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大勇
[摘要]地理學科內容豐富,知識點繁雜,一些專業的地理術語、地理概念、地理規律等,不太容易掌握,給學生造成了一些學習困惑。高中地理主要研究地域性特征,教師采用比較法進行教學有助于突出各地區不同的地理特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地理比較法的類型可以分為綜合比較和單項比較、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定量比較和定性比較以及微觀比較和宏觀比較等幾種。在地理比較法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自學與輔導模式、學生探究與教師評價模式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地理比較法;類型;應用模式
高中地理學科是一項地域性和抽象性較強的學科,要求學生能夠對不同的地理知識進行記憶和分析。然而,不同地域之間的地理狀況(如自然環境、氣候變化以及生產發展等)均具有明顯的地域區別,如何將不同的地區特征進行區分是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的前提。地理比較法是利用地域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對比性進行教學的方法,能夠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地理比較法的類型
1.綜合比較和單項比較
地理比較法指的是在教學中對不同的地理事物特征進行對比的教學方法。就地理比較法本身來看,高中地理包括的地理知識較為豐富,可用來進行對比的內容種類也較多,因此,我們可以將地理比較法應用于綜合數量的地理比較和單項事物的地理比較。單項比較指的是就某一種地理事物屬性特征進行比較。如對中國和美國的氣候特征進行對比,這種對比方法就屬于單項對比。綜合對比實際上就是在單項對比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比較的方法。如對中國和美國的自然環境進行對比,其中所指的自然環境包括土地、水源、氣候、降水等多項對比,這種多項對比就是我們所說的綜合地理比較。
2.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縱向比較指的是不同時間的比較,如在地區自然環境的變化過程中,由于時間段不同自然環境也會出現變化。采用縱向比較法進行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原因有更好的把握和理解,而且對自然環境的形成特征也會記憶得更加深刻。橫向比較是與縱向比較相對的比較方法,主要指的是在同一時間的地理事物對比。如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地理環境進行比較,或者將本國的高原與其他國家的高原進行對比等。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對地理事物進行綜合對比,能夠有效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認清地理現象。
3.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不同地理區域相同或者相似的地理特性,也會看到相同的地理現象在某些方面的不同之處。要深入了解不同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求同比較法或者求異比較法。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某些地理知識或者地理事物的特性掌握得更全面,可以讓學生聯系之前學過的同類的地理知識,以此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區分不同的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現象,可以采用求異比較法。例如,同樣是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地區的熱帶季風氣候與南亞地區的熱帶季風氣候由于自理環境的差異,在主要表現方面也存在細微的差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二者進行對比,使學生對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氣候特征有更加準確的區分。
4.定量比較和定性比較
高中地理知識分為兩種屬性:一種是量化屬性,一種是性質屬性。定量比較就是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量化的比較,而定性比較則是針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本質進行比較。具體來說,對降水量的每月變化、各地的時間和氣溫分布等的比較都屬于定量比較的范疇,而對各地氣候的分布、氣候特征等的比較則屬于定性比較的范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定性和定量比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現象,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
5.微觀比較和宏觀比較
與其他類別相比,微觀比較和宏觀比較是高中地理比較法中較少使用的方法。兩者的區別在于,微觀比較更加細致,而宏觀比較則是從大的方向入手進行的比較。如整個國家的發展情況就屬于宏觀比較的范疇,而國家內部各個部門或者行業的發展情況的比較則屬于微觀比較。
二、地理比較法的應用原則
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可比性原則。運用地理比較法的目的是通過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對比來觀察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具體特征,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要點。因此,要拿來對比的兩個對象或者多個對象一定要具有可比性,這樣才有比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條件性原則。條件性原則指的是拿來對比的對象必須要處于相同的條件之中,如相同的地形條件下對氣候情況的對比,相同的區域中對不同的自然環境的對比,相同的自然環境下對農業發展情況的對比等。只有相應的條件相同,學生才能夠準確找到相互之間的差異,增強對地理知識的認識。第三,全面性原則。全面性原則指的是教師在對同一個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和解釋時,要做到全面具體。如在對長江流域的自然狀況進行分析時,既要從縱向對比長江流域以前和現在自然狀況的差異,也要從橫向分析長江流域和其他流域自然狀況的差異。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長江流域的地理特點。第四,直觀性原則。教師在利用地理比較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盡量使學習材料直觀可感,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三、地理比較法的應用模式
1.自學和輔導模式
新課改要求教師更加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自學和輔導模式指的是教師先為學生提供對比的材料和內容,然后讓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進行自學,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不要參與學生的討論,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討,在討論和交流過程中收獲真知。教師可以進行適當點撥,或者在學生上臺展示后給予必要的指導和輔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均能得到有效培養和提高。如在《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對東北地區的農業發展特征和南方地區的農業發展特征進行對比分析,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教師的輔導,學習效率能夠得到明顯提升。
2.學生探究和教師評價模式
教師的教學評價對于推動學生的學習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應用地理比較法的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然后由教師對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結果及時進行評價,并幫助學生將進行比較的思路充分整合,以便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使學生能夠更加系統地掌握地理知識,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講授式是我國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會產生很大弊端,如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會受到限制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復習導課時運用這種教學模式,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地理比較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郭立霞,張莉.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農業區位因素”一課為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3).
[2]鄧明紅.比較法在中學地理新課程教學中的運用研究——以新課程人教版教材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02).
[3]陳長明.基于地理比較法,優化高中地理教學[J].求知導刊(上半月),2015(22).
[4]方正章.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20).
[5]齊彤.音樂地理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高中區域地理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6(12).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