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燕
摘要:教育如果遠離孩子真實需要和情感體驗,就無法真正深入兒童的內心世界。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書中指出,教師往孩子頭腦里填塞現成說法、結論和論斷時,甚至不給孩子機會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動語言源泉的“大自然”,把想象、幻想和創作的翅膀給束縛起來了。孩子由一個活潑、積極、好動的人,變成了一部記憶的機器……這是不應該的。不能用一堵墻把孩子與周圍的世界隔離開,不能讓孩子失掉歡樂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戲、童話、音樂、幻想、創作的世界中時,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價值。
關鍵詞:教育;愛;原色
幼兒原色教育是回歸幼兒生活,基于幼兒本真特點,體現幼兒發展要求而展開的教育實踐活動。它旨在促進幼兒生動活潑、健康主動地發展,為他的人生和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靚麗的底色。把事物原來的面目呈現給孩子,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探索形成思維、獲得知識、技能、情感體驗。以幼兒為本,就要靠老師化大心思注重課堂教學中課前準備,活動思路、課堂言語,甚至是一舉一動。為孩子準備原色的現象和事物,不再給他們加以自己觀點的知識。讓孩子們自己經歷探索的過程,形成自己的邏輯,沉淀自己的思維。
還幼兒以本真特點,這是原色教育的一個重要基點。這就要求我們對本真教育有一定的認識。本真教育之“真”,首先是客觀真實的孩子,他們各具稟賦,各具個性,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它強調教師與幼兒的雙主體地位,幼兒主動參與,教師合作指引。它更強調自主性學習,認同幼兒的個性化的學習要求,尊重幼兒的認知規律,讓幼兒自主選擇,自主決定,自主控制,自主構建。
一、給孩子以陽光般的教育
陽光是一種讓每個人充滿希望的美妙東西。所以,陽光教育對孩子來說也是神妙的。“陽光教育”,顧名思義,只有當每一個幼兒內在的幸福感在早期建構達到完善之時,整個社會也就擁有了陽光生命,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這種社會環境再反哺個人內心,從而真正達到和諧統一。這種和諧統一,就是“陽光教育”的本質。要使這種陽光教育的本質在實踐中得以彰顯,首先要將幼兒是否能獲得幸福放在首位。教育是指向人未來的事業,幼兒教育是這個事業的“啟蒙工程”。那么,幼兒教育到底應該給孩子些什么東西,讓他們會受用終生?我們認為要給孩子們獲得幸福體驗的心理力量。孩子的幸福來自于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成人的需要。比如孩子喜歡玩水、玩泥巴等,這些活動能讓他產生成人無法替代的快樂與幸福體驗。但成人卻認為孩子所學知識越多越好、所練技能越強越好。鋼琴、畫畫、書法、舞蹈、外語等諸多學習就這樣被家長灌輸給了孩子。因此,我們提出“兒童第一”的教育原則,即要求教育不以任何人的愿望與要求來取代兒童自己的愿望與要求,將兒童的需要、情感、快樂放在第一位,兒童成為教育的真正首席。
二、在科技活動中體驗原色
而我們不容忽視的另一個重要教育就是科技教育。幼兒科技教育,是指對幼兒實施科學與技術兩方面的教育和影響。這種教育和影響可以是全方位的,它不僅指那些幼兒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現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一系列多方面的活動,對幼兒進行科技啟蒙,增強幼兒對科技現象和活動的興趣;這就要看我們如何的組織和引導了。所以我們的科技教育可以是很小的某一小點,可以讓幼兒在生活和操作中去體驗和學習,比如說幼兒的玩水游戲,玩水是孩子的天性,要允許他們玩。因為玩水也可以是孩子的一種創造性游戲。其實玩水中也可以開展我們的科技教育,在玩的過程中讓孩子了解一些科技常識。我們可以用各種大小、形狀各異的勺、瓶、壺、桶等器具讓孩子舀水、盛水,在玩水的過程中,孩子會自然了解到各種盛水器皿的大小。
