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奠基人
——記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瑞典經濟學家貝蒂爾·戈特哈德·俄林
●本刊編輯部
1977年,瑞典本土著名經濟學家貝蒂爾·戈特哈德·俄林因在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方面所做出的開拓性研究,與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詹姆斯·愛德華·米德同享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殊榮。俄林的現代國際貿易理論以縝密而嚴謹的邏輯推理,深入到對“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性是建立貿易的必要條件”的分析,且創造性地將一般均衡理論的分析方法應用到貿易研究領域,對現代國際貿易理論探索和實踐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貝蒂爾·戈特哈德·俄林,瑞典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活動家,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人,先后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斯德哥爾摩商學院教授經濟學,不僅如此,他還曾任瑞典自由黨主席和聯合政府貿易部長,甚至雄心勃勃一度試圖問鼎首相寶座,但令人遺憾的是,因種種阻礙始終未能如愿,屬于典型的從大學和書齋里走出來帶有濃濃書卷氣息的政治家。1979年8月,在經濟學領域和瑞典政界聲名顯赫的俄林于書桌前逝世,走完了他勤奮而又卓爾不群的一生。尤為難得的是,他不為先知所困的獨立開拓精神,堪為后來經濟學人的楷模。本期大家將為廣大讀者介紹這位諾獎得主,詳述他的傳奇人生,以及其在經濟學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數十年馳騁政壇的傲人風采。
1899年4月,俄林出生于瑞典,他自小聰慧勤奮,學業一帆風順,先在國內的隆德大學、斯德哥爾摩商學院學習,后又赴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繼續深造,廣受各經濟學派的影響,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也為以后的經濟學研究和探索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自16歲接觸經濟學之后,俄林在此方面表現出異乎常人的天賦。他對國際貿易理論有著濃厚的研究興趣,23歲時即將自己的國際貿易理論原型在他的博士資格預選論文中勾勒出來,成為其后來研究國貿理論的基礎。經過不斷的修改和完善,1924年,憑借優秀的博士論文和出色的答辯,俄林開始嶄露頭角,他的這一成果被認為是首次較完整闡述區際和國際分工的貿易理論體系,對俄林而言,其問鼎諾獎之路也自此開啟。
1925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組織經濟學教授競選,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競選規定,參與競爭者必須在三個月時間內根據指定題目寫一篇論文,并在48小時之內準備一篇講演稿。當時年僅26歲的俄林參加了那次競選,并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被哥本哈根大學聘為經濟學教授。這樣一來,俄林就成了當時最年輕的教授,瑞典經濟學領域名副其實的青年才俊。在哥本哈根大學執教幾年后,1930年,他又受聘于母校斯德哥爾摩商業經濟學院,接替自己的導師赫克歇爾,仍舊擔任經濟學教授,從此在這個崗位上潛心工作和研究,在以后的35年之內一直擔任此職務。也是在這里,俄林通過不斷的努力和探索,創立并完善了生產要素稟賦學說,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國際貿易理論體系。
與那些枯坐書齋的學者不同,除擔任教授并致力于經濟學研究之外,俄林還是瑞典著名的政治活動家,長期活躍于瑞典政界,在政治活動方面也取得了與其在經濟學領域相得益彰的不俗成就。他剛到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擔任經濟學教授不久,就當選為自由青年協會的主席,一舉成為瑞典政壇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引人注目。1938年,俄林在政治生涯中又向前跨出一大步,當選為議會議員,憑借著幾年來的政治積淀,六年后俄林更是成為瑞典主要反對黨自由黨的主席,且連任該反對黨主席長達23年之久。同年,俄林升任瑞典聯合政府貿易部部長。即使如此,他仍然沒有滿足,雄心勃勃的俄林一度希望能夠擔任瑞典首相,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愿,直到退休,仍然任瑞典貿易部部長一職。
作為政府官員,俄林在國內和國際上的聲望顯赫一時,然后作為經濟學家,俄林的影響力卻遠比貿易部長要大得多,也久遠得多。眾所周知,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是俄林現代國際貿易理論體系的核心,盡管俄林的理論在創立之初即遭受一些學者的質疑,但其觀點仍被視作主流,是不可撼動的權威;其理論對此前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顛覆,為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奠基。
