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佳,馬淑琴
(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電子商務、企業進入成本沖擊與宏觀經濟發展
——基于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邵宇佳,馬淑琴
(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中國的經驗事實表明,電子商務交易額與最終消費、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進出口貿易均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有利于宏觀經濟的發展。而從境內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子商務兩個維度,在國際經濟商業周期理論框架下,結合異質性企業理論,構建兩國開放經濟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表明,電子商務所帶來的企業進入成本沖擊會影響宏觀經濟的發展,在長期,境內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子商務均能促進消費、擴大投資、增加出口、提高GDP,但在短期內,境內電子商務會導致國內投資、出口及產出的下降,跨境電子商務可能導致國內投資下降。為此,應依托大型網絡平臺,拓寬企業信用甄別渠道,緩解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物流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跨境網上結算和金融服務平臺,構建互聯互通互享的信息體系、可驗可測可挖的智能物流體系、一站式在線金融服務體系、一體化電子商務信用體系、統計監測預警服務體系以及風險防控服務體系。
境內電子商務;跨境電子商務;企業進入成本;宏觀經濟
歷經二十余年的曲折發展,中國電子商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報告,2015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18.3萬億元,同比增長36.5%;網絡零售市場規模3.8萬億元,同比增長35.7%;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5.4萬億元,同比增長28.6%(其中,跨境電子商務中出口占比83.2%,進口占比16.8%);網絡購物用戶規模4.6億人,同比增長21%。中國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搭建了創新創業的新舞臺,另辟了就業增收的新路徑,創造了新消費需求,引發了新投資浪潮,催生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縱深融合,拉動了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同時,中國電子商務的國際地位日漸提升,目前電子商務交易額、網絡零售交易額、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配送速度均居全球榜首,電子商務龍頭企業數量穩居全球第二。
在此背景下,電子商務與微觀經濟、宏觀經濟之間的關系引起國內外學者們的關注、探究與思考。根據本文梳理的文獻,很多學者聚焦于電子商務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如何等(He et al)[1]基于克魯格曼(Paul Krugman)[2]的壟斷競爭模型,將冰山運輸成本分為不隨電子商務發展而變化的物流運輸成本(Logistics Costs)和隨電子商務發展而逐漸降低的商務成本(Commerce Costs),構建兩國模型,研究發現電子商務發展對兩國出口規模有重要影響;茹玉驄和李燕[3]將電子商務使用程度引入生產率異質性企業模型[4],理論推演結論得到中國數據檢驗的支持,即電子商務降低了企業進入出口市場的生產率臨界點,促進了企業出口的二元邊際增長;電子商務藉由因特網改善了國際貿易的運行環境[5],重構了國際貿易新格局,緩解了國際貿易受距離約束的程度,有效節約了企業進入出口市場的沉沒成本[6],促進了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增長[7-9]。也有學者關注電子商務與消費之間的關系,認為電子商務平臺企業雙邊市場特征削弱了市場勢力[10],實現了消費者和廠商之間的“零距離”[11],并增加了社會福利,在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12-13]的同時拉動了消費。此外,還有不少學者研究電子商務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并得出其有利于經濟增長之結論[14-17]。
上述文獻為本文奠定了基礎,然而這些文獻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影響國際貿易、消費以及經濟增長之單維度的統計分析和常規計量分析。而基于電子商務影響消費、投資、貿易的經驗事實,從境內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子商務兩個維度,采用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數值模擬分析企業進入成本對宏觀經濟影響的問題尚無人問津。對這兩個維度的解構,破解企業進入成本(包括國內市場進入成本和出口市場進入成本)沖擊的傳導機制,回應其作用于宏觀經濟的動態取向,對中國境內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相關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鑒于此,本文基于現實數據描述電子商務影響消費、投資、貿易的經驗事實,在國際經濟商業周期理論(IBC)框架下,結合異質性企業理論[4,18],建構開放經濟下兩國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以數值模擬技術分析企業進入成本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本文以2007—2014年中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因數據原因西藏除外)的面板數據①為基礎實證分析電子商務對消費、投資、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變量釋義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最終消費額(lnCON)、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lnI)、出口貿易額(lnEX)、進口貿易額(lnIM)作為被解釋變量,以電子商務交易額的對數值(lnEB)來衡量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程度。考慮到物流是電子商務時代買賣雙方的重要紐帶,也是電子商務構成的重要元素,同時電子商務又對物流發展具有引導作用[19],且二者存在榫卯關系,鑒于只有全國的電子商務交易額數據而各省市自治區電子商務交易額數據缺失的情況,本文中各省市自治區電子商務交易額是以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乘以各省市自治區物流就業人員②權重來衡量的。模型中消費變量的控制變量選取參照了方福前和邢煒[13]、投資變量的控制變量選取參照了李澤廣[20]、出口變量的控制變量選取參照了任志成等[21]和王博[22]、進口變量的控制變量選取參照了陳玉明[23]和趙錦春等[24]的研究成果。模型中各變量數據是作者根據2008—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和艾瑞咨詢發布的數據整理而得,表1描述了各變量的名稱、符號及定義③。
(二)模型建立與回歸結果分析
本文構建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t表示時間,i表示地區,本文分別采用混合回歸(Pooled Regression)、固定效應(FE)模型以及隨機效應(RE)模型對計量模型進行估計,以期獲得較為穩健的回歸結果,并利用F檢驗統計量、LM檢驗統計量以及豪斯曼(Hausman)檢驗以選擇較為合適的估計方法。檢驗結果表明四個回歸模型均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因此本文只列出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④(參見表2)。

