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池
摘要:傣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一個民族,有著淵源的文化和歷史。作為傣族圖騰的孔雀,更是受到傣族人民的喜愛和尊重。傣族孔雀舞歷史悠久,從最初的男子傣舞到現在的劇目《雀之靈》,傣舞經歷了一系列重大的變革。并且,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如何與時俱進也是傣族舞者們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度钢`》作為傣族舞蹈近年來的精品,向我們揭示了傣舞創新之路。
關鍵詞:傣族舞蹈;孔雀舞;創新;“雀之靈”
眾所周知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鳥”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在種類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們最喜愛、最熟悉,也是變化和發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間傳統的孔雀舞有著很長歷史,并被納入了宗教的禮儀之中??兹肝枋谴鲎迦藗冏钕矏鄣拿耖g舞蹈,只要是在盡興歡樂的場所,傣族人民都會聚集在一起,敲響大鑼,打起象腳鼓,跳起姿態優美的“孔雀舞”,歌舞聲中呈現出豐收的喜慶氣氛和民族團結的美好景象。
一、傣族舞中孔雀舞的歷史發展過程
(一)民間傳統孔雀舞
過去都由男子頭戴金盔、臉戴尖塔型白凈菩薩面具,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裝束,在象腳鼓、鑼、镲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其中有豐富多樣、帶有寓意的手形與各種跳躍、轉動等舞姿,伴隨著優美的“三道彎”軀體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窺看”、“漫步森林”、“飲泉戲水”和“追逐嬉戲”等神態和自然情景。雖然由男子表演的傳統孔雀舞動作偏于剛健、挺拔少有陰柔之美,但流暢的舞姿與模擬孔雀的優美造型往往令觀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別。
(二)毛相《雙人孔雀舞》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1956年12月16日,“中緬邊民聯歡大會”在德宏州首府--芒市舉行。兩國總理和一萬多中緬兩國邊民共同觀看了文藝表演,德宏州民族歌舞團演出了由毛相和白文芬共同表演的《雙人孔雀舞》。舞臺上,一個晨光初露的早晨,一只“雄孔雀”由側目歡快地跳躍出場至臺中一個亮相,接著請出了“雌孔雀”,相互打鬧嬉戲。毛和白兩人舞姿優美配合默契,把一對雌雄孔雀的嬉戲愛慕的情景表演的惟妙惟肖。
(三)金明 《孔雀舞》
《孔雀舞》是中央歌舞團編導金明的代表作。這個舞蹈通過孔雀下山、喝水、飛翔等生活動態的描繪,表現了傣族人民對和平、自由、吉樣等美好理想求和向往。該舞蹈從塑造美麗的女性孔雀的舞蹈形象出發,著重于人物的內感的刻畫。以舞蹈的動作、姿態和表情來表現孔雀的各種生活習性,設置了“開屏”、“下山”、“喝水”、“洗澡”、“飛翔”、“登枝”等內容和具有詩情畫意的場面。
(四)刀美蘭 《金色的孔雀》
文革結束后,著名舞蹈家刀美蘭與編導劉金吾老師為了表達“重生”以傣族孔雀舞為題材一起編創了傣族女子獨舞《金色的孔雀》?!督稹贩b沿用了50年代《孔雀舞》的散式長裙和仿孔雀翎的發飾,為了突出情感主題將長裙改為金色。伴奏音樂完全拋開了傳統樂器,運用了更有表現力的現代器樂伴奏。
(五)楊麗萍 《雀之靈》
1986年,楊麗萍自編自演的獨舞《雀之靈》獲得了編導和表演兩項一等獎,她塑造的圣潔、美麗、嶄新雀形象,傾倒了所有的觀眾。
楊麗萍以傣族民間舞蹈為基本素材,從“孔雀”的基本形象人手,但又超越外在形態的模仿,以形求神,不僅使孔雀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現于觀眾視野,而且創生出一個精靈般的、高潔的生命意象。在動作編排上,充分發揮了舞蹈本體的藝術表現能力,通過手指、腕、臂、胸、腰、筋等關節的神奇的有節奏的運動,塑造了一個超然、靈動的藝術形象。尤其是編導用修長、柔韌的臂膀和靈活自如的手指形態變幻,把孔雀的引頸昂首的靜態和細微的動態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也正是在這細微的動態中一顆顆生命之星在閃爍、在舞動,匯集成一條生命的河流,出神人化,在那昂首引頸的動態中表現出生命的活力和勃發向上的精神。楊麗萍并沒有簡單地搬用傣族舞蹈風格化和模式化的動作,而是抓住傣族舞蹈內在的動律和審美,依據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膽創新,吸收了現代舞充分發揮肢體能動性的優點,創編出新的舞蹈語匯,動作靈活多變,富有現代感,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和毛象及刀美蘭所創造的孔雀形象相比,楊麗萍的孔雀形象創造是藝術上的一次大的飛躍。
二、影響傣族舞蹈發展的社會因素及《雀之靈》給傣舞帶來的創新理念
(一)不同時代社會文化狀態下的審美差異
任何一種藝術創作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特定的文化歷史環境塑造了特定的
形式風格,這是藝術創作的歷史性特點。從傣族孔雀舞的發展歷程來看,各個時代社會的發展產生的不同審美觀對當時的舞者有著很深遠的影響。這一影響直接導致了作品的獨特個性和思想內容。
(二)傣族自身文化中的可變性
1.傣族自身寬容的文化心態
由于歷史的原因,傣族自身具有一種寬容的文化心態,吸收四方的文化精華,
化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因此,當舞臺的變化形態,符合其深層的審美意象,并成為一種強烈趨勢沖擊著傣族傳統文化時,它會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吸納。例如,金明的《孔雀舞》,以散式長擺裙來表現孔雀的女性美,后來傣族當地逐漸吸納了這種方式,當地很多歌舞團都以這種形式創作了不同形態的孔雀舞作品。
