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兆生
摘要:目前,家校合作在各國的教育改革中備受關注,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合作,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達到“教師盡心,家長關心,學生開心、社會放心”的多贏局面,本文主要從當前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策略幾個方面來探討如何通過家校合作建構一個和諧的育人環境,使學生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家校合作;內涵;問題;對策;原則
撫育子女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教育學生是每個學校的使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二者缺一不可。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他樸素的語言告訴我們,學校要搞好教育,離不開家長的密切合作。
在教育活動中,家庭和學校應該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并行、協作并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中明確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那么,如何把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此過程還存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一、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開始探索家校合作的理論及其合作方式,逐漸意識到學校應主動爭取家庭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校家校合作還處于探索和初級階段,因此必然會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少數家長與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錯位。有些家長缺乏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他們認為教育孩子應該是學校的事,自己只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從教師方面看,不少教師認為家長不懂教育規律,沒有能力參與學校的教育工作。認為家長介入校內事務是在挑毛病,形成對家校合作意義的狹隘認識。
此外,學校沒有把家校合作活動納入學校整體教學工作計劃之中,往往是臨時為之,致使家校活動在時間上斷斷續續,在內容上沒有前呼后應,家長無法隨時與學校有效溝通,在活動中所獲得的教育知識也就不成系統。這種缺乏系統化零散的家校活動很難達到家校有效合作的目的。
二.應對的策略
(一)明確學校和家庭的合作關系
傳統的家庭參與教育的途徑,主要是要求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如提供課堂幫助,或是確保孩子在家中完成家庭作業等。盡管這些也是很重要的功能,但家長參與的合作關系功能要比這些更多且更富有成效。家長可以通過很多方式為學生在學校取得成績做出貢獻,即便是這些貢獻不能直接滿足學校當前的需要,它們也會受到重視。例如可以成立家長委員會,有組織、有計劃地監督學校的行為規范,經常對學校提出合理化建議,把社會、家長關注的熱點問題反饋給學校,這種合作關系有利于營造和諧健康的教育大環境,家庭和學校共同承擔培養學生的重任。
(二)家校間進行有效的溝通。
家長與教師之間最重要的是,要對諸如學生的進步、興趣、教育目標、課程設置與規章紀律,以及課堂活動的通知等等進行溝通,這樣會避免誤會,并能有效幫助家長進一步理解學校目標。而且,良好的溝通還可在家校間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這樣可更成功地促進家校合作。作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家訪來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例如在新學期開學前務必做到家訪每一位學生。這樣便于教師了解到學生家庭的真實狀況,能親眼見到一些學生的貧寒家境,這往往能促使教師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有意識地給予他們盡可能多的關心和呵護。在考試前到中等生和后進生家庭去訪問,往往會產生積極的激勵效應,極大地喚起學生的自信,也能引起家長的重視。
(三)注重家長教育水平的提高
家長素質的高低與家校合作的成功與否是緊密相關的。學校應主動做好提高家長素質的工作。例如通過宣傳手段,激發家長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熱情。學校可用板報、校刊、櫥窗、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也可采用宣傳日的形式,其內容大到黨的教育方針、學校的教育目標,小到有關教育知識、校內新聞、社會對學校的關心與支持的報道等等。還可通過舉行講座的形式,向家長傳授家庭教育知識,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還可以通過家長會的形式,向家長宣傳各種科學學習方法及要求,以及家長互相介紹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對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提出意見、建議等,讓家長多了解校情,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
三.家校合作的原則
1.合作與尊重的原則。
長期以來,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更注重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而沒有把家長當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因而這種家校關系只是一種單向傳輸而非雙向互動。例如有的家長會,首先是校長通過電視媒體講話,總結本校近期取得的成績,然后是班主任對本次考試做以分析,對成績突出的學生給予表揚,對學習成績差或調皮搗亂的學生輕描淡寫地提出批評。而愛整個家長會過程中,本應充當主角的家長卻只能被動地聽,機械地接受,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所以許多家長就在會后發牢騷,對校長有意見,對老師也不滿,如此家長會的召開適得其反。要改變這種狀況,真正實現家校合作,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師與家長相互尊重,教師要尊重家長作為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利用開放日,主動邀請家長走進教室,聽課、查閱作業、觀察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等。與此同時,家長也應尊重教師的勞動,不要把學校當作是評論和批判的對象。教師和家長應該共同探討學校和班級工作,共享先進的觀念與經驗。
2、溝通交流的原則。
由于教師與家長的立足點不同,因此如果雙方在溝通過程中不能平心靜氣地傾聽對方的愿望,并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最終只能導致不歡而散,達不到彼此的愿望。因此,教師與家長應該通過交流,使彼此更深刻地理解對方的期望。當然,如果這種溝通擴展到孩子,讓孩子了解父母與教師所付出的辛苦,那么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學校的教學活動。
3.循序漸進的原則。
對于家長和學校來說,家校合作不僅僅是一種目標,更重要的是一個過程,當然這個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家校合作的過程當中,家長和學校不能急于求成,奢求在短時間內取得明顯的預期效果,而應該一步一步地,通過合作的深化與改進慢慢地達到預期效果。
要教育好一個孩子,絕不是靠教師、家長任何單方面的力量就能夠做到的,一定要雙方目標一致,齊抓共管。相信通過家校雙方的共同努力,家校合作必定會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取得讓人驚喜的效果,共建和諧校園。
參考文獻:
[1]趙琴.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馬忠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顏輝榮、徐金貴:中小學家校共育現狀的調查報告,江西教育科研,2014(6)
[4]周丹.對家校合作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思考 江南大學學報,2012(6)
[5]李保和.更新觀念加強家校合作 甘肅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