表1 模型中各變量釋義
1.電子商務對總消費的影響分析
模型(1)回歸結果顯示,電子商務交易額(EB)與最終消費額(CON)顯著正相關,電子商務交易額每增加1%,各地最終消費額平均增加0.1518%,說明電子商務促進了最終消費額的增加。就控制變量而言,政府支出(GOVE)對最終消費存在擠入效應且作用顯著,這是因為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中國政府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進而擠入了最終消費,這與胡永剛、郭新強[25]的研究結論不謀而合。政府消費占政府支出的比例(GOVCE)對最終消費有顯著促進作用,政府提高為全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支出,公共服務的改善擴大了居民消費,從而增加了最終消費額(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人均GDP(PGDP)也與最終消費額顯著正相關。而總撫養比(PEOPLE)和失業率(UNE)對最終消費額的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計。
2.電子商務對總投資的影響
模型(2)回歸結果顯示,電子商務交易額(EB)與固定資產投資(I)顯著正相關,電子商務交易額每增加1%,各地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加0.4900%,這是因為中國電子商務跨越式發展,區際網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增加了投資。就控制變量而言,政府干預程度(GOVIN)可顯著促進投資水平,這可能是因為政府主導的投資機制會對投資總量造成影響[20]。財政分權程度(DECEN)對固定資產投資水平有顯著正向作用,說明中央政府默許地方支出大于收入的“預算軟約束”行為導致總投資水平的迅速增加[20]。與此相反,生產要素價格指數(CCPI)與總投資水平顯著負相關,這是因為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故而降低其固定資產投資。

