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會
【摘要】“一顆沙粒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當我們注重對詞語的教學時,學生在經歷對詞語進行感知、咀嚼、運用后,它們將植根于學生的心中,學生也將從一個個詞語中構建自己的言語世界。
【關鍵詞】詞語教學;高年級;《詹天佑》;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詞語是文章最基本的語言單位,文章中的許多詞語都是通過作者字斟句酌而來的,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折射著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引領學生關注那些含義豐富的詞語,使學生在獲得對詞語的深入理解、感悟、內化的同時,獲得對文本的深刻感受。下面筆者結合人教版十一冊課文《詹天佑》的教學,談談高年級詞語教學的策略。
一、在感知中走近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5—6學段的教學目標中指出:“能借助詞典,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因此,在新課教學前,我總是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詞,并想想詞語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這樣既能讓學生初步感知詞語,又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例如在《詹天佑》中,就有10個一類生字,還有3個二類生字。教學時,詞語預習我是這樣進行的,第一步:讀文劃詞。讓學生自讀課文,遇到生字劃出生字新詞。第二步:查字辨義。讓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先了解每個生字新詞有哪些意思,在課文中應該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初步了解字詞意思。第三步:讀文檢查。指名讓學生逐段讀課文,每讀一段后,讓學生就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質疑問難,這樣既有助于對學生正音,又能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交流檢查。學生經歷了以上幾步以后,對生字新詞都有了大概的認知,為新課文的學習掃除了最基本的障礙。
二、在咀嚼中深入
(一)在咀嚼中體會詞語情感
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情感豐富的重點詞語,創設具體的語境,讓學生反復咀嚼,引起情感的共鳴,從而使這些詞語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例如《詹天佑》中“阻撓、要挾、嘲笑”的教學:
師:“阻撓、要挾、嘲笑”,這組詞語有什么特點?生:都是貶義的詞語。生:都是寫帝國主義對待我國修筑鐵路的態度。生:這三個詞語刻畫出了帝國主義的霸道。師:對!同學們對這三個詞語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和體會。的確,這三個詞語刻畫了帝國主義的霸道和丑惡嘴臉!那么,帝國主義到底是怎么阻撓,怎么要挾,怎么嘲笑的呢?請大家認真讀一讀課文,借用課文帝國主義的具體表現,描述一下這三個詞語的含義,讓別人一聽,就能明白這些詞語的具體意思。(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并結合課文內容練習講述這些詞語的具體意思。)生:當時,清政府剛提出修筑的計劃,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就出來阻撓。他們都要爭奪這條鐵路的修筑權,想進一步控制我國的北部。師:他們為什么要“阻撓”?生:他們都要爭奪這條鐵路的修筑權,想進一步控制我國的北部。師:你從“阻撓”中產生了什么樣的感受?生:我從中感受到了帝國主義的霸道和用心險惡。師:你說的好,“阻撓”的結果怎樣?生:結果是帝國主義者誰也不肯讓誰,事情爭執了好久都得不到解決。師:沒有辦法,最后他們怎么做的?生:他們最后提出一個條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國的工程師修筑鐵路,他們就不再過問。師:這是“要挾”嗎?生:是的,這本來是清政府的事,請不請別國的工程師,不關他們的事。生:而且帝國主義者認為當時清政府沒有自己的工程師,最后還得求助他們。師:你說得好!這的確是要挾。師: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修筑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帝國主義者是怎么“嘲笑”的?生:有一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說:“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師:你從這句嘲笑當中體會到了什么?生:我體會出了帝國主義者對清政府的看不起……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好,誰能讀讀你們的感受?(生讀)
上面的教學片斷中,我以“阻撓、要挾、嘲笑”幾個詞語為依托,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充分與文本對話,在與文本對話中學生充分理解了這些詞語,也充分體會了這些詞語的感情色彩,使這些詞語走進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在咀嚼中描繪詞語畫面
詞語,只有轉換成有聲有色的生動畫面,才能扎根于學生心中。《詹天佑》一文中,有許多描寫詹天佑筑路困難的詞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進行處理的:
師:是啊,這些都是他遇到的困難。老師將課文中描寫詹天佑遇到困難的部分詞語摘錄了下來,請大家自己讀讀。
請看屏幕——出示下列詞語
高山深澗 懸崖峭壁 狂風怒號
黃沙漫天 山高坡陡 隧道滲水
攀山越嶺 定點構圖 墜入深澗
師:誰來讀讀這些詞語。讀出感覺來(生讀)師:你在讀這些詞語的時候有什么感受?師:讀著這些詞語,你的腦子里仿佛浮 現出哪些畫面?學生交流。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座直入云霄的山峰,深不見底的山澗,詹天佑他們就站著懸崖邊上定點構圖,太危險了……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一組緊密相連的詞語展開聯想,進行語言進行描述,使學生讀出了聯想出了畫面,說出了內涵。這樣,這些詞語在學生的腦海里不再是生硬的,而是一個個動人的場景,一幅幅險象環生的畫面。
三、在運用中內化
運用是詞語學習的目的。只有當詞語被準確運用,表達人們情感的時候,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因此,教師要創設具體語境,讓學生在讀寫中對新詞進行再次擁抱,使之內化到每一名學生的心中。在《詹天佑》的課尾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筆:假如你目睹了“詹天佑銅像揭幕儀式”,面對著高大的銅像,你一定有許多話想對詹天佑爺爺說……先將要說的話寫下來,寫的時候可以選用課文中學過的下列詞語:
阻撓 要挾 嘲笑 毅然 竣工 贊嘆不已 高山深澗 懸崖峭壁 狂風怒號 愛國 杰出(生寫話,師巡視)
配樂讓學生讀,師引導點評……
“一顆沙粒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當我們注重對詞語的教學時,學生在經歷對詞語進行感知、咀嚼、運用后,它們將植根于學生的心中,學生也將從一個個詞語中構建自己的言語世界。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