赫克歇爾——俄林理論圖
在斯德哥爾摩商學院學習時,俄林幸運地遇到了自己的導師——著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其對俄林的國際貿易理論體系形成影響重大。赫克歇爾早期提出的關于生產要素比例的國際貿易理論,得到俄林的認同并使其深受觸動,在赫克歇爾理論的影響下,又得益于美國哈佛大學威廉教授的指導,1931年,俄林完成了在國際經濟學領域影響巨大的著作《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在這本著作中,俄林提出了著名的要素稟賦理論,至此,俄林貿易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最終成形。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公告中專門對這部著作給予高度評價:“俄林的《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使其成為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奠基人,其理論指明哪些因素決定對外貿易和國際分工的類型,表明對外貿易對資源配置、價格關系和收入分配的影響。也論證了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相同和差異之處,以及國際貿易和工業區劃之間的聯系”。這本書于1933年出版后,即獲得西方經濟學界的關注,被認為是對國際經濟學的重大貢獻。但是俄林這一理論學說的深遠意義伴隨著經濟體系的日益國際化、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凸現出來。
由于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受到了赫克歇爾的極大影響,因此,他所提出的國際貿易理論又被經濟學界稱為“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一經提出,很快就被寫入當時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經濟學教科書中。1919年,赫克歇爾發表《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一文,將生產要素的分析率先納入貿易研究領域,俄林據此深受啟發,以生產要素稟賦說為核心的“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由此枝繁葉茂。
在“赫—俄”理論中,由兩個重要定理構成,即俄林定理和要素價格均等定理。俄林定理指出,由于要素稟賦的稀缺性及其分布的非均衡性以及諸要素之間的不可轉換性,一國在國際分工與貿易中的地位主要由其要素稟賦決定,即一國的生產和出口需要較少地耗用其供給相對稀缺要素的產品。繼而俄林將一般均衡理論的分析方法運用到貿易研究中,指出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一個條件是兩國商品相對價格差異,那么第二個條件則是兩國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差異。而在一定條件下,國際貿易最終將導致各國生產諸要素的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的平均化,國際貿易在一定程度是為國際間要素流動的替代物。此即為“赫—俄理論”中第二大命題——要素價格均衡理論。
理論總是不斷向前發展,針對生產要素稟賦說中關于要素價格均等化觀點的缺陷與不足,另一位諾獎得主薩繆爾森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完善。他首先在《國際貿易和要素價格均等》中指出,在一定條件下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是必然的而不僅僅只是一種趨勢;之后,薩繆爾森于《再論國際要素價格均等》一文中,對要素價格均等化進行了更加嚴謹縝密的論證,進一步修正并完善了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為了紀念薩繆爾森對俄林國際貿易理論所作出的貢獻,經濟學界又將“赫—俄模型”稱為“赫—俄—薩理論模型”,成為又一深入闡述現代國際經濟貿易的著名理論之一。自此,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也更為完善,而其學說備受推崇的根源就在于它說明了所有參與國都能從國際貿易中獲得利益,從而為貿易自由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作為一個注重理論運用于實踐的經濟學家,俄林也針對瑞典本國的情況提出過相應的政策建議。由于瑞典是開放型經濟小國,在采用擴張性經濟政策時要重視其國際經濟關系方面的影響,必須運用匯率變化和對外貿易管制加以調節國際收支。值得注意的是,俄林在建立了自身貿易理論體系的基礎上,他在貨幣理論、就業政策、工業區位理論、區域一體化等方面也有不少獨創貢獻。這位成長于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大家獨辟蹊徑,不僅開辟了資源配置優化的嶄新路途,也從研究方法上進行了全面革新,其以生產要素稟賦差異為核心的貿易理論體系將一國的貿易方向與其經濟機制聯系起來,終將在二十世紀后半葉更為成熟穩定的經濟實踐中應用推廣,被奉為當代國際經濟理論的圭臬。
