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西希

摘要:自新中國成立的當代中國音樂,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都得到了較好的恢復及發展,大量的作品相繼問世。本文通過思辨式、音樂形態學的方法對當代民族器樂二胡曲《賽馬》以剖析,研究他的曲式及美學表現。進而更深層的挖掘這一時期的音樂特點。
關鍵詞:當代音樂;賽馬
當代音樂一般指新中國成立1949年到1990年這一時期,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文化藝術也在恢復發展當中,所幸在戰亂中我國優秀的藝術家們都在用自己的信念為為祖國貢獻著力量。建國后大量的音樂作品出現也是基于藝術家們的努力不懈的結果。
一、《賽馬》的曲式分析
賽馬由黃海懷作曲,采用三段體結構,前后主旋律呼應,中間為贊美抒情性段落,分為2個部分,1是抒情性歌唱部分,2是技巧性模仿部分。
全曲使用F調六聲調式,速度120,以下是曲式結構:
圖一是第一部分,共四十小節,2/4拍。開始24小節為五聲D羽調式,以四分附點與十六分音符的組合,在快速的音樂節奏中體現緊張激烈的賽馬場面。主旋律以主體音6356356進行,如a1部分。a2a3a4是主干音改變出現順序的變奏形式。然后是a3與a4之間八小節的一個拉寬進行。
圖二是賽馬的第二部分,共48小節,分為三個段落,b1到b4都為五聲d羽調式,b1、2是歌唱性贊美的快板,b3、4是b1、2的變奏形式,運用二胡的拋弓技巧,表現輕快帶有跳躍性的音樂律動。b5、6為六聲d羽調式,在這里是色彩性伴奏性質,有烘托氣氛的音樂作用,也造成特殊音響效果,表現力更加豐富。運用二胡的撥弦技巧,模仿馬蹄聲,表現駿馬奔跑的馬蹄聲亂的音響效果。
圖三是樂曲最后一部分也是主題再現部分,共31小節。a5部分為五聲d羽調式,是主旋律再現變奏的音樂形式。在a6中有四個小節的拉寬,為五聲d羽調式。a7是結束前的準備樂段,音樂寫作形式為音型模進,行進方向由低音到高音。最后結尾為六個小節,結束在主音la上。
二、當代音樂作品的內容特點及形成原因
1、內容特點
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分很有特點也很有特色,49年到66年期間,聲樂作品多以進行曲風格較多,內容也多為歌頌祖國歌頌人民為主,比如《祖國頌》等大型合唱曲。器樂曲沒有特別向政治靠攏,在這也是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或許是因為受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器樂這艘大船在轉彎時顯得略顯緩慢。在民國時期我國學習西方音樂思想及音樂技法,大量的有志之士及愛國學者自覺地學習研究西方音樂,如王光祈、黃自、李叔同等留學國外,回國后的創作和思想包括教育都帶有西方的音樂元素。所以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音樂體裁有些變化。音樂內容以表現情景,描寫風景,抒發情感為主,比如竹笛曲《姑蘇行》,雖然樂曲難度不大,但以現在人的眼光來看,依然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總體來說,之一段時間的音樂是積極向上,充滿生機勃勃的精神,也是這一時期人民美好意愿的積極體現。
67年到76年受政治運動的影響,文化藝術內容比較單一,歌曲內容多為歌頌黨,歌頌毛主席。如《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的書》等。器樂曲也向政治靠攏,但比起聲樂曲還是溫和許多,如《金珠瑪米贊》。在這段時間歌劇京劇的發展尤為明顯,如《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東方紅》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藝術上作曲創作,舞臺表演都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可以說是時代的巔峰之作。
77年到90年為恢復發展期,歌曲與器樂曲回到了理性思考與情感流露的層面。大量新的聲器樂作品出現,內容題材豐富,放開了思想上的禁錮,風格也多樣了。歌頌的主題變了,不再是單純的以共產黨和毛主席,以歌頌生活,歌頌勞動人民,描寫家鄉等題材的作品也大量出現。
2、形成原因
這一時期的音樂內容題材體裁的形成,必須要說到第一次延安文藝座談會,這是很重要的,也是這一時期開始時的音樂藝術基調。在第一次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提出;文化藝術要為工農兵服務,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大批文藝工作者向這個指示在努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十年過去后,人們對那種緊張,被禁錮的感覺像是一下子被釋放了一樣,對生活,對物質,對精神需求有了變化,也有了新的要求。包括后來的改革開放,都是在探索中國的未來發展,音樂文化也在與時俱進,尋找自己的方向。
三、《賽馬》的音樂學分析
首先要說的是樂曲《賽馬》的曲式結構,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我國的音樂結構基本上都是一個主題,加主題變奏,比如《二泉映月》,或是兩個主題比如劉天華的二胡作品。《賽馬》是蒙古族作品,蒙古族樂曲也都是一個主題,或是兩個主題比如《鴻雁》。《賽馬》是非常典型的ABA結構的樂曲,所以,他與傳統音樂作品都有所不同。屬于運用了西方音樂的寫作手法進行創作。
然后該樂曲以五聲調式為主,中間有短暫的六聲出現,也很有特點,五聲調式并非只有漢族音樂有,其他民族也有。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中的主體干音為do\re\mi\sol\la,旋律為la\ mi\ mi\ re \ mi\ sol\la\do\la。比如《鴻雁》,主體干音為do\re\mi\sol\la,旋律為mi\do\la\sol\sol\la\do\la。再比如《森吉德瑪》,主干音為do\re\mi\sol\la,旋律sol\sol\la\do\do\la\do\ mi\ mi\re\do。這些都是蒙古族很優美的歌曲,反觀《賽馬》,主干音為do\ re\mi\sol\la旋律為la\mi \ sol \ la \ mi \ sol \ la,蒙古族音樂元素非常濃厚,就是一首蒙古族風格的樂曲。蒙古族音樂中也存在著大量的小二度音樂,比如很多馬頭琴器樂作品,有很美的五聲音樂,也有表現戰斗與緊張情緒的小二度結構的音樂作品。所以《賽馬》的音樂元素、音樂音階關系沒有被西方所改變。
再次,這首作品運用的演奏手法比較豐富,除了正常的拉奏,還運用的拋弓、撥弦這些技巧,在演奏中對揉弦的高要求,都是這首樂曲的表現豐富的體現,在這之前,還沒有一首二胡曲有這些技巧的集中出現,渲染氣氛,熱烈洋溢著喜悅與美好的情感,這也是賽馬能夠受人喜愛的原因之一。
這首作品的問世,也標志著二胡曲新的一種創作理念,運用二胡的發聲特點及樂器特點,突出其優秀的表現能力,創作適合其演奏的樂曲,以樂器展現樂曲的音樂思想,以樂曲推動樂器發展。
參考文獻:
[1]龍華云.中外器樂藝術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社.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