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樂
當前傳統填鴨式的教育已不再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慕課(MOOCs)、學習共同體、翻轉課堂已成為當下教學的一種新趨勢。筆者在我國臺灣地區考察學習期間,接觸了目前臺灣較為流行的“學思達”教學法,希望通過對這種教學法的介紹,給予我們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啟發和借鑒。
一、“學思達”教學法的概念
“學思達”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辯證思考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培養。作為翻轉教學的一種形式,“學思達”教學法強調好奇心和思考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通過以問題為導向的講義,以小組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中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和學會發表看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分析思考、閱讀表達等能力。 這種教學法由臺北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張輝誠博士于2013年9月首先提出并在語文學科進行實踐。
二、“學思達”教學法的基本程序
“學思達”教學法主要可分為教學準備和教學流程兩個方面。
(一)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是教師進行教學之前所做的預備工作,通常包括教師素養和教學講義方面的準備,與此同時,事先的分組以及激勵機制的制定也是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
1.教師素養
在進行“學思達”教學之前,首先需要教師在觀念上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放下“權威者”的角色,成為學生的傾聽者,課堂的主持者和教學的引導者。在教學中能夠聯系日常生活引導學生進行辯證思考,鼓勵學生提問和發表看法。同時,教師需要不斷提升制作和開發講義的能力,能夠聯系學生實際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展現教師的專業水準。
2.教學講義
“學思達”的講義一般都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內容,參閱教材和參考資料并結合本班學生實際自行制定的,并以問題的形式呈現。講義問題的設計著重于讓學生從傳統的理解和記憶朝向更高的認知目標發展: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 。問題層次從基礎到鞏固強化,由淺入深,內容傾向于新穎和實用,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教學講義的制作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因此成立了越來越多的“學思達”工作坊,利用空余時間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制作和運用講義的專業能力。
3.分組
一般3~4個學生為一組,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異質分組或是同質分組。異質分組可以根據學生以往的考試成績和學業表現從低到高分為四個層次。同質分組則可根據每一組學生的程度,分配難易程度不同的題目。分組時除了能力的考慮,更要注意運用性別交叉分組,給予學生相互選擇的權利。當然,教師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4.激勵機制
有效的計分機制是激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高效參與的保證。計分方式較為多樣,有海螺計分法 (如右圖:數字磁鐵表示組別,圖上的數字表示累計分數,教師移動數字磁鐵進行計分),撲克牌計分(以撲克牌上的數字作為計分)等。一般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教師抽簽隨機選擇回答問題的學生,只要學生發表就都有不同層次的分數獎勵,并且對于每組中程度較差的學生給予小組雙倍分(Double)的獎勵 。學生上臺發表之后,全班同學都參與評分,最后由教師統整出一個平均分數。
(二)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有以下五個方面 。
1.自學。自學是一個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上課前,教師先通過講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逐步解決講義中的問題,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2.討論。討論是“學思達”課堂的核心環節。學生自學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對講義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分享觀點。討論過程中每個成員都要學會統整其他成員的答案,為小組發表做準備。
3.發表。發表是訓練學生統整觀點、提煉語言以及演講表達能力的過程。教師進行抽簽,隨機決定上臺回答問題的學生,每個問題抽取1~2個學生上臺回答小組討論的結果,若臺上的同學發表完,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
4.評分。評分是督促全體學生認真聽講的有效手段。臺上同學發表后,教師和其他組的同學進行評分,最后由教師統整,給出一個平均分數。同時,進行補充回答的同學,教師也會根據他們回答給予一定的分數獎勵。
5.總結。總結是整個教學流程的重要環節,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進行追問和引導,鼓勵臺下同學進行補充,最后教師歸納,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學習中的知識點。
綜上所述,利用講義中的問題為導向,教師引導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發表、評分以及進行最后的總結,“學思達”教學法這些循環的環節無形之中幫助學生不斷鞏固和強化學習的內容 ,同時隨著問題難度和學習要求以及學生習得能力的提升,這種循環成為一種螺旋式上升的學習過程。
三、“學思達”教學法的適用范圍
從2013年9月正式提出開始, “學思達”教學法正被越來越多的學生所接受。截至2016年9月,臺灣地區已有66個隨時開放的“學思達”教學法教室,在各個學科領域都有覆蓋,并邀請海峽兩岸各地的教師進行參觀 。然而從傳統課堂到“學思達”課堂,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讓學生慢慢熟悉每個環節,再一步步地融入傳統課堂,最后慢慢完成過渡和轉化。而回顧總結這幾年“學思達”教學法在不同的學段和學科的推廣實踐,其通過對傳統課堂的過渡和轉化,體現出了較為廣泛的適用性,并在教學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在學業成績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四、“學思達”教學法的優點與局限
