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爾
摘要:英語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提出“學生的發展史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以人為本,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立足中等生,滿足優等生,發展后進生,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兩極分化現象才能得以改觀。本文擬就小學英語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作一探討。
關鍵詞:小學英語;分層
引言
為了落實基礎教育改革“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的核心思想。“分層教學”就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以及各層次學生的水平,我們對各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激發各個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做到“保優、促中、補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
一、以人為本、合理分層
學生受到"先天的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個性差異。學習方式、接受知識等都各自不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就必須把他們以分層方式地契區分開來,根據他們各自的學習基礎,心理素質,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以及交際能力,并結合教材的要求把他們分成若干組、若干層面分別上課,分別指導,以促使每一個學生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我們一般采用以下方式進行分層教學。一是按學生現有掌握的基礎知識情況;二是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三是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等。每個學生在不同的課例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況是不可能一致的,還有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他們的綜合素質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始終注意這些變化,及時地進行調整。這里必須著重說明的一點,就是在分層教學中,為了課堂教學的方便,簡單地把學生分層,而忽視了每個學生的差異,忽視了層次中又有多種層面的存在,這種分層教學勢必無法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是"換湯不換藥"還是老一套。我們必須要提高對分層教育、教學的認識,把它作為一種理念,并落實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才能使每個層次,每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較大的提高。
二、課堂分層教學實施的策略
(一)學生分層,注重實際
可以說一個班中,學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說遺傳因素、心理因素等,他們的學習方式、接受知識能力等會各不相同。如果要實施分層教學,就必須以分層方式把他們區分開。這是實施分層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因此,在分層前,對學生原有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學習習慣和個性特點等進行了全面、充分地了解,把他們劃分成A、B、C三個層次,A為優等,B為中等,C為后進。一般是按學生現有掌握的基礎知識情況,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來進行劃分的。當然,不同的課型也可以有不同的分層,而且在不同的課例中,學生所表現的情況也不一致。正如恩格斯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為此學生的層次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動態可變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他們的綜合素質會相應地發生變化。那么我們就要注意這些變化,并以此定期對各層次學生進行小規模的調整,以此激勵學生向更高層次遞進。
對于我們這些班級相對較多,個別輔導時間少的英語老師來說,每個班能有幾個小助手、小幫手之類的,那是一件多么值得高興的事啊!這學期我就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遵循自愿、均衡的原則。各小組基本一致:有同等數量的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總人數相等;學生以自愿為主,適當調整:不要強迫學生參加哪個組,尊重他們的意愿,來作適當的調整,以保證達到“均衡”。并由組員推薦一位有責任心的,各方面能力強的擔任本組的組長。這樣一來有利于本組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學習,二來有利于各組之間在同等條件下展開競賽,相互激勵。實踐證明,這十分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并充分調動了各個層次學生的積極性。
(二)備課分層,明確目標
都說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這話一點都不假。你只有備好課,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駕馭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那么在分層教學中,就要按不同層次的學生來進行分層次備課。教學實際中,如果對差異較大的學生制定同一的教學目標,很可能會出現優秀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學困生跟不上的局面。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在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后,我們必須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從學生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區別對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享有充分的學習機會,并學有所獲,才能達到激發各個群體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同時,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分析哪些屬于共同目標,哪些不屬于共同目標,各層次的教學目標應是各層次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這樣才能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使多數學生學會并掌握知識的要點和重點,使優等生能在知識的網絡中、對比中、拓展中學會靈活運用。例如:在教授PEP 5《My New Room》 Part A Lets learn 中,我對三個層次的學生分別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對C層學生要求理解和認讀trash bin,curtain,mirror,end table,closet等單詞;對B層學生不僅要求能認讀單詞,而且能熟悉“In my room,I have ….”的句型;對A層學生的要求是在B層學生的基礎上,并在一定的語境中運用相關的單詞和句型。
在備教材的同時,也要備學生,即對班里的每一個學生有個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學手段,如何應對和處理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三)分層教學的評價策略
對學生進行評價分層是分層教學成功的關鍵。新的教學評價提倡以學生發展為本,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對于學生的課堂回答、課后作業和試卷考查,教師都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藝術評價。
1.評價內容全面化。
由于學生學習目標不同,因此在評價學生學習時應采用分層評價標準進行全面評析。以筆頭作業為例,實施目標分層為:A層學生完成單詞、詞組抄寫等控制式作業;B層學生按要求寫句子,看圖完成對話等半控制式作業;C層學生看圖寫話、編對話等開放拓展式練習。
2.評價方式多樣化。
在評價方面,力求形式多樣。將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相結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方式。如對A層學生,主要采用縱向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自我超越;而對C層學生,主要采用橫向評價方式,讓學生看到山外有山,以此鼓勵學生更上一層樓;對于B層的學生,則采用橫向與縱向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三、結語
實踐證明,分層教學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教學有效方式,使每個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獲得知識,先進生加了壓,后進生減了負,既解放了學生,又調整了教師心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為增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巴班斯.教學過程最優化問答[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