2.當代傣族文化中的可變性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變遷,個體政治經濟地位的改變,都會導致其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因而其觀念也會隨之改變。傣族文化在開放的當代中國與外來文化相互碰撞、接受與融合的過程中,傳統觀念受到了影響,發生了改變。3. 傣族舞蹈風格形態中的可變性
相比較其他民族的舞蹈而言,孔雀舞的動作形態更容易受到其他舞種的影響。這是由于孔雀舞中的靜態造型多于動態的動律,傳統的孔雀舞多以雕塑性見長,它不似朝鮮族或是維族舞蹈強調明顯的動律特征,而把握造型的特點進行變
化比把握動律進行變化的束縛要少的多。其次,孔雀舞強調模仿的特點,使編導
可以從不同角度入手,塑造性格迥異的孔雀形象。例如:楊麗萍的手指,《雀之靈》中的純潔高傲??兹肝枳陨淼倪@些特點,使編導有更多的空間進行自我發揮和創作,也使得傣族的這只孔雀總是以不同的姿態展現在舞臺上。這種風格形態上的可變性,令傣族舞蹈更加容易變化。
(三)舞蹈《雀之靈》中的創新理念
從50年代到80年代,這一時期的作品程度不同的運用原始舞蹈的素材,提煉民族性格和再創造,形成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作品,他們的基本特點是民族特色較為濃郁,雖然經過創作但仍然可以看到原始素材的存在,可具體指出作品中的某段某節某個動作來自原始素材。在旋律和節奏上明顯的增現代色彩,拋棄了原來單一、缺少變化的舞蹈特性,但是對于技巧要求并不是別高,藝術風格比較大眾化,容易引起共鳴,便于流傳,不過份強調創作者的風格?!度钢`》與傳統傣家舞蹈有明顯的不同,這是由楊麗萍獨特的舞蹈構思和審美產生的。她將動作分解成破碎的“頻閃燈”形式,獨特的五指出神入化的展現了孔雀的神態,背手轉的舞姿優美動人,無論在思想內容上、形式上、技巧上都大大突破了傳統傣族舞蹈的邏輯形式,走出了自己的一條新路。在《雀之靈》中,傳統動作風格已變得不再重要,以形體來表現舞者心靈中的孔雀的靈性,傣族文化中孔雀的神性,成為其存在的目的。動作的“陌生化”,使觀者體會的不是客觀事物,而是舞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因此作品表面上形式的遠離,從另一角度卻是與傳統本質的貼近。
三、在整個傣族舞蹈創新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傣族舞蹈創作本身帶有的問題
80年代之后孔雀舞進入了一種民族審美性的繼承,吸取民族的精魂、脫換骨的創作方式使這類作品的標志,它需要改造者對少數民族的舞蹈及民族史、風俗、宗教心理素質等有深入的了解,并能融會貫通,能夠熟練的把握民舞蹈的內涵和和特征.在此基礎上,概括、提煉出基本特征,運用現代技巧和表現手段進行創作,著意于神似而不是形似,看不到原始素材的堆砌,甚至看不到具體的原始素材,但是它閃耀著民族舞蹈的風采,這些作品即充滿現代的息,符合現代的審美標準,又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欣賞價值,既要有對民族蹈的透徹了解和悟性,更要有高超的技巧。
(二)傣族舞蹈民族風格形式的審美把握
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特異性,不同的性格和氣質,各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質和審美觀念都各有特點,這是一個民族的自然環境、歷史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等特點一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傣族孔雀舞是傣族舞蹈風格的一個集中的體現,它風格濃郁,特點突出,感蓄,舞姿富于雕塑性。
(三)傣族舞蹈傳統文化的意象審美開掘
“舞蹈創作的關鍵在于構造舞蹈意象”舞蹈意象并不是可以直觀的人態本身,而是由舞蹈動態所產生的引申意義、比喻意義和象征意義??兹缸鳛榇鲎迦嗣裥闹屑馈⑼?、和平、吉祥的象征,在傣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義。在創新舞蹈時,應該注重文化的意象審美開掘,把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不可比擬的地位和形象表現出來。深入了解民族的根本,把握民族傳統審美特質所的文化特異性,把握特有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才是當代民族舞蹈創作重點的處,也是強化民族性的靈魂。
結束語
舞蹈的題材范圍、文化空間形態表現,都帶有一定的區域性和相對固定的指向。相對純粹的原生態生活狀態,也有相對穩定的生存模式、風俗習慣的生態文化圈。創作者應正確地把握其民族的特性,從中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特質,并準確地表現其舞蹈動律特征,表現他們的民族情感、展示民族習俗、昭示民族精神、釋放民族性格、傳遞審美趣味。只有在認真地研究其自然環境、生產生活、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審美理想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創作者才能從深層面上反映出民族民俗舞蹈文化的本質。創作者也只有將民俗與內容、人物真正地融合,才能使民俗民族舞蹈不會因時間的流逝和地域的差異而失去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李北達.民間舞蹈[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3]隆蔭培,徐爾充,歐建平.舞蹈知識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