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彬
摘要:本文作者根據自己近些年來的實際工作經驗,試析了牛常見疾病的診斷方法,并提出了相關的防治建議,以期對養殖戶的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牛;疾病;診斷;防治
一、常見牛疾病的診斷
1.瘤胃積食
牛患病之后。大部分都是在進食后的12小時內發病,得病初期,牛的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反芻情況減少,從而可出現食欲廢絕,反芻消失的情況。牛的噯氣酸臭,并出現一股腐爛的氣味。患病嚴重后牛通常弓背搖尾,四肢開張,站立不安,并持續的用后肢踢自己的腹部,并出現痛苦的呻吟聲音。患病之后。病牛腹部出現膨大情況,左肷部脹大的非常明顯,對牛的瘤胃開始聽診能夠聽到瘤胃的蠕動音漸漸消失或者減弱,用手按壓一下牛的瘤胃,能夠感覺到內部非常的堅硬,牛表現出非常明顯的疼痛感。牛患病后,排便量漸漸變少。糞便顯露出干硬的黑色糞便,發病嚴重后,病牛的揭膜發鉗,呼吸急促,體溫正常。
2.口蹄疫
口蹄疫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牛疾病,它表現為牛皮膚顯出水泡并且糜爛,該病大多出現在牛的蹄部和口腔部位,所以稱之為口蹄疫。口蹄疫傳播較為容易,只要可間接接觸或直接接觸均可帶來傳染源。
因為口蹄疫是一種極為嚴重的傳染病,發病時有極高的死亡率。而且口蹄疫可在一年四季發病,并無特定的季節性。若想做好對口蹄疫的防治工作,首先應提高對疫病的防治工作,做好疫苗的接種工作,一般情況下,每年應開展3次的接種工作。在有牛發病時,應增強對病區牲畜的管理工作,落實好隔離、消毒等辦法,還應該運用注射藥物等方法來提高對此病的防治和治療措施。
3.牛新蛔蟲病
牛新蛔蟲病就是牛蛔蟲病。是經新蛔蟲寄生于犢牛小腸中的成蟲產卵,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外部發育成感染性蟲卵,由懷孕母牛食入,在孕牛體內移動,經感染胎兒;或因初乳中存在幼蟲,犢牛經過吃奶而感染。犢牛出生后僅7~10天就可看到有蛔蟲寄生。
病犢牛廢絕或食欲減退,腹瀉,消化紊亂,直至排血便,個別時腹痛,漸漸消瘦,死亡率比較高。
4.瘤胃臌氣
牛發生瘤胃臌氣之后,一個顯著臨床癥狀就是患病牛采食飼料不久之后突然發生臨床癥狀,位于左側的腹部快速的脹大和膨脹,肷部突出。對患病牛的瘤胃開始叩診能夠聽到明顯的鼓聲。對瘤胃聽診能夠聽到瘤胃的蠕動音消失。患病之后,病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反芻現象消失,患病初期可發生噯氣,噯氣停止之后,病牛的腹部出現疼痛,一會臥倒一會站立,回頭顧腹的次數提高,還可發生搖尾弓背。在病牛患病初期還可排出少量的糞便,后期再無排便。在患病后期,若治療不及時,病牛可發生呼吸困難,心跳加快,張口伸舌,最終可造成病牛窒息死亡。
二、牛疾病的防治
1.有關部門應加強重視,協調疾病防治
有關部門必須落實責任,增強領導,對疾病防治落實預案,做到突發疾病來臨前,可做到有選擇有步驟的開展防治,尤其必須提高網絡檢測,落實部門聯防,全面實效的對疾病開展防控。
2.強化免疫,提高抗力
給牛體注射口蹄疫疫苗,增加牛體的抵抗力(免疫力)還是目前防治牛口蹄疫的一個基礎性實用措施。對役牛、育肥牛、后備牛、種牛每年春秋兩季注射疫苗。
3.加強檢疫,病健隔離
對于養牛小區、養牛戶每年應開展兩次以上集中檢疫,牛出欄前應開展產地檢疫;進入流通環節的牛,畜(貨)主要持有效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牛耳佩帶免疫耳標;進入交易市場的牛應開展市場檢疫,成交后調出的牛應在運走前重新申報檢疫。
4.重視消毒,殺滅病原
對養牛小區、養牛場、宰牛廠、黃牛交易市場等場所內的場地,牛舍、運牛車輛、用具等應定期開展嚴格消毒,時常更換消毒藥品,消滅病原,打破傳播渠道,從源頭上防控,防疫滅病。
5.應急防控,撲滅疫情
在對疫情開展控制和防治時,應落實早發現,早上報,早控制的原則。控制和封鎖技術措施應嚴格。對污染的飲水、飼料、墊料和病牛排泄物等開展無害化處理,對污染的場地、牛舍和疑似被污染的物品、用具、墊料、飼料開展徹底消毒;對受威脅區和疫區的易感動物及時建立檔案并強制免疫。
6.治療病牛,降低損失
做好病牛的護理工作,把病牛隔離在安靜、清潔、通風良好、向陽、干燥、溫暖的牛舍內,厚墊細沙或褥草。飼喂適口性好、軟嫩多汁的飼料,保證飲水量,并在水中加以食鹽或多維等礦質元素,對癥治療。在發病初期對貴重牛可皮下注射口蹄疫高免血清,并結合抗生素治療。防治心肌炎時,應注射青霉素,退熱藥并配合樟腦、安鈉珈等強心藥。治療舌面、口腔病變潰瘍時,應用10%-20%碘甘油或0.1%-0.2%高錳酸鉀液洗滌或涂抹在患處;或用人用冰硼散粉劑涂在患處。治療蹄部潰爛時。應用菌毒敵或用3%來蘇兒根據說明書稀釋后浸泡患部,每次30分鐘,每天2次;對蹄殼脫落或蹄殼開裂的,用抗生素軟膏外敷患處并用消毒紗布包扎,每日換藥一次,禁止患部接觸污物污水。
結束語:
確保牛安全健康,是對本地群眾生活質量的有效保障。對牛疾病的控制和防治對于養殖戶來說尤為重要,可以確保牛的質量,并有利于建立健全有序健康的市場秩序,有利于農場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