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克練
時下,相當一部分初中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困難,表現在對數學中的部分概念、法則、性質、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內容所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不能很好理解,不能夠按照一定的程序與步驟進行運算、作圖和進行簡單的推理,不能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等。那么初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產生錯誤的原因是什么?錯誤究竟發生在什么地方?如何解決?
初中生學習數學產生錯誤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的因素,也有非智力的因素,且大部分學生是智力潛能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只要為他們創造發揮潛能的條件,錯誤是可以糾正的、克服的。
通過自己日常教學上的探索、實踐,總結出一點比較膚淺的心得體會——糾錯法教學。
我在平日教學中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備課,防微杜漸,萌芽糾錯
預防錯誤的發生,是減少初中學生解題錯誤的主要方法。講課之前,教師如果能預見到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可能產生的錯誤,就能夠在課內講解中有意識地指出并加以強調,從而有效地控制錯誤的發生。例如,講解方程x-2/(x+2)-16/(x2-4)=1之前,要預見到本題要用分式的基本性質與等式的性質,兩者有可能混淆,因而要在復習提問時準備一些分數的基本性質與等式的性質的練習,幫助學生弄清兩者的不同,避免產生混亂的錯誤。因此備課時,要仔細研究教科書正文中的防錯文字、例題后的注意、小結與復習中的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同時還要揣摸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心理過程,授業解惑,使學生預先明了容易出錯之處,防患于未然。如果學生出現問題而未查覺,錯誤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則遺患無窮,不僅影響當時的學習,還會影響以后的學習。因此,預見錯誤并有效防范能夠為揭示錯誤、消滅錯誤打下基礎。
(二)閱讀:咬文嚼字、漸進糾錯
初中數學教材中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及解題方法、操作步驟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老師要恰當地分析教材,恰到好處地在重、難點及思想方法上巧妙點撥,使學生真正地吃透教材,對教材中的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有更準確的理解掌握,明確本質、理清邏輯關系。⑴數學閱讀時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反復閱讀,由于數學本身的邏輯嚴密性、要求學生對每個句子、每個名詞術語、每個圖表都應細致地閱讀分析,領會其內容含義,對新出現的數學定義、定理一般也不能一掃而過,而要反復、仔細閱讀,進行認真分析直至弄懂含義。對相近概念的定義要仔細比較,辨別異同。對于公式、法則要理順思路,分清步驟。例如:在學習了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每種方法后,教師都應帶領學生反復閱讀這些公理。如邊角邊公理,有兩邊和他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要邊讀邊理解某些關鍵詞如“夾角”“對應”等。另外,學生在練習中的錯誤多數是由概念不清、算理不明造成的。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整理、提煉、歸納算理與算法,讓他們在演算中注意。如負數的冪,經常把-24錯算成(-2)4,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真正理解乘方概念,緊扣課文,提示實質,讓學生自己辨析(-2)4是乘方運算,而-24是表示2的四次方的相反數,結果是負16,而(-2)4是-2的四次冪,結果是16,這就能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⑵進一步強化教師的示范性,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例如“約分”一節教學時讓學生先閱讀例題:化簡下列分式:
①-15a2bc/6ab
②x2-9/x2-6x+9
第一小題約分時分子分母同除以什么?3ab實際上是什么?分子分母的公因式是如何確定的?當分子分母的系數是整數時,取他們的最大公因數與分子公母中的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冪的積。
第二小題第一步首先是應因式分解,用什么方法分解?為什么要因式分解?因為分解了后出現了公因式可以約分。比較這兩道例題有什么不同呢?第一個小題分子分母都是單項式,第二個小題分子分母都是多項式,要約分必須要先因式分解。
例題講完后的幾點注意,教師似乎是自言自語,實則是告訴學生方法與規律,以及老師是如何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
(三)練習:查漏補缺,逐步深入糾錯
管理學上的“木桶原理”說:一只水桶盛水多少由最短板決定,而不是由長板決定。學數學也是這樣,數學考試成績往往會因為某些薄弱環節大受影響,因此“鞏固某個薄弱環節,比做對一道題更重要”。如課本閱讀材料“螞蟻和大象一樣重嗎?”設螞蟻重量為x克,大象的重量為y克,它們的重量和為2a克,即x+y=2a,兩邊同乘以(x-y)得,x2-2ax=y2-2ay,兩邊都加上a2,得(x-a)2=(y-a)2,于是(x-a)2=(y-a)2可得,x-a=y-a,所以,x=y。
這里竟然得出了螞蟻和大象一樣重的結論,豈不荒唐!原因是沒有透徹理解當x-a<0時,(x-a)2怎樣開方。因此,教學中應以“預防為主”,提出正反兩方面的例子,以防患于未然。
在初中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學生所犯錯誤及其對錯誤的認識是學生知識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在平日教學中采取一種理解、寬容甚至理所當然的態度,對學生糾錯的氛圍、信心與效果大有益處,實施一人有錯小組改,一組有錯另組改,組組有錯全班改,充分發揚小組交流與自主互助的優勢。一人有錯只是個別同學的問題,依靠小組同學的智慧就能解決。一組有錯這是某一小組整體同學的問題,也許別組同學能提供幫助,這樣既能改正錯誤,還能組組交流進行智慧碰撞。如果組組有錯或許是題目難度很大或許是思想方法問題,這樣就應該發揮全班同學智慧甚至教師點撥把它克服。
(四)建立錯題本,讓糾錯之鐘長鳴
“錯題是個寶”。每一道錯題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只要正確對待,錯題將成為成功者的墊腳石,而對平時的考試、作業、測試中錯題,你應該慶幸、高興甚至驚喜。首先,你要慶幸錯題不是出在中考或高考的試卷上,你之所以聞過則喜是因為你研究了這道錯題之后,同類型的題在中、高考中一定不會再錯,而又多了一張勝券。
我在開學之初就建議同學們建立一個正規的“錯題本”。每道錯題分為五個欄目:原題、原先自己的錯誤解法、正確解法、錯誤原因、注意事項。這樣就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看透知識的本質,更能精確地抓住知識的精髓,清晰地知道為何而錯,怎樣錯的,做出錯誤的解答時,當時是怎樣的思路,目的是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達到最終消滅錯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