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幼兒教育體系是保育與教學的辯證統一,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幼兒保育工作則是貫穿于幼兒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每個細節、每個角落。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幼兒保育員工作的結構性特征,其次,分析了保育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后本文認為應該從內在修養和外在素質兩個方面來提升保育員職業道德素養。
【關鍵詞】保育員;職業道德;內在修養;外在素質
幼兒園保育工作是幼兒教育中不可忽視,也是不能忽視的一項重點性工作,它的職業特征關系到幼兒身心健康的成長。我國也逐步意識到保育員的重要作用,并規定保育員上崗前要取得相應的職業培訓和資質教育。然而在實際發展中,保育員的角色明顯扭曲,只是承擔幼兒飲食起居的照顧者角色,而忽視了自身對幼兒的教育者角色。保育員角色地位定位的降低導致其重要性被忽視,往往忽視保育員職業道德和素養的培訓。本文利用二次數據資料分析了某省保育員的結構性特征,并指出了相關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舉措。
1.保育員結構性特征
論述保育員的結構性特征,本文主要從學歷、年齡、性別、工作年限這幾個角度來分析結構性特點。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高中學歷居多,存在小部分小學學歷。保育員學歷結構基本上符合我國規定的幼兒園保育員的學歷標準,但也存在保育員學歷低的現象,而且離國際水平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保育員的學歷狀況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男女比例失調。在實際中,保育員角色多為女性,男性比例非常少。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男性角色與女性角色所從事的職業在社會中的認知不同,認為男性應該從事高工資、高技能的角色。男性保育員的缺乏會造成幼兒保育工作的“跛腿”,幼兒保育缺乏男性特有人格特質影響。
(3)多為中年,青年少。幼兒保育工作年齡結構這種差異主要是保育員角色的認知錯誤造成,認為保育員角色影響力小、工資低、所需技能小,因此,青年在職業選擇中會直接忽視這個角色。
(4)工作年限多為5年左右。從事保育員職業的時間分布多數集中在5年以下和5—10年間,這說明保育員工作時間短,人員流動性比較大。
對保育員結構性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得出結論:保育員角色的認知差異造成了人員的差異,該職業對學歷高、青年的吸引力比較弱,而且人員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流動性比較大。這種現實狀況勢必造成保育員職業發展的困境,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2.保育員工作存在的問題
保育員在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問題:
(1)職業認知不足。保育員對自身職業的認知不足,認為保育的工作操作簡單,對幼兒影響力弱。然而保育員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關鍵,他關系到學生良好習慣和合作意識的培養,保育和教育二者是緊密銜接,互為依托的關系。
(2)職業信念不堅定。在實際中,保育工作者將角色定位為清潔工、保姆,認為保育員職業沒有榮譽感和社會認可度,這種心理矛盾造成對保育員職業信念的缺乏,沒有對保育員職業形成一種自信、自豪的感情。
(3)專業培訓少。對于保育工作者的專業培訓比較少,一是幼兒園對保育工作重視不夠造成,二是因為保育工作者缺乏對自己專業素養自我提升的理念。
(4)合作意識不強。保育員角色認知的差異造成實際工作中合作意識的降低,很少與老師、家長進行溝通合作,造成保育員角色的孤立發展。
3.提高保育員職業道德與素養的舉措
本文認為提高保育員職業道德和素養要立足于保育員的結構性特征和存在的問題, 從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來尋求相應的舉措。
3.1職業認知觀念的轉變
在前面分析中發現不管是社會還是保育員對于幼兒保育者的角色認知扭曲,社會認可度和個人可接受度都不高。社會和個人心理對角色認知的不足造成了職業熱情和職業信念的缺乏,對保育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轉變社會和個體對保育職業認知是提高保育員職業道德素養的首要措施。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轉變保育員職業觀念:
(1)營造良好的職業發展氛圍。國家、社會、幼兒園、個體等每個層面都要營造一個良好的保育員職業發展氛圍,每個層面上都要有相應的舉措來提升保育員的重要度,并將這種理念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如提高保育員的工資。
(2)加強職前教育。在保育員入職前進行職業觀念的教育,矯正他們對于保育職業的認知,使其認識到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3.2加強縱向和橫向的合作
處在幼兒教育工作中的每個角色都不能孤立存在,應該相互合作、相互滲透、相互聯系,構建一個聯系緊密、銜接完整的網絡化教育體系。保育員處在這種網絡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連接點,應加強縱向和橫向的交流合作。
(1)加強與教師、家長的合作交流。在保育工作中,加強與老師和家長的溝通交流,將每個幼兒的生活狀況和習性特征記錄在冊,并及時與老師和家長進行溝通,積極探討幼兒生活習性的培養。
(2)加強層次性合作。層次性合作指的是不同級別的幼兒園之間的交流合作,如省級幼兒園和縣級幼兒園保育工作者之間的合作交流,以此促進知識和技能的提升。
3.3遵守職業準則,強化自律意識
幼兒保育工作者要嚴格遵循保育職業的準則,包括操作準則、道德準則等。依照職業準則開展工作才能發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斷的去改正自己的錯誤之處。同時,保育工作者還應加強自律意識的訓練,嚴于律己,杜絕失德行為。要時刻檢查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是否有利于給幼兒樹立正面的形象,一切要以幼兒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4加強自身學習和培訓
幼兒保育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步伐和現實需求,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和培訓。要學習先進的保育理念和方法,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自己職業的培訓,以此實現幼兒保育工作的有效展開。
4.結束語
幼兒保育工作是幼兒教育體系中的重點,但也是薄弱的環節。“木桶原理”告訴我們保育工作是關系到幼兒教育的關鍵環節,提高保育員的職業道德和素養是保育工作的現實要求。本文從內在道德自律和外在素養培訓兩個方面探討了提升保育員綜合素質的措施。筆者認為保育員素質提升關鍵在于職業認知的轉變,而認知理念的轉變則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王林.保育員的職業道德與素養[J].學前教育研究,2012.10:57-59
[2]楊達,王威.幼教保育人才的素養及培養的探析[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06: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