表2 電子商務發展程度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回歸結果
3.電子商務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模型(3)回歸結果顯示,電子商務交易額(EB)與出口貿易(EX)顯著正相關,電子商務交易額每增加1%,各地出口規模平均擴大0.2576%,說明電子商務有利于出口貿易增長。就控制變量而言,政府競爭(GOVCOM)顯著地促進了出口貿易增長,究其緣由,在以GDP增速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體系中,利用外資和擴大出口成為衡量地方經濟績效的重要表征,這種政府競爭機制激勵地方政府憑借體制資源將生產要素優先配置于外資企業,藉外資企業出口拉動出口貿易發展[21]。勞動力要素稟賦(L)、固定資產投資(I)在90%的置信水平下與出口貿易顯著正相關,說明要素驅動出口貿易的現象依然存在。
4.電子商務發展對進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模型(4)回歸結果顯示,電子商務交易額(EB)與進口貿易(IM)顯著正相關,電子商務交易額每增加1%,各地進口規模平均增加0.2119%,因為電子商務降低了國外企業出口進入門檻,國外企業出口增加滿足了消費者多樣性需求偏好,一定程度推動了中國進口貿易的發展。就控制變量而言,地區對外開放度(OPEN)對進口貿易有積極作用,地區開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打破地方貿易壁壘,促成國內外一體化市場的形成,加速生產要素、商品和服務的流動,繼而帶動進口貿易發展。地區消費水平(CONL)、城市化水平(CITY)、政府支出(GOVE)均顯著促進了進口貿易增長,這與陳玉明[23]、趙錦春和謝建國[24]的研究結論相吻合。
綜上,電子商務交易額(EB)與最終消費(CON)、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I)、出口貿易(EX)以及進口貿易(IM)均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由此可見,電子商務有利于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
基于中國的實際數據,本文接下來從境內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子商務兩個維度,采用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破解企業進入成本(包括國內市場進入成本和出口市場進入成本)沖擊的傳導機制,采用數值模擬技術分析企業進入成本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盡管前述分析認為電子商務與消費、投資、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均具有正向相關關系,但并未對電子商務條件下企業進入成本對宏觀經濟影響的傳導機制進行深入分析,故構建一個無貨幣需求、無現金的開放經濟體(其中,n=[H,F],H、F分別代表國內和國外)。假設經濟體由代表性家庭和一系列的壟斷競爭企業組成,其中,家庭提供彈性勞動和資本,企業生產不同種類的商品。企業起初采用傳統的貿易模式,而境內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國內企業帶來一次明確的市場進入成本沖擊,該沖擊表示為?fE,Ht;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國內企業帶來一次明確的出口市場進入成本沖擊,該沖擊表示為?fX,Ht。此外,假設經濟體所有價格都是彈性的。
(一)代表性家庭
代表性家庭消費商品,提供勞動和資本,從消費中獲得正效用,從勞動中獲得負效用。代表性家庭的最終目標是最大化其終身效用水平,此最終目標可以描述為:

其中,Cnt是代表性家庭在t期的總消費,Lnt是代表性家庭在t期的總勞動供給,β是貼現因子,χ>0是勞動在效用中的權重,φ≥0是弗里希勞動供給彈性。
代表性家庭依靠勞動(Lnt)和出租資本(Knt)獲取收入,同時也通過交易國內債券(Bnt)和共同基金份額(xnt)來獲取金融收益。而其支出主要用于消費(Cnt)、投資(Int)以及下一期的國內債券(Bn,t+1)和共同基金份額(xn,t+1)。故預算約束為:

此外,家庭每期都要進行資本投資,而資本每期都會產生折舊,故資本累積方程為:

其中,δK為資本折舊率。
最后,可得代表性家庭的效用最優化一階條件為:

(二)生產性企業
假定每一期具有ND,nt家相對生產率為z的企業進行生產,其生產率分布函數為G(z),生產率分布區間為[zmin,∞),則出口企業數量設定為:

其中,zmin是最小企業生產率,zX,nt為企業臨界出口生產率。
依據莫里茨(Melitz)[4]的定義,設定對于所有生產企業而言的平均生產率和對所有出口企業而言的出口平均生產率。故所有生產企業的平均生產率和出口企業的平均生產率分別是:

因此,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總產出函數為:

其中,是一國總體生產率,是所有企業平均生產率,α∈(0,1)是勞動收入份額和Knt分別表示一國在t期投入商品生產的總勞動和總資本。
假定每家企業進行生產都會選擇最優投入使其生產成本最小,即minwntlnt()+rKntknt()。
可得一階條件為:

其中,λnt()是平均相對生產率為的企業在t期進行生產的邊際成本,其表達式為:

故根據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原則可得國內商品平均價格為:

其中,μ是企業的成本加成率,τnt是t期的冰山運輸成本,Qt是基于消費的實際匯率,出口價格是以出口市場貨幣表示的價格。
假定企業進入成本不需要實物資本[27],單個企業的國內銷售利潤為dD,nt(z),出口銷售利潤為dX,nt(z),總利潤為dnt(z),且假定出口商品僅用于消費,則國內銷售總利潤和出口銷售總利潤分別為:

總利潤由國內銷售總利潤和出口銷售總利潤組成,故:

其中,國內銷售的商品數量和出口商品數量分別為:

