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種藝術,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有生命力的。高水平的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美感。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語文知識掌握得好壞,將影響其今后的學習和發展。而小學生語文能力的高低,與語文教師自身的素質有極大的關系。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教學功底同時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還應該具有精湛的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表達藝術對課堂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言的藝術性呢?我談點拙見:
一、教師語言必須形象、得體、自然
所謂體態語言,是指伴隨說話的表情、手勢及其他動作等。這些有形而無聲的體態語言,有時能夠直接表示某種意義,有時能夠起到加強有聲語言表達效果的作用。有人比喻說:“知識好比種子,教師的親切態度好比陽光,兒童的愉快心情好比土壤——只有這時的播種,才能使知識的幼苗茁壯成長。”
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體態語言應當達到這些要求:就是要自然、得體,富有啟發性。自然的具體要求是:使用體態語言,決不能勉強、急促、呆板,更不能做作。得體的具體要求是:使用體態語言,要得當,恰如其分,雖然有時可以故意夸張一些,但必須適可而止。富有啟發性的具體要求是:使用體態語言,要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黑格爾在論及語言和動作的意義時指出:“能把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是動作,人的最深刻意義方面只有通過動作才見諸事實,而動作,由于起源于心靈,也只有在心靈性的表現即語言中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清晰和明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體態語言,只有與有聲語言緊密配合、互相補充、形成有機的整體,才有可能達到自然、得體,富有啟發性的要求。
二、準確、鮮明、風趣、親切的有聲語言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準確性包括思想內容的正確性和表達的確切性兩個方面。教師必須做到正確地分析課文的思想性、正確地講解課文中涉及的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不犯科學性的錯誤。思想內容的正確性還指解釋詞語時不隨意減少或增加內涵,講話符合邏輯,不犯邏輯性的錯誤。表達的確切性包括語音的標準動聽,用詞的豐富準確,以及語法的合理靈活等。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講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以動聽的語音來增加自己教學語言的魅力。小學語文教師還應掌握豐富的語匯,特別是一些同義詞。因為同義詞不僅能使語言表達精確嚴密,而且能使語句生動活潑,富于變化。此外,準確的語言也應該是精煉的。教學語言的精煉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錘煉自己的語言,少講或不講多余的話,重復的話,語言精煉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注意聽講的好習慣。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要有鮮明性。在教學中盡量避免重復哆嗦,講得過多,但觀點、概念又不鮮明,用詞褒貶義不分,缺乏對比,這樣講課,必然失敗。生理學規律表明,“對大腦半球的某一區域所進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會使人處于昏迷和睡眠的狀態”。由此看來,教師語言的鮮明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實踐中,凡是成功的語文教學,都是要言不繁,重點鮮明,突出規律性知識,這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要風趣,實踐表明,有興趣的學習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凡是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所學習的一切,常能迅速掌握,提高學習效率。所以作為一個教師,其課堂語言僅具規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夠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鐘的課,對于生性好動、好奇的小學生來說,可能是一種難耐的“煎熬”。針對這種現象,教師便只有巧妙駕馭好課堂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才能使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也變得生動有趣起來,使學生能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我曾聽同事說,她聽過一節語文課由于老師的語言平平、毫無生氣,使前一節課還生龍活虎的學生一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有的甚至在下面大呼“催眠曲”,所以,教師應當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只有聲情并茂、和諧動聽的語言,學生聽起來才舒服悅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課堂上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學效果。
三、采用規范性、激勵性的課堂教學語言
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必須采用全國通行的規范化普通話,這樣既可避免教學語言出現“南腔北調”,又可以使學生的語言得到正確的發展。但是有的教師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華,講起課來或文縐縐的,滿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雜,不倫不類,這種語言只會使學生覺得難以理解。還有教師在教學中夾雜著方言,教給學生的不是規范的普通話,致使學生長大之后由于各種需要不得不為語音的不標準而煩惱。因此,教師的語言要規范,要學會使用普通話。
教師要熟練地使用激勵性語言,首先應明確激勵性語言的要求。第一,要善于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激勵性的語言,更多的是從正面肯定入手,以贊揚的方式說出來,因而常常需要教師從消極中看到積極,從現象中看到本質,從眼前的狀況預示未來美好的前景,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更遠更高的目標,并促使學生為之奮斗。第二,要富有激情。要把學生從低沉的、悲觀的、懊喪的情緒中鼓動起來,除了從理智上解惑之外,更需要情緒上的感染。因此,教師使用激勵性語言,必須飽含激情,十分肯定,句式短促有力。第三,不言過其實,不失分寸。構建激勵性語言的基本方式總是由現實推斷未來,再由未來激發行動意識。因此,教師既要恰如其分地肯定學生的現實表現,又不能言過其實地推斷學生的未來。
總之,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語文課,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熟練掌握語文教學語言運用技巧和藝術。好的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有生命力的。
【作者簡介】
吳瓊,女,1980年8月生,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