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
自從新課程改革以來,老師們積極行動,開展了一系列的課堂教學改革。有專業研究人員曾經做過粗略統計,中國教師發明創造了六千多種教學模式,毫無疑問這些改革都取得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教學改革當然是課程改革,但僅僅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方面。怎么教固然重要,但我以為更加重要的是教什么。也許老師們會認為課本教材、教學參考書已經清楚地規定好了教什么,按照要求實施教學即可,我以為并非如此簡單。
郭初陽老師教學《< 伊索寓言> 一則》,別開生面,給孩子們分別呈現了1.0版、2.0版、3.0版三個不同的寓言版本。
1.0版。有個牧人趕著羊到村外較遠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開玩笑,高聲向村里人呼救,說有狼來襲擊他的羊。有兩三回,村里人驚慌地跑來,又都笑著回去。后來,狼真的來吃他的羊了。他放聲呼救,村里人都以為他照例又在開玩笑,沒有理他。結果,牧人的羊全被狼吃掉了。這個版本是寓言原版。
郭老師讓孩子們讀了上面的故事后,請他們說說“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答案比較統一:說謊的后果很嚴重。郭老師則把這個版本命名為“開玩笑的牧人”。
2.0版。有個牧人趕著(全村的)羊到村外較遠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遇見狼),高聲向村里人呼救,說有狼來襲擊羊。(很不巧,等村里人趕到的時候,狼都已離開了,羊也都沒事。)有兩三回,村里人驚慌地跑來,又都笑著回去(以為牧人在開玩笑)。后來,狼真的來吃他的羊了。他放聲呼救,村里人都以為他照例又在開玩笑,沒有理他。結果,(全村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郭老師把這個版本的故事叫作“說真話的牧人”。孩子們對上面兩個版本的故事做了比較,發現說真話的牧人跟說假話的牧人的后果一樣嚴重,甚至損失更慘重。
3.0版。有個牧人趕著(全村的)羊到村外較遠的地方去放牧,他(說自己常常遇見狼),高聲向村里人呼救,說有狼來襲擊他的羊。(很不巧,等村里人趕到的時候,并沒見到狼,羊也都沒事。)有兩三回,村里人驚慌地跑來,又都笑著回去。(有狼?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年來,村里別的人從沒有遇見過狼,全村的人都不相信會有狼,除了那個牧人——他不斷散布有狼的言論,讓整個村子感到緊張不安。于是村里人勒令牧人戴上一個特制的口罩,讓他保持安靜,不許再發出聲音。)
后來怎么樣呢?郭老師讓孩子們猜答案,讓他們設計一個特別的、出人意料的結尾。孩子們很優秀,通過思考、討論,設計出了種種不同的結局,有平安的結局,有英勇的結局, 有皆大歡喜的結局,也有悲慘的結局。郭老師把這個版本的故事稱為“發出聲音的牧人”。
郭老師跟學生一起小結了三個不同版本故事,分別為“假話、真話、意見(難辨真假)”。郭老師適時地出示了大哲學家密爾在《論自由》中的一句話,“迫使一個意見不能發表的特殊罪惡乃在它是對整個人類的掠奪”。郭老師讓孩子們探討這樣四個問題:1.在3.0版中,牧人的意見不能發表,最嚴重的后果是什么?2.你有過“意見不能發表”的經歷嗎?感覺如何?3.你有過迫使別人“意見不能發表”的經歷嗎?當時為什么這么做?4.一個意見和整個人類的密切關系,你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嗎?
郭老師把孩子們的思維拉到了很深很遠的地方,但他收放自如,最后引出伏爾泰的話,“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輕輕松松地將孩子們的思維拉回到最初的《狼來了》的故事,讓孩子們明明白白地理解“發出聲音的牧人”其實講的是“發言權”“話語權”的問題,是“人人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的故事!
毫無疑問這堂課是創新的語文課。創新體現在教師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語文課堂,顛覆了語文教師的常態行為。一般的語文老師是把教材文章作為客觀存在,作為靜止不變的客觀實體學習內容,不會去改動教材的,基本上就是拿來主義。教師只是研究怎么教好的問題,說到底基本停留在教學方法層面的改革。而郭初陽老師把教什么的問題擺在第一位,這是課程意識的最好體現。他的課堂改革改的就是教學內容,他重置了課堂教學內容,把傳統名篇通過創造性的改編,由一而三,一一對比,其目標指向非常清晰。他既教語文,又教思想;既教工具,更教做人,教未來公民所應具有的基本素養,即教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會尊重,學會尊重他人的表達。
應該說郭老師精心設計,非常巧妙,基于自己的教育目標,對教材內容做了微小但又是根本細節的改動,改動的目的不是推翻原文,而是拿原文與改文做對比。開玩笑,說真話,意見難辨真假,三種情況一一對比,凸顯話語權的問題,凸顯教學的主旨所在——尊重每個人的話語權。郭老師設問惜墨如金,每個問題設計都非常考究,且環環相扣,我非常欣賞郭老師課堂最后所提的四個問題,尤其欣賞第三個問題“你有過迫使別人‘意見不能發表的經歷嗎?當時為什么這么做?”這是讓學生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反省自己。我們有些學生擔任班干部,秉承班主任老師的旨意,動不動就管教別的同學,甚至于不容別的同學辯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其他同學,時間一長,他們很容易自以為是,走上社會,當上領導,頤指氣使,管控他人。為什么會這樣?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是真理,因此容不得別人辯駁,而且要維護自己的面子,要維護自己的領導權威。他們從來不問問自己:你敢肯定,你的意見一定是正確的嗎;一定是最合理的嗎;一定是最科學的嗎;一定是無可爭議的嗎?他們從來不想想:人在宇宙中,是如此渺小;你又何以如此居高臨下,自以為是,容不得他人發言、辯駁? 我想郭老師這個問題的拋出,對學生而言是刻骨銘心的,尤其是對班干部!這是一堂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課堂。
一線教師最喜歡聽課觀課的培訓形式,通過聽課觀課,我們可以學習別人的教學技巧,學習別人的課堂模式,學習別人的管理方法,學習別人的技術手段,然后模仿運用在自己的課堂里。這當然是應該的,但是時間一長,也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我們經常看到很多老師聽課觀課只關注這堂課上得好是用了什么方式方法、什么技術手段、什么教學模式,而不是關注人,不是關注這個把課上好的人,不是關注作為教師的文化素養。一堂好課的組成要素有教學技巧、教學技術和課堂管理方法,但是僅僅掌握一些教學技巧、教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是絕對上不出一堂有文化含量的智慧的課。智慧的課堂需要教師有深厚的學科修養,需要教師對教育、對課堂、對教師自身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教育到底應該干什么,教學到底要培養學生什么樣的核心素養,課堂里最應該向學生傳遞什么,教師到底是什么角色。深厚的教育修養、學科修養需要教師深厚的積淀,深刻的課堂理解需要教師有批判性思維。郭初陽老師之所以能夠上出這樣的課,是因為他對教育,對語文教學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有自己的思想,有批判性思維,所以能夠重構課程,重構課堂。我非常認同這樣一句話:“所謂教師是成人世界派往兒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教師就是承擔著文化使者的使命,對學生負有精神引領的責任。郭初陽老師這堂課就是引領學生認識人生,認識未來,認識社會。郭初陽老師是浙江語文教師中的自由人,從體制中走出來之后,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探索與實踐,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他的課堂鮮明地體現了課程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