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鋒++黃辰
摘要:隨著“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有國務院總理親自提出,一時間互“聯網+”成為了各大新聞媒體的新寵兒。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碰撞所產生的巨大能量正逐漸被釋放出來,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空間。本文首先介紹了新舊互聯網教育的區別,然后闡述了應用型大學與互聯網教育的高度耦合性,接著闡述了互聯網教育需要突破的瓶頸,最后結合應用型大學教育分析了作為一名應用型大學教師應該如何應對這一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優勢;瓶頸;準備
在全民創新創業的“互聯網+”行動中,先后誕生出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等熱門詞匯,作為一個傳統行業,教育自然也不能缺席。有人甚至斷言在這一輪互聯網+的創業行動中,互聯網教育即將成為收益最大的領域,A股市場上從10.95爆炒到250元的全通教育的火爆可見一斑。
一、新舊互聯網之說
早在1999年就有人看到了互聯網和教育潛在耦合的可能,并提出了轟動一時的遠程教育試點,但雷聲大雨點小,最后被人們淡忘。直到2012年MOOC的興起,互聯網教育攜大數據概念再次重出江湖。為了區別飽受詬病的遠程教育,學者們把2012年興起的MOOC形式稱為新互聯網教育。具體而言,兩者的區別有:
首先、過程的不同。傳統教育:一間教室、一支粉筆、一個黑板、一位寫的一手好字的老師;遠程教育: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萬學生,名師名校任你挑,但本質而言,與傳統教育的不同僅僅是將授課的地點從一個狹小的空間轉移到互聯網,授課方式仍是填鴨式的,授課內容仍是陳舊的;新互聯網教育: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一個創新的思維、一個互動的課堂、一個由有著共同興趣和愛好的人共同組織的一個學習團隊。筆者有幸觀摩了一場MOOC課堂,雖然由于條件限制,這還不能稱得上一場真正的MOOC課堂,但課堂學習內容《老年化對當代中國的影響——從公園廣場舞老人被潑糞談起》令筆者印象深刻。在課堂上學生通過QQ、微信找到資料在分享空間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課堂組織者已經由主導者變成了參與者及學習者之一,就連后期的學習總結也是由學習小組獨立完成。翻看以往的學習記錄,筆者被他們的學習課題深深吸引:試論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誤區——美味的紅燒肉為什么不敵肯德基;二胎政策、營改增的影響等等。縱觀這些課堂內容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課堂內容有兩大特點,輕松活潑且具有時效性。
其次,形式上的不同,遠程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精品課程、課件共享、名師課堂。新互聯網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微課、翻轉課堂、MOOC。兩者在學習者數量、學習時間和地點的便捷性,免費開放性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所以很少有人能真正區分兩者的不同。但MOOC為代表的新互聯網教育無論在理念上還是具體形式上與遠程教育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為了提高MOOC學習效率及退課率居高不下的問題,MOOC課程的授課時長一般為十分鐘,甚至更少,圍繞一個知識點通過獨立單元展開,并在課程中穿插一些小問題,只有答對問題才能繼續聽課,修完課程后,會獲得相應的學分,學生甚至可以獲得該課程開課學校授予的學歷證書。
最后、新互聯網教育的大數據概念。大數據之所以被稱為大,不是指數據多,如果數據多即為大數據,那么圖書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最多,還用做大數據嗎?大數據強調的更多的是即時在線,何為即時在線呢?我們來看一則案例:某必勝客店的電話鈴響了,客服人員拿起電話。客服:必勝客。您好,請問有什么需要我為您服務?顧客:你好,我想要一份海鮮比薩套餐。陳先生,海鮮比薩不適合您。顧客:為什么?客服:根據您的醫療記錄,你的血壓和膽固醇都偏高。顧客:那你們有什么可以推薦的?客服:您可以試試我們的低脂健康比薩。顧客:你怎么知道我會喜歡吃這種的?客服:您上星期一在國家圖書館借了一本《低脂健康食譜》。具體到教育大數據,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普及,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和學習成果的大量數據被網絡教學系統記錄下來,通過對教育大數據的綜合分析,有助于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和提高教學質量,甚至我們可以假象,有一天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測試自己職業傾向,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結合社會熱點選擇專業,根據專業的發展趨勢選擇應掌握的就業技能,從而迅速實現知識的更新以及跨領域知識融合。
