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提出,要使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實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就要在課堂中以提問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促進學生質疑探究的習慣。為此,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就高中語文課堂提問展開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提問;啟發引導;互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十分重視與學生的互動,而課堂提問作為互動中的一個重要方式,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言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過去簡單的提問式教學、簡單的課堂互動已經不足以滿足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有效的提問,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有效互動,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此,本文將從迂回設問,使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巧設階梯式問題,以問題帶動學生思考、借助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為學生留足思考時間、適當點撥,多點鼓勵五個方面就高中語文課堂提問展開研究,以供參考。
一、迂回設問,使學生展開深入思考
此種提問技法改變了以往的提問方式,即不以正面提問作為問題的切入點,而是依托問題的側面進行發問,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對問題的全方位思考,同時亦能夠幫助學生實現思維能力的有效拓展,使學生養成發散性思維,如筆者在為學生講解《再別康橋》一詩時,考慮到傳統的解讀方式均將詩中的“柳樹”這一意象用來指代同親人、朋友分離時的不舍之情,此種解讀盡管可以使學生有效地對“柳樹”的意象及其寓意形成認知,但對于理解徐志摩的這篇詩文仍稍顯不足,因而筆者為學生巧妙的設置了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詩文,在腦海中勾勒出這樣一幅畫面:湖邊的柳樹在夕陽的映襯下仿佛鍍上了一層金色的表皮,在晚風的吹拂之下,柳樹的枝條如同熱戀中的少女在向即將離去的戀人不舍地揮手道別。其后,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其想象出的這幅畫面中的情景,去理解詩人蘊藏在詩作之中的深厚感情與離別的哀愁,進而幫助學生深化了對“柳樹”意象的認知。
二、巧設階梯式問題,以問題帶動學生思考
通過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因學生初次接觸到文章內容,故而難以在短時間對文章的主旨與中心思想形成全面的掌握,鑒于此種情況,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巧妙地為學生設置階梯式問題,以便通過不同層次的問題設置,引發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如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戴望舒的名篇《雨巷》時,為學生創設了如下問題: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是什么形象?詩人為何要在詩篇中凸顯出這位姑娘?詩人是否在這位姑娘身上寄托了某種情感?從前述問題間的聯系來看,這幾個問題存在遞進關系,即后面的問題需要前面問題為之進行鋪墊,借助這樣的階梯式問題設置,將幫助學生抽絲剝繭地使學生領會到詩人在視作中表現出的真摯情感。
三、借助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
通常文章中均會出現一些總領句、情感句、詩眼等關鍵詞、句,如果語文教師能夠依托有效地加以利用,則將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筆者在為學生講解《裝在套子里的人》時,將文章中出現的“他也真怪”一句為切入點,設置了相應的問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內容,對別里科夫的怪異之處加以歸納,學生對筆者的這一安排表現出了濃厚的參與興致,并在閱讀文章后歸納出別里科夫舉止怪異的多種表現,進而為后面對別里科夫性格進行分析奠定了基礎。
四、為學生留足思考時間
部分語文教師在向學生提問時,往往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而要求學生直接作答,盡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時間,但無形之中剝奪了學生思考的快樂。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在提問后,必須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問題思考時間,以便使學生能夠深入思考問題,并給出答案。當然,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可以在提問后要求學生在閱讀文章內容之后進行作答,這樣既能夠確保教學時間安排的緊湊性,同時又可以使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的過程,不斷豐富答案,使作答更具準確性。
五、適當點撥,多點鼓勵
回答教師提問的過程中,學生有可能會遇到一些難點,影響了答題的速度和準確度。有些教師會不耐煩地再請其他同學繼續回答,也有些教師會直接給出答案。其實,這都是不科學的,學生可能僅僅是思維卡殼,如果教師能夠加以引導,適當點撥,就會直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答題順利進行。因此,在遇到卡殼的問題時,教師應該適當引導,不要簡單地讓學生放棄,或者轉去提問別的學生,這樣子容易讓學生受挫。適當用舉例類比等方法引導學生,如果學生能成功答出問題,老師要及時肯定,那他必將受到無窮的
鼓舞。
六、結語
課堂提問是每一堂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還能檢驗學生的聽課效果,引發學生的思考,發散學生的思維。為此,教師應該認清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重要性,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來提高提問的效率,使學生通過思考和回答教師的提問真正實現高效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周盛基.高中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藝術的研究[J].新課程(中),2015(1).
[2]陳菊香.高中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35).
[3]張麗莉.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4]董愛君.中學語文課堂提問優化策略初探[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