在分支日益繁多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界,如果沒有新穎且獨樹一幟的觀點,個人很難在這個領域脫穎而出,終其一生也只能成為別人的擁躉,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
的確,在二十世紀初期,俄林算得上是秉承個性的一代經濟學研究者,持續探索、突破創新是他一生的信條,從不做已有理論的奴隸。在學術領域內,他博采眾長,有著研究者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概,勇于吸收各方理論和觀點,卻從不盲目跟風,使已知觀點成為自己研究道路上的羈絆。他認為,后來者的任務不僅僅是對已有理論進行解釋,而是要在其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突破。他曾虛心求教于陶西格,但他并不同意陶西格的古典貿易理論;他認同并贊賞導師赫克歇爾的開放貿易理論分析,卻又不完全照搬,而是對其進一步修正和完善。
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是諾貝爾獎的發源地,作為瑞典本土杰出的經濟學家,自1969年至1975年期間,俄林受邀加入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擔任該委員會主席,主持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工作。因此,當1977年被評為諾獎得主時,他自己并不十分接受這一完全應得的獎勵。美國經濟學家威廉·J·鮑莫爾在對俄林的回憶與評價中說“他與人友好交往的能力、熱情的態度及溫文爾雅的舉止,使我們評價他在經濟學界的地位時難以不持任何偏袒之見。幸而,他的卓著貢獻本身就是有力的明證?!倍砹忠灿闷湟簧膶W術貢獻和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創始人的學術地位鑄就了其所獲諾獎旁人不可比擬的價值。
實際上,以俄林為代表的瑞典學派一度受到西方經濟學界的推崇,甚至認為瑞典學派在凱恩斯之前就已提出許多凱恩斯主義的重要觀點,如1929年俄林即與凱恩斯就德國在一戰后支付賠款問題在《經濟學雜志》上展開論戰。在凱恩斯看來,德國應給予小額賠款,否則將與其貿易條件相悖;而俄林則反駁認為凱恩斯的結論把情況夸大了,理由是“德國國民收入狀況的最終變化有可能彌補巨額賠款對國內經濟帶來的影響”,其觀點與凱恩斯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的見解是一致的,但在1929年的辯論中,俄林則率先提出相關觀點,彼時的凱恩斯則尚未充分理解總需求與總供給分析方法和國家干預等思想。又如俄林在1931年為國際聯盟寫的《世界經濟蕭條的進程和階段》的報告、1934年發表的《作為反失業工具的貨幣政策、公共工程、補貼和關稅》一書、1937年發表的《斯德哥爾摩學派關于儲蓄和投資的理論》一文等在宏觀政策方面研究的貢獻都先于凱恩斯提出相關理論學說,也正是鑒于其在經濟學領域的巨大影響力,俄林被譽為“第二代斯堪的納維亞經濟學家的旗幟”。
時至今日,國際貿易日益發達,學習理解俄林奠基的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對我們分析研判各國貿易模式并制定相應對策,仍頗具借鑒意義。如何在風險叢生的國際競爭中知己知彼、如何在對外貿易中掌握主動權都激勵著我們回頭去看二十世紀上半葉這位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先驅者的理論貢獻和學術思想。當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生產要素的內涵不斷更新迭代之時,國際經濟的研究者應如俄林那樣不做已有理論的奴隸、不斷推陳出新。
俄林一生勤奮,精力旺盛,在聯合政府任職并未使他中斷對經濟學的研究。他探索不止,自進入政界之后,他不僅擴大了研究范圍,寫出了大量論著,還多次出國講學。他對經濟學進行潛心研究,發表了多篇有影響力的論文或著作,其觀點主要體現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對外貿易與貿易政策》、《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國際經濟的復興》、《國際經濟重建》、《資本市場和利率政策》、《穩定就業問題》和《對外貿易政策》等,闡述了他獨到的理論與研究。
從16歲跨入經濟學的大門到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俄林奮斗長達60余年。在半個多世紀里,俄林一直雄踞經濟學殿堂頂端,即使如此,他也始終保持著自己作為學者的“初心”,即最初得以屹立于學術界的信仰和精神。因此,追本溯源,俄林的成功除了得益于自身的勤奮與努力外,更多地來自其本人敢于探索創新、勇于突破的價值觀,以及他在學術研究方面為追求卓越、探索真理而所付出的一切的尊重。俄林的人生經歷過不同的發展階段,1979年8月,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家在書桌前與世長辭,而他的前瞻視野和研究精神卻一直被所有人尊崇,他的理論學說也在繼續影響著今日越來越發達的國際貿易實踐。■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