二、應用型大學為互聯網教育提供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如果說在升學壓力巨大的初高中全面推廣互聯網教育還為之尚早,但在大學,尤其是在應用型大學建設背景下推廣互聯網教育具有天然的可能性。所謂應用型大學是指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而不是以科研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應用型本科教育對于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應用型大學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傳統教育中的理論研究、遠離社會的專業設置、好高騖遠的教育訴求、淘汰率極高的“精英人才”已經飽受詬病。應用型大學強調的特點之一時效性及與社會實踐需要的高度契合性與互聯網教育的教育精神如出一轍。
三、互聯網+教育未來需要突破的四大瓶頸
首先、思想觀念的轉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決定教學質量的是教師的水平,教師的水有多深,學生的碗有多大、但互聯網強調的是互動學習,學習的知識甚至是沒有形成定論的最前沿的熱點問題,比如前文提到的一帶一路、二胎政策等等。教師的角色已經從原來的萬能鑰匙變成了引領者甚至是學習者本人。
其次、互聯網教育的先天不足。互聯網教育必然需要豐富的網絡資源作為支撐,互聯網教育突破了傳統的教室限制,要求隨時隨地均可以學習,但我國現在的網絡覆蓋還遠遠低于應有水平。同時作為互聯網教育的組織者的教師對視頻制作軟件,文獻搜索能力、有效利用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數字化資源存在困難。
再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強者恒強弱者恒弱。互聯網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有人利用互聯網創業創新,但也有人沉迷于互聯網游戲不能自拔。加上互聯網教育強調突破傳統的權威式的課堂及課堂管理,因此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這樣加強學生時間管理意識,培養抗干擾的自我有效能力,養成自覺學習習慣是互聯網教育的首要任務。
最后,打通與傳統教育的銜接,建立符合國情的教育評價模式。以考試成績及升學率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的評價標準雖然殘酷,但卻公平公正且量化易行。互聯網教育所取得的成績不能立竿見影,授課也沒有固定而可以持續的形式,如何建立一套適合國情的又能適合新形式下的教育評價模式,如何打通互聯網與傳統教育的銜接機制顯得尤為必要。
四、作為應用型大學的一線教師我們應該準備些什么
首先、自覺的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從一個傳授者變成引導者。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貴在積累,知識的更新換代慢,因此傳統的教育一線教師只要從教三年就能夠應對各種疑難雜癥,借助一本老掉牙的書就可以養家糊口。但互聯網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量大、熱點多、知識的更新換代快。因此教師已經從傳統的傳授者變成了知識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甚至是學習者本人。
其次、互聯網教育不能成為教師偷懶的借口。一線教師對對互聯網教育的態度可謂冰火兩重天,有人摩拳擦掌,有人疑慮重重。的確,借助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教師的任務似乎輕松不少,有些老師甚至借互聯網創新之名來忽悠學生。但互諒網教育替代不了教師知識的更新、新教學模式的設計、熱點的搜尋、社會實踐的契合、未來趨勢的判斷和把控,這些對應用型大學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重新回爐再造,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互聯網技能。技術的更新換代快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面對互聯網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提出的挑戰外,互聯網技術的挑戰也是嚴峻而迫切的。有些一線教師至今連流行于年輕人的微博、微信、淘寶、支付寶甚至是智能手機都不能熟練運用,更不用說視頻錄制技術、互聯通信技術,因此為了適應未來的互聯網教育,一線教師應該重新回爐再造,學習互聯網技能,為未來的互聯網教育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解繼麗 . 互聯網 + ”引領教育改革新趨[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5(2)
[2]李志民 . 互聯網與教育的未來[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
[3]王強 “互聯網+教育”[J].冰火兩重中國教育報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