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葳蕤
(作者單位:閩江學院音樂學院)
?
芻議張帥《三首前奏曲》的創作特征
林葳蕤
《三首前奏曲》是張帥于1998年創作的一首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族音樂元素融合的現代鋼琴作品。本文通過作品創作特征中旋律、和聲、節奏和曲式等不同方面,對五聲調式與西方半音化的交織,切分節奏爵士風格的色彩,單一主題的再現單三部曲式三首作品的運用進行分析,為更好地理解和彈奏現代鋼琴作品進行一點思考。
前奏曲 現代音樂 創作特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現代鋼琴作品多元化特征體現的愈加明顯。在西方音樂思潮不斷涌入,現代作曲技法不斷更新的基礎之上,作曲家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加入不同音樂元素,探索新的作品風格,將西方現代音樂與民族特性相融合,對中國現代鋼琴作品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張帥的鋼琴作品《三首前奏曲》是中國現代鋼琴音樂作品的代表之一。作品都是采用單三部的曲式,旋律以中國的五聲調性為主,結合了西方半音的現代技法,加上具有爵士風格的切分節奏型的不斷變化,融合新疆的民族音樂元素,使該作品風格既有民族性又有異域風情。該作品完成于1998年,作為張帥大學一年級創作的鋼琴作品,獲得第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銅獎,并被規定為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鋼琴比賽必彈曲目,這無疑給作者和作品予以極高的認同和評價。本文試從《三首前奏曲》的創作特征和演奏技巧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思考。
第一、二首前奏曲的旋律特征是以中國的五聲調性為主,并以此展開發展變化。例如作品開頭的前四個小節,后兩小節是在前兩小節五聲調性的基礎上進行模進;

13、14小節的右手旋律是1、2小節旋律的倒影,同樣具有五聲調性色彩;

29-35小節,旋律分別用左右手呈現出來,這些旋律的變化都是在五聲調性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首前奏曲的開頭也是由右手旋律呈現主題,旋律線條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且在第二首前奏曲中多次出現;

69-72小節主題旋律轉移到左手,仍是以五聲調性為主題旋律。第三首前奏曲出現較多的民族調性與西方半音化旋律相結合。例如樂曲120-121小節的左右手就是西方半音的進行;

122-123小節右手主題部分其實是由第二首前奏曲右手主題旋律變化而來,具有民族調性。總體來看,該作品在旋律方面還是以民族調性為主,結合西方半音旋律。
該首作品在和聲方面以西方和聲的處理方法為主。第一首前奏曲從譜面的左手部分可以發現,基本運用了西方半音化進行的和聲處理方式。樂曲第7小節開始,右手的降G宮五聲調性加上西方C大調的半音進行旋律,兩個聲部之間各自獨立但又成為一個整體構成了復調的形式。

在第17-20小節,這里的旋律中加入了一個柱狀的和聲,與之前的旋律形成對比,推動了音樂的情緒發展。樂曲最后三個小節,作者用了四個柱狀和聲的形式,將曲子結束的干凈利落。第二首前奏曲,從65-68小節,運用了左右手三和弦交錯的方法,有種層層遞進的感覺。

72小節的左手也是運用了西方和聲中的大小三和弦不斷交替,很好的與右手的民族調性相結合;

73-78小節,主題雖然轉換到了左手,右手的和聲依然是采用西方半音化的和聲處理方式;86小節開始以西方的和聲為主要的呈現方式,大小調性的感覺增強。第三首前奏曲的一開始部分,右手就用柱狀和弦半音化的方式來表現這段音樂奔放熱情的特征;138-139小節的左手和聲部分也是用切分節奏半音進行的方式;192小節開始的左手旋律部分同樣運用了西方半音進行的方式。

最后樂曲結束同第一首前奏曲一樣,結束在有力的切分柱狀和弦中,干凈利落的收尾。
切分音節奏是該作品的一個主要創作特征,全曲采用了多種不同類型的切分音節奏型,改變了四四拍原本的強弱規律,使得整首作品具有濃郁的爵士風格,律動感強烈。以下是該首作品中主要的切分節奏型:

由圖可知,該首作品的節奏通過連線、附點、休止等來改變節奏強弱規律,形成不同類型的切分節奏。1-8條的節奏型多出現在第一首前奏曲當中。例如第1、2條節奏型,它貫穿于第一首前奏曲的左手部分,通過連線改變了原有的節奏型。第17-20小節的右手則是用了第4條節奏型,不僅用了同音連線還有跨小節連線,切分的律動感更加明顯。