最后,為了求解模型,假定企業的生產率分布是下界為zmin、形變參數為κ>θ-1的帕累托分布,則所有生產企業的平均生產率和出口企業平均生產率分別為:

從而可知出口企業占總企業數的比重為:

當企業的相對生產率為zX,nt時,其出口利潤滿足dX,nt() zX,nt=0,即相對生產率為zX,nt的企業其出口銷售和國內銷售無差異,故可得平均出口利潤滿足:

(三)均衡條件與模型總結
在國內市場中,有ND,nt家國內企業和NX,n,t家國外企業銷售商品,故價格指數方程為:

在國內經濟體中,總支出等于總收入,故總核算方程為:

國內生產總值(GDP)由總消費、總投資以及凈出口組成,故:

企業商品總產值由國內銷售和出口銷售組成,故:

其中,用于企業進入成本和企業出口進入成本的總勞動為:

本文的模型系列由53個方程組成,其中,53個內生變量分別是
此外,模型有6個外生變量,分別是總體生產率Znt、進入成本fE,nt以及出口進入成本fX,nt。一階自回歸隨機過程分別是:

本文通過求解模型穩態解,分別研究fE,Ht和fX,Ht一次永久性沖擊下的經濟體動態特征。
(四)參數校準
由式(5)至(37)所構成的理論模型系統共有11個參數,即本文采用經典文獻使用的參數值求解模型。χ=1(勞動在效用中的權重),α=0.67(勞動份額),δK=0.025(資本折舊率),χ、α、δK參數校準值來自真實經濟周期(RBC)文獻。φ=4(弗里希勞動供給彈性)[28],β=0.99(貼現因子,滿足年化平均利率為4%)。δ=0.025(外生企業退出沖擊概率)[29],θ=3.8(商品之間的替代彈性)[30-31],生產率分布函數的形變參數k=3.4[32]。此外,(外生變量技術的自回歸系數)[31],(進入成本的自回歸系數),表明進入成本的永久性變動。最后設定穩態初始值,生產率Z=1,企業進入成本
通過在Matlab(2015b)軟件平臺下運用Dynare程序進行編程,結合校準參數值和初始穩態值,求解在國內市場進入成本沖擊和國外市場進入成本沖擊下的理論模型系統,得到兩種成本沖擊對宏觀經濟變量的脈沖響應結果(參見圖1和圖2)。
圖1顯示了總消費、總投資、總出口、GDP、總產出以及總利潤受到國內市場進入成本的一個標準差負向沖擊的脈沖響應結果。圖1(a)表明一個標準差的負向進入成本沖擊導致總消費初期呈負向響應,在第6期達到最低值-0.24%,在第10期由負轉成正向響應并最終正向偏離初始穩態5.51%。圖1(b)顯示沖擊使國內總投資初期呈負向響應,且在第1期響應值最大,偏離初始穩態水平達到-8.18%,之后便逐步正向響應至新穩態,該新穩態正向偏離初始穩態水平1.23%。圖1(c)的總出口動態路徑類似總消費,但最終正向偏離初始穩態水平0.37%。圖1(d)表明沖擊引發了國內GDP的正向響應,最終使得GDP正向偏離初始穩態水平8%。圖1(e)、圖1(f)則分別顯示了沖擊引起的總產出和總利潤的動態路徑,表明兩者分別從期初的負向響應轉至正向響應,并最終分別達到正向偏離初始穩態水平5.5%和1.42%。
上述動態變化表明,境內電子商務發展引致的國內市場進入成本負沖擊雖然初期會造成總消費、總投資、總出口、總產出以及總利潤的下降,但期限較短且最終高于初始穩態水平。其內在的機制主要是進入成本的變化導致企業的進入與退出從而引起生產要素價格變動。從長期來看,境內電子商務會促進消費,擴大投資,增加出口,提高國內GDP,同時有利于國內企業的發展。
圖2顯示了總消費、總投資、總出口、GDP、總產出以及總利潤受到出口市場進入成本的一個標準差負向沖擊的脈沖響應結果。圖2(a)表明一個標準差的負向出口進入成本沖擊導致總消費呈正向響應,在經歷較短時間的回落之后,從第9期開始又逐漸提高,最終正向偏離初始穩態水平0.53%。

