 通過各種形式提高社會對康復醫學的認知和重視,加強對醫務人員、患者、家屬的宣教工作[3]。相關政府部門應積極采取措施,讓人們更好的了解到康復醫學的重要性和必需性并出臺相關的支持政策;醫院應加強管理工作,將學科名稱與科室設置規范化[4]。同時在醫考核體制上引導和支持康復醫學科與臨床科室的業務銜接和互補,從而擴展臨床康復醫療的范圍,拓展康復治療的手段;高等院校要根據社會需求加強康復醫療人才培養,尤其是與醫院合作,加強在崗從業人員的培訓及相關學科醫師的康復理論和技能培訓,努力建設一支符合康復醫療需求的專業康復團隊;加大對康復學科的資金投入,改善康復醫學科的環境設施,引進更多先進康復醫療設備,為康復醫學科的發展提供基礎保證[5]。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S]. 2011-04-1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S]. 2011-5-19.
[3] 鄭潔皎, 俞卓偉, 張煒, 等. 上海市康復醫療資源調查報告[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3, 28(2): 143-147.
[4] 唐孝龍, 賈龍, 王寶蘭. 烏魯木齊市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現況調查分析[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4, 29(8): 763-765.
[5] 張黎明, 李麗華, 徐剛, 等. 山東省部分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現狀及發展探討[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2, 27(7): 65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