(一)“學思達”教學法的優點
1.“動靜結合”的課堂節奏
據研究,小學生的專注力在5~10分鐘,初中生的專注力在7~15分鐘,而高中生及成人的專注力則只有15~20分鐘 。傳統課堂往往是教師在臺上講授,而要求學生在下面保持安靜,這種“一動多靜”較為單一的課堂節奏更容易使學生分散注意力,厭倦學習。而“學思達”的課堂則把學生從這種束縛中解放出來,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討論,上臺發表意見,師生一起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學生自學——小組討論、上臺發表——教師總結的這種“靜—動—一動多靜”結合的課堂節奏也能夠使學生更加專注,全身心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2.在學習共同體中高效學習
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學習金字塔”的研究顯示,上課聽講只能記住學習內容的5%,閱讀能夠達到10%,討論能夠達到50%,而教授他人的學習效果最佳,能夠達到90%。傳統課堂學習往往使學生停留在聽講閱讀等這些被動學習的方面,給予學生討論和“教”他人的主動學習的機會往往很少,從而導致課堂學習的效率不高。而“學思達”課堂通過小組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機制,通過激發學生共同學習體的力量,給予學生充分的“教”其他同學的機會,在教別人中相互學習,鞏固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
3.培養學生的“舞臺感”
在“學思達”的教學現場,經常會看到學生拿著話筒,站在講臺上從容不迫地發表意見。“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是21世紀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而表達能力是團隊合作與溝通的基石” 。講臺雖然只是課堂焦點所在的“舞臺”,但是能夠讓學生在全場矚目的焦點下清晰并且自信從容地發表意見和觀點,這是“學思達”教學法帶給學生的寶貴的能力。反觀傳統教學,學習測量以紙筆測驗為主,學生的表達能力往往被忽視,學生不喜歡舉手回答問題,更不喜歡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 。“學思達”通過激勵機制強化了學生上臺發表的環節,讓學生對上講臺充滿期待,通過反復訓練和強化,培養學生從容自信的“舞臺感”。
(二)“學思達”教學法存在著一些局限性
1.教師對于課堂紀律的“度”難以把握
與傳統課堂相比,“學思達”課堂氛圍較為“寬松”,教師對于課堂秩序“度”的把握較難,教案設置的問題太簡單或是太難,或是分組不合理,容易導致小組討論的積極性不高,學生隨時都會上課走神,相互聊天。因此在課堂的每個環節需要教師強大的班級經營的能力、教學統籌能力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不然整個課堂就容易陷入混亂。
2.教學進度慢,成效較難評測
從自學到討論到發表,“學思達”課堂給予學生的時間較多,一開始教學進度通常比較慢。雖然隨著學生對于教學流程的熟悉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學生在自學,討論以及表達環節會越來越熟練,教學進度也會有所提升,但是由于教學時長和教學任務對于教師的要求,學生的學習時間較為有限,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兼顧時間和效率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這種教學方法,這是“學思達”在之后的教學實踐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五、“學思達”教學法對于課堂教學的啟示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近幾年,翻轉教育的盛行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更多的教學資源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 。作為翻轉教育的一種新形式,“學思達”教學法通過提供給學生完整而專業的資料,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主動權和發言權,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而這與新課改所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相吻合。與此同時,“學思達”教學法與近年來實施的“導學案”教學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導學案”教學關注學生自學合作能力方面,“學思達”教學法在此基礎上還要求學生能夠上講臺進行發表,培養學生在公眾場合的表達演講能力,同時它更加關注教師如何運用教案來幫助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實踐啟發性。
(二)調動教師創造性,開發教師制作講義的技能
教師作為履行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開發和制作講義是必需的能力。然而,一些教師對講義缺乏深入的思考,一味地照搬,缺少對于課堂教學實踐的思考,使教學與講義呈現脫離的趨勢,這些都削弱了教師的專業自主性,阻礙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在“學思達”課堂中,教師通過自行制作講義進行教學,在照顧到學生發展需要的同時也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因此,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培養教師制作開發教材的技能,也是當下社會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
(三)完善激勵機制,讓學生在合作中高效學習
合作學習能夠提高學生團隊協作和人際交往的能力,是一種較常見而有效的學習方式,但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難題,例如:一些自制力和主動性較差的學生通常游離在討論之外,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學習成效不盡人意。因此如何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是目前許多教師的困擾之處。而“學思達”教學法較為多樣的激勵機制,使整個合作學習的環節充滿趣味性,例如小組游戲競賽法,以小組為單位的方式進行“競賽”,對于小組中那些學習程度較差的學生回答問題給予雙倍的獎勵。同時,評分采用全班評分制,每個學生都是“評委”,都有發表評論的機會。教師運用激勵機制來保證和強化學習效率,讓學生帶著壓力和動力參與到學習之中,讓課堂充滿活力。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