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或許若干年以后,當我們回首過往,點點滴滴的記憶浮現于心頭時,才發現剛剛經歷過的真切的歷史片段,在不經意間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留住這些記憶,才能在充滿浮躁氣息的現代社會中守候心靈的最后一方凈土,城市才不會淪為一座沒有靈魂的空殼之都。而有記憶的城市,才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特色和有深厚底蘊的城市。
每個城市都有曾經的人文印記,這些珍貴的印記濃縮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發展。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息烽舊城的老南門、老中街、百貨大樓、國營飯店、三線企業、八大公司等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人都有念舊情結,正在消失的那些老物件總能勾起我們對昨天的記憶。劇烈的城市變遷,讓久居城市里的人們內心不斷經受著糾結——對新生活的美好期盼中,又夾雜著對一個個逝去的城市印跡的留戀。
從過去到將來,一路隨行。我們有懷念過去的情懷,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息烽舊城頹廢、臟亂差、交通不便、設施老化,曾是貧民窟的象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息烽縣城經歷了“南移西擴”、“城中城”農貿市場整體改造、東門河疏浚清理、龍泉大道開發建設、老城南門棚戶區改造……今天,息烽的發展破繭成蝶,翻天覆地。
觸摸歷史,回眸發展歷程。1984年,息烽縣著手編修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息烽縣城總體規劃》。1986年,文化路建設工程啟動。到1990年,文化路、文化東路、文化西路、文化北路道路骨架基本形成,縣城開始由單一的縱向排列朝橫向拓展,網格式城區格局初步顯現。1992年,“三通一平” 全面實施。到1995年,西門、北門片區新增房屋150余幢,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縣城新區骨架基本形成。
1995年開始,息烽縣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同步啟動。歷史上第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宏翔公司入駐,宏翔花園商住樓建設工程啟動,到1996年,部分市民成為首批商品房業主。以此為發端,明德、恒銘、中創等房地產公司先后進駐息烽,拉開了規模空前的房地產開發建設的大幕。2000年,投入資金600多萬元,實施東門河改造工程,對原來的自然河道進行疏浚和清理,硬化了1000多米的河道,修建了攔河橡膠壩,沿河種植了景觀綠化樹等。
2002年,縣城“南移”序幕拉開,“城中城”農貿市場整體改造開發。2005年,北起文化南路、西至龍港新城的縣城南移工程——息烽大道北段正式貫通。2006年,息烽縣城中街片區舊城改造,筑北商業大道開工建設。2009年,縣城“南移”工程——占地535畝的陽朗新區建設整體開發啟動。2011年,總投資約6000萬元的虎城大道(中段)工程與虎城大道北段實現“無縫對接”,北起老縣城,經下陽朗村,直抵貴陽苗姑娘食品公司廠房,全長1929米、寬41米,將老城中心商業區與陽朗休閑旅游度假區和商住區串聯起來,形成占地總面積達535畝、規劃建設面積近100萬平方米的陽朗新區,相當于再造了一個息烽縣城。
今天,息烽縣城空間由原來的不足1平方公里拓展到近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也由最初的不足萬人增加到7萬余人,全縣城鎮化率達40%。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酒店商場、公園廣場到處都是休閑消遣的人群。農貿市場規范,息烽河清澈亮麗,縣城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及居民區院落通道全面實施了“白改黑”工程,虎城大道、文化路等路段人行道也鋪上了青石板。
或許若干年以后,當我們回首過往,點點滴滴的記憶浮現于心頭時,才發現剛剛經歷過的真切的歷史片段在不經意間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留住這些記憶,才能在充滿浮躁氣息的現代社會中守候心靈的最后一方凈土,城市才不會淪為一座沒有靈魂的空殼之都。而有記憶的城市,才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特色和有深厚底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