如:在活動《小毛驢過河》中也融入了科技小知識。活動中把鹽分別投人盛水的杯中,讓孩子了解什么是溶解,這些知識都是孩子通過玩水實踐能獲得的。所以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科學事物,教師要抓住時機,適時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這樣的小點也是我們的幼兒科技教育,而且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擁有自己的科技活動月,所以老師也為此作了不少的努力。首先,我園為幼兒訂閱、購買了大量有關科技方面的書籍、雜志。其次,利用各種形式對幼兒家長進行科技教育的宣傳。如通過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幼兒科技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介紹如何在家中指導幼兒的科技活動;發動家長和孩子共同制作“我的問題書”,使家長通過親身參與,感受孩子在科技教育之下的顯著進步。好奇心是幼兒固有的天性。鼓勵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全班幼兒一起尋找答案。有一次,有一位小朋友問:“老師,為什么蜜蜂飛起來嗡嗡叫,蝴蝶飛起來不會嗡嗡叫呢?”那么,怎樣告訴孩子們答案呢?我用一張紙給孩子們做了示范,當我快速搖動紙片時,紙片發出了“沙沙”聲;慢慢搖動時,紙片則沒有聲音。孩子們很快明白了這個道理;圍繞科技節主題活動“海洋世界”,邀請家長參與科技小制作活動并評獎,激發家長的參與熱情;在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觀看幼兒的科技活動,組織小班家長開展了親子活動,制作“船”,并參加了全園的科技節展覽活動;同時利用家園聯系欄介紹一些幼兒科技知識。
通過以上活動,家長逐漸感受到了我園特色科技教育的意義與作用,對此項課題表現出了濃厚的參與熱情。我們的科技教育無處不在,我們老師應該做一個善于引導和發現的明眼人。
幼兒的學習具有直觀性和活動性的特點,因而應該為他們創設一個能夠不斷向他們提供科技信息,可供幼兒實驗、操作的環境,激發幼兒探索、發現的熱情。如我在班級設置了科學桌、自然角、飼養角,“小小發現室”等,在科學桌上提供了降落傘、魔術雞蛋、多彩的泡泡、有趣的沙等材料,讓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氣氛中活動,建立融洽親密的師生關系。允許幼兒說話,鼓勵幼兒討論、爭論,使幼兒時刻處于主動探索之中。
三、在評價活動中見其成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幼兒園的教育評價是檢驗教育是否適宜和有效的主要依據;是對教師進行教學評價和素質評價的依據;也是評價課程的科學性和時代性的實踐依據。通過對幼兒發展評價的結果,教育工作者能更好地結合實際,改進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靈活地運用各種先進的科學教育手段,為幼兒更好的發展提供服務。幼兒發展評價的內容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不僅要評價幼兒對所學課程內容的掌握和運用程度,還要對幼兒的學習興趣、協作精神、行為習慣、情感體驗、勇敢自信、集體意識、交往能力等進行評價。我們采用以下三種評價方法,參評人員有園長、教師、家長和幼兒。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取向于多元化的評價,從情感態度、知識技能、能力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全面地賞識幼兒素質新的進展,使幼兒能較多感受成功與被肯定的喜悅,從而激發出更強烈的上進內驅力,使幼兒更容易登上發展的新臺階。傳統上對于幼兒的評價,教師處于權威和唯一的評價主體地位,對幼兒的評價完全是教師說了算,正所謂是“一錘定音”。根據新《綱要》精神:“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及其家長均是幼兒園教育評價工作的參與者,評價過程是各方共同參與、相互支持與合作的過程。”為此,我們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對他人的評價和自我評價,要把對幼兒的評價由過去的“一言堂”改為“群言堂”,即對某一個幼兒的評價分別由來自教師、家長、同伴、本人甚至包括社區成員等幾方面的評價共同組成。所以幼兒園進行幼兒發展評價時,越來越重視家長的參與,而家長對此也表現出極高的熱情。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家園共育已經從注重形式走向注重本質。
原色教育需要融入愛的教育。愛的教育的滲透是教師在日常生活和教學課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的活動,尤其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如對幼兒關心照顧、與幼兒之間的相互信任的情感關系,以及教師個人道德情感、人格品行的滲透與影響,甚至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問候語、眼神交流、身體語言、故事游戲中的文化傳承等。
幼兒的生命,正是早上那一縷和煦的陽光。“陽光教育”是對幼兒的承諾。以天性的純真讓幼兒釋放本真,以心性的高尚讓幼兒明辨是非,以個性的獨特讓幼兒飛揚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