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標
摘要: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是我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內外兼修的一項體育運動。在山區小學推廣傳統武術,開發武術課程既體現武術在德育工作中的價值;又實現課程與文化的傳承和融合。本文從挖掘鄉土文化,弘揚武術傳統;開設武術課程,豐富留守生活;發揚武術精神,培養良好品質等方面探究武術課程的開發策略,為傳統武術的傳承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山區小學;武術課程;開發策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開展陽光體育和體藝2+1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良好的鍛煉習慣,終生健身的體育意識。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是我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內外兼修的一項體育運動。是幾千年來我國人民用以鍛煉身體和自衛的一種方法,是我國的國粹。山區小學體育設施不夠完備,而武術健身所用設施少,因此,筆者對山區小學武術開設課程策略進行研究。
(一)挖掘鄉土文化,弘揚武術傳統
武術一詞最初來源于古代南朝梁武帝《文選》中提到:“偃閉武術,闡揚文令”,意思是發揚文化交流,而停下爭戰。柏社鄉處于浙江省蘭溪市山區,這一帶村民素有習武傳統。如:辛亥革命志士蔣倬章放棄在金華的優越職業,辭別恩師陳公,回到荒涼貧瘠的家鄉,德育英才,教化鄉里。透過蔣倬章的詩句“學劍惜無人可共,論文尚覺意難平。揮戈磨盾男兒事,何日軍前效請纓。”“劍術未傳猶待訪,頭顱拋得便成功。丈夫烈烈轟轟志,羞向毛錐覓拜封。”足見其修文習武,保家衛國的赤子之心。
柏社中心小學秉承前人遺愿,挖掘鄉土文化,弘揚武術傳統,開展陽光體育和體藝2+1活動。學校擬定了傳統武術的傳承和弘揚作為學校重點推廣的項目。學校牽手蘭溪市武術協會、蘭溪市傳統武術健身俱樂部,正式授牌為傳統武術傳承基地,積極在校內開展武術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傳播傳統武術和武術文化讓學校的體育傳統得到升華,全體師生在武術的修習中,在武德的熏染中得到體質和精神的全面提升。
(二)開設武術課程,豐富留守生活
開設武術課程,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家庭參與三結合,調動一切社會資源,形成具有柏社小學特色的武術課程。
1、傳統武術教育與課堂教學結合
讓武術教育滲透到學校的整個教育中去。在開好美術、體育、音樂課的基礎上,在其它學科中滲透武術教育,比如音樂課欣賞或學唱具有武術精神的歌曲;體育教師組織太極拳、五步拳等武術基本功訓練;專設社團活動課,開設劍術、棍術、拳術、功夫扇、雙截棍等多個跨年級段、班級界限的興趣小組。興趣小組活動做到時間、場地、對象、教師“四個落實”和計劃、內容、組織、講課、檢查、考評“六個到位”,努力做到校有特色、班有特點、生有特長。
2、武術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1)創建武術小組,活躍校園生活
學校為給學生配備優秀的武術師資,聘請了嚴晨璐老師擔任駐校武術教練。在嚴老師的教受下,學生已經能在大課間完成五步拳、八段錦、武術操等基礎套路。現在學校武術隊細分為刀術、劍術、拳術、棍術、功夫扇、雙截棍等武術學習小組。每周二、周四由蘭溪市武術協會也派出骨干力量來校義務輔導。洪亮的“哼哈”聲,已經成為校園清晨和傍晚最動聽的和弦。經歷過武術隊訓練生活的學生,明顯表現出更獨立自主、更吃苦耐勞、更懂得謙遜禮讓。為了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學校堅持每學期組織一次段位考核,每學年組織一次匯報表演。武術進校園,樹立起了留守兒童的信心,張揚了留守兒童的個性。
(2)加強鄉村青少年宮建設,營造社團氛圍
學校成立鄉村青少年宮。為組織好鄉村青少年宮的活動,學校建立了乒乓球、籃球、書畫、文學、英語、運動、歌詠等興趣班,極大地豐富了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提升了學生體藝的素養。為柏社中心小學創設了教育生活的美好境界,營造濃厚的武術教育氛圍。
(3)搭建展示平臺,秀出個人風采。
帶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組織專場演出,開辟展室展示,向社會匯報武術教育成果,參加地方組織的文藝活動,把學校武術教育推向社會。2015年學校選送的節目在蘭溪星舞臺中進入前十名,在蘭溪市中小學生文化藝術節中獲得第二名。2016年年初應柏社鄉政府邀請,學生在村里的戲臺上做了匯報演出,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到目前為止學校已經超過80%的學生加入金華市武術協會和中國武術協會,為學生施展武術才華提供更廣闊的天地。
3、武術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
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問題、行為習慣問題以及心理偏差問題,一直困擾著學校。學校嘗試將傳統武術入校園是一種積極探索和嘗試。雖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實踐證明,武術的練習和武術文化的傳播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著孩子的性格、品格、能力。許多家長反應孩子學武術后吃得了苦,不嬌氣了;聊得了天,不孤僻了;聽得進話,不頑皮了。誠然,學生在學習武術、傳播武術的過程中同時在接受武術文化的熏陶。不可否認,武術教育正在慢慢彌補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禮儀教育、習慣養成教育、挫折教育等問題。
(三)發揚武術精神,培養良好品質
養成的意志品質是習武之人獲得武術真諦的保障。武術諺語講“要練武莫怕苦”,“要練功莫放松”,“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習練武術對意志品質的鍛煉是多方面的,練習武術基本功,要不斷克服身體疼痛關,只有受的住苦,能堅持才能練就,這樣慢慢才能養成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套路練習,要克服枯燥乏味關,要不厭煩,不自滿,這樣慢慢養成刻苦耐勞,永不自滿的品質。經過長期的鍛煉,可以培養學生勤奮、刻苦,勇敢、頑強、虛心、好學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
武術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可以防身自衛,也可以陶冶情操,是我們民族的國粹。把武術教學納入到體育教學中,是培養和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因素和有效手段,我們應自始至終把它貫徹在體育課中,讓武術在體育課中綻放光芒,讓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武術傳人。
參考文獻:
[1] 李鐵軍,李洋.體育文化與武術文化交融與隔離斷想[J].當代體育科技,2014(3):93-94
[2] 李剛,劉麗.我國校園“陽光武術活動”運行模式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3(1):64-67
[3]史儒林.論武術在學校體育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