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好永++王凱強++李明昊
摘要:新農村建設對于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積極重要。但是,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的問題,如村民生態道德意識、法律法規機制、村規民約。針對如此問題,要從實際出發,從生態道德教育、完善法律法規、完善村規民約等等方面著手解決問題。
關鍵詞:新農村;生態道德;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升天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化作為人類新的生存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是人類發展的新的階段。[1]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道德建設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新農村生態道德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農民富裕了,農業生產規范化了,農村建設也越來越美了。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生態破壞。一些農村人經濟發展了,但是生態意識沒有跟上來,對于環境保護沒有全局意識,沒有自覺意識,也沒有有效的生態機制來約束。所以,這種現象也造成了農村生態道德建設遲緩發展的結果。農村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也在進行生態道德建設,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面對:
(一)部分村民的生態意識還較為淡薄
通過走訪調查,村里大部分的生態意識比前幾年有較大提升。但是也有些村民生態道德意識發展滯后。仍舊是以前的思想,以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但是從未考慮過得到的經濟利益與自然環境的損失比例,這就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價值觀念的體現。在生活方面,向附近溪流隨意排放污水、生活垃圾,經年累月,河水被污染,魚蝦變少,不能食用。工業方面,江浙地區農村家庭作坊多,小老板多,但是生態意識更為淡薄,經常偷排污水、廢水,造成河流、土地的嚴重污染。更有甚者,一些鄉村干部的生態道德意識淡薄,為了突出政績,獲得短時間經濟利益,帶頭破壞環境,發展經濟,使得農村生態遭受更大困境。這種意識上的認識差異使得農村建設形成惡性循環,問題得不到解決。
(二)農村生態道德建設機制不健全
首先,政府的法律法規機制不健全。我國生態道德建設法律法規是比較健全的,《環境保護法》等法律較為完善,但是對于農村一些生態道德現象管理、治理跟不上,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農民生態道德建設滯后。另外,一些農村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刻意鉆法律的空子,也顯示了我國法律在有些方面不健全。我國生態、環境立法有時只是宏觀立法,沒有深入實際,深入農村,結合實際情況立法,也造成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發展滯后。
(三)農村的生態道德建設缺失有效的村規民俗
村規民俗雖然不是法律,但是在教導村民、教化風俗方面的作用甚于法律。村民似乎也更易于接受村規民俗的管理。但是我國一些鄉村在這方面做得嚴重缺失,有的沒有本村村規,有的只是一紙空文,未認真落實。這也造成了農村忽視最有效的新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的方法,生態道德建設變得可以有可無。
二、新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的對策
(一)?切實加強新農村農民生態道德教育
首先,要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識。人只是大自然的一種動物,與大自然、其他動物、生物共同享用天地自然萬物。只有人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人類才能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先提升村干部生態道德素養。村干部是新農村發展的領頭羊,在村里無論是經濟發展、文化發展、政策宣傳,還是環境保護,都是起帶頭模范作用。村干部生態道德素養提高,對于村民、農村生態道德建設都是極其重要的;再者,要利用多種方式、活動提升村民的生態道德。村民是組成村莊的基礎元素,提升每一個村民的素質,就是提升村莊整體素質。平時宣傳教導,集中學習、教育,村特色文化教育等等都是提升村民生態道德意識的方法與手段。
(二)完善生態道德法律、法規
完善生態道德立法機制。從源頭立法,為生態道德樹規范。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立法。要有宏觀上的規定,也要有微觀上的具體法規。宏觀上法律就是對全面生態環境破壞的阻止、指導,微觀上就是針對詳細的破壞現象的具體做法;強調防治結合,懲治環境破壞不是目的,目的是讓人民有意識不去破壞生態環境;生態道德法律、法規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及時、準確地把破壞環境現象遏制在萌芽階段,讓破壞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不去做;生態環境立法還要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任何法律都會有漏洞,防止漏洞的最好方法就是接受人民群眾無時無刻的監督。
(三)建立與新農村實際相結合的村規民約
生態道德建設要與農村實際相結合。然而與農村、農民結合最為緊密的就是本村的村規民約。村規民約是農村第一手的生態道德規范。農村情況非常特殊,需要自己的規定。新農村村民的文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相比于生硬的法律條文、規定,村民還是更易于接受貼近實際的村規道德。
村規內容可以對關于計劃生育政策、家風家訓、“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化三邊”、村莊遠期、近期規劃發展、科技農業、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獎懲措施等方面用貼近生活的語言來表達,讓村民更易明白、更易接受,使村民在行動中逐步形成習慣,從而提高整個鄉村的生態道德水平。
在建設新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的時候,我們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把來百姓的實際生活與生態道德建設相結合,謀劃可持續發展的系農村建設,既要滿足經濟發展,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提高村民的生態素養,為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余謀昌:《生態文明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