第8條節奏型正是第一首前奏曲的結尾倒數第二小節。第9-14的節奏型多出現在第三首前奏曲當中。例如9、10、11條節奏型基本就貫穿于第三首前奏曲的左手部分。14條節奏型就是第三首前奏曲的最后三小節,左右手相同的節奏型,將全曲結束在律動感十足的高潮中。
整首前奏曲在曲式方面有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都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
(一)第一首前奏曲
第一首前奏曲從曲式結構上來說是一個單三部曲式,速度是小快板,要求大家在彈奏時應該要有激情,要給人以一種充滿活力、熱情的感覺。曲式分析如下:

其中1-4小節是右手單音的五聲調性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抓住了聽者的好奇心。第5小節開始,出現了爵士樂風格的切分節奏,出現了半音階進行,速度由之前的散板變成了小快板,與之前的五聲性旋律的影子形成了強有力的對比。第7小節開始,左手的西方半音進行與右手的五聲調性相結合,中西合璧。這樣的創作方法,使音樂聽起來就是協和中又摻雜著不協和,有一種異域風情的感覺。23小節之前,主題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到了23小節開始作者將單音旋律改為了八度,使音樂音響效果聽起來更為豐富,將A段的旋律推向了一個小高潮。29小節開始,情緒又開始出現了變化,由原來A段高潮時的大氣激昂轉變為機警靈巧的感覺。29-35小節主旋律由左右手交替呈現。37-39小節再次進行移調,變化模進。40小節是上行半音級進的過渡句,接著引入我們在呈示段中已熟悉的半音下行級進的和弦織體,為再現段做準備,在情緒和力度上也把樂曲再次推向了一個高潮。44小節開始是這首曲子的再現部分,44-49小節是和A段23-28小節一樣的。44小節一出來就是ff,所以整個再現段的在情緒上都更加飽滿、更富有張力。56-59這四個小節為連接句,這四小節的音區逐漸提高,旋律越高音量卻反而越弱,這給人一種期待感,為最后結尾強收做準備。
(二)第二首前奏曲
第二首前奏曲也是單三部曲式。速度是中速,曲子的情緒是比較神秘,低沉悲傷的感覺。曲式結構如下:

樂曲第一小節就是由右手來呈現主題旋律,給人以一種神秘的感覺。65-68小節是由左右手相互交錯的三和弦構成,隨著力度的變化給人一種由遠到近又由近到遠的感覺。71小節第二首前奏曲的主題旋律再次出現,動機中依然存在著五聲調性。B段可分為四個大樂句,每一個樂句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演奏者在演奏中應該注意樂句與樂句之間的對比,推動情緒的發展。第99小節是B樂段的最高點。102小節開始A’段又回到了樂曲開始的音型與節奏型。107小節右手主題旋律再次出現,114-119的尾聲,在主題旋律的銜接下很自然的過渡到下一首前奏曲。
(三)第三首前奏曲
第三首前奏曲依然還是一個單三部的曲式結構,相對于第一首來說,第三首前奏曲在速度、力度、情感等方面都要比第一首更激烈。曲式結構如下:

A段開頭兩小節就給人以震撼的感覺,爵士色彩濃厚。122-124這兩個小節是第三首前奏曲的主題動機,有強烈的節奏律動感。141-152小節為A樂段的擴充樂句。153小節開始進入B段旋律,157小節是B段的主題,旋律具有民族色彩。163-187小節將全曲推向了高潮。188小節開始是A’段,又回到了這首前奏曲的主題,198小節開始不斷地模進進行,最后以柱式和弦在極強的力度下結束了整曲。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中西音樂的不斷交流融合,中國的鋼琴作品民族特性的多元化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傳統和現代、古典和流行的交融,值得現代作曲家們在不斷的探索中進步,張朝的《皮黃》、張帥的《三首前奏曲》、《年畫》等都是其中的優秀作品,要走出一條融個人創新與民族音樂和西方現代音樂交融的特色之路。
[1]周奇迅.鋼琴作品《三首前奏曲》音樂分析與演奏處理[J].藝術教育,2012(8):88~89.
[2]蔣慧.張帥的《鋼琴前奏曲三首》演奏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3]王袁.張帥三首鋼琴前奏曲探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
[4]韓璐.近現代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民族化特征[J].南都學壇,2014:119~121.
[5]傅小草.爵士樂半音化與傳統音樂的關系[J].音樂時空,2013(7):178~179.
(作者單位:閩江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