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芳
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小學生思維尚未完全定型,課堂上往往容易走神。為此,教師應依據教材內容,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精心設疑,巧設情境,制造懸念,著意把一些數學知識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下面結合本人十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幾種方法。
方法一:激“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適時激疑,可以使學生因疑生趣,由疑誘思,以疑獲知。
如在教學《體積的意義》時,教師巧妙地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向學生激疑:“為什么瓶子里的水沒有增加,丟進石子后水面卻上升了?”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頓時活躍了起來,學生原有的認知機構中有關長度、面積的知識塊被激活。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說石子有長度,有的說因為有寬度,還有的說因為有厚度、有面積等。正當學生為到底跟什么有關系而苦苦思索時,教師看準火候,及時導入新課,并鼓勵學生比一比,看誰學習了新課后能正確解釋這個現象。通過這樣的“激疑”,打破了學生原油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使學生充滿熱情地投入思考和學習,一下子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求知的位置上。
方法二:巧“問”
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因此,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求知欲望。如在教授《圓的知識》時,我設計了以下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么樣子的嗎?”學生回答:“是圓形的。”“如果是長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學生笑著連連搖頭。我又問:“如果是橢圓形的呢?”(隨手在黑板上畫出橢圓形)學生急著回答:“不行啊,沒法騎了。”我緊接著追問:“為什么圓的就行呢?”學生一聽,馬上活躍了起來,議論紛紛。這一系列的問題不僅是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了求知欲,而且為隨后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學生“找結論”的思維之弦繃得很緊,而且通過這樣找到的結論理解和記憶起來也會非常深刻。
方法三:示“錯”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收集或編制一些學生易犯而有意識不到的錯誤方法和結論,使學生的思維產生錯與對之間的交集沖突和懸念,進而引導學生找出致錯原因,克服錯誤的思維定勢。我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錯的計算題:36-36÷3。許多學生的計算步驟如下:36-36÷3=0÷3=0。造成計算錯誤的原因是因為強信息“36-36”削弱了計算順序這一信息,造成了計算的錯誤。而只有個別學生的計算步驟是36-36÷3=36-12=24。出現了這兩種情況,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順水推舟,把兩種計算過程都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討論這兩種計算哪一種正確。頓時,學生們都積極思考,各抒己見。有的說第一種解答正確,有的說第二種解答正確。看到學生們個個情緒高漲,興致盎然,我順勢導入新課:“到底哪種解答方法正確呢?我們學習了四則混合運算之后,就知道答案了。”接著開始講授新課,教學效果非常的好。實踐證明,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容易做錯的題目,展示錯誤,造成懸念,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方法四:設“障”
在教學中,教師要準確地把握新知識的生長點,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疑置難,利用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創設懸念,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出示兩組題目:(1)1.6÷0.25,15÷0.15;(2)10÷3,14.2÷22。學生很快得出了第一組題目的得數,但在計算第二組題時,學生發現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辦?”“如何寫出商呢?”學生的求之和教學內容之間形成了一種“不協調”。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產生之處。這樣的以“障”造成“懸念”,使學生在學習循環小數的時候心中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方法五:求“變”
求“變”就是在教學中對典型的問題進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演變,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類數學問題的一般規律和本質屬性,也使學生對學習始終感覺到新鮮、有趣,由此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在學習了分數應用題后出示兩個條件:男同學20人,女同學16人,讓學生根據所給的條件自己提出問題,并且解答。由此學生們通過自主思考和小組討論交流,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問題:(1)男同學是女同學的幾倍?(2)女同學是男同學的幾分之幾?(3)男同學比女同學多幾分之幾?(4)女同學比男同學少幾分之幾?(5)男同學占總人數的幾分之幾?……這樣的變換使學生再度陷入思考的探索之中,而且這種求“變”,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對學生思維潛力的發揮起到了一個創設情境的作用。
總而言之,學生的思維活躍于疑問的交集點,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通過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定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