圖1 國內市場進入成本沖擊的脈沖響應

圖2出口市場進入成本沖擊的脈沖響應
圖2 (b)顯示在沖擊發生當期促使總投資呈現負向響應且最大,達到了-0.57%,之后便逐漸縮小,并在第15期由負轉正,最終實現正向偏離初始穩態水平0.05%。圖2(c)表明了總出口在沖擊之后的動態路徑,總出口整體呈現正向響應,但初期有個短暫的縮小過程,在第10期達到最小的0.34%,之后再一次擴大并最終達到正向偏離初始穩態水平0.38%。圖2(d)、圖2(e)、圖2(f)分別顯示了出口進入沖擊下GDP、總產出以及總利潤的脈沖響應結果,三者均呈正向響應并最終分別偏離初始穩態水平0.85%、1.46%以及0.37%。
上述動態變化說明,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引致的出口市場進入成本沖擊對除了總投資以外的變量均呈現正向響應,但是初期均有小幅下跌,其主要原因是企業的進入與退出導致企業對生產要素需求的漲落,進而對各宏觀變量產生影響。從長期來看,跨境電子商務會促進消費,擴大投資,增加出口,繼而拉動國內GDP增長,同時有利于國內企業的發展。
境內電子商務的發展,實現了消費者和廠商之間的“零距離”,加快了商業周期循環??缇畴娮由虅盏陌l展,使國際貿易沖破地域障礙,資源得到更高效的配置,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的要素基礎發生顛覆性變化。中國的經驗事實表明,電子商務對消費、投資、貿易均有正向作用,可促進宏觀經濟整體向好。本文從境內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子商務兩個維度,在國際經濟商業周期理論(IBC)框架下,結合異質性企業理論[4,19],構建了兩國的開放經濟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藉由企業進入成本(包括國內市場進入成本和出口市場進入成本)沖擊的傳導機制,采用數值模擬技術分析電子商務所帶來的企業進入成本沖擊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模擬結果較好地擬合了經驗事實,即在長期來看,境內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子商務均能促進消費、擴大投資、增加出口、提高國內GDP,但是在短期內,境內電子商務會導致國內投資、出口以及產出的下降,跨境電子商務可能導致國內投資的下降。這種電子商務的短期內負向作用有可能造成宏觀經濟的短期波動。
為規避短期經濟波動,促進經濟穩態長期發展,需要采取以下對策。
第一,進入成本沖擊導致國內企業的進入與退出,會引起對勞動和資本生產要素需求的波動。境內電子商務發展引致的國內市場進入成本負沖擊誘使企業進入市場,造成部分勞動力從生產部門轉移至新企業,并使其承擔沉沒進入成本,進而減少對資本的需求,短期來看會抑制投資,但在長期內,隨著新企業進入減少,勞動力將回流至生產部門,進而帶動資本的投資增長??缇畴娮由虅找碌某隹谑袌鲞M入成本負沖擊則誘使企業進入出口市場,造成部分勞動轉移至新進入出口市場企業,并使其承擔出口沉沒進入成本,進而減少對資本的需求,短期來看亦抑制了投資。為了解決境內電子商務對國內投資短期內的抑制作用,應依托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成熟的網絡平臺,拓寬企業信用甄別渠道,緩解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破解優質企業融資約束難題[26],推動投資增長。解決跨境電子商務對國內投資短期內的抑制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建設國際領先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大數據開發和運營中心、跨境網上結算和金融服務平臺,推動跨境電子商務海外物流體系建設,構建“網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另一方面,上海、廣州、天津等12個城市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要借鑒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服務經驗,釋放“試驗區”的“紅利”。
第二,短期境內電子商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口、總產出、總利潤增長,但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作用正好相反,為了規避短期境內電子商務發展導致國內出口、產出、利潤的負增長,政府制定鼓勵電子商務發展政策時,應更傾向于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通過構建互聯互通互享的信息體系、可驗可測可控的智能物流體系、一站式在線金融服務體系、一體化電子商務信用體系、企業經營和政府監管的統計監測預警服務體系以及風險防控服務體系,借力跨境電子商務這種新的商務模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拓寬貿易市場,擴大出口規模,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出規模,挖掘潛在的和創造新興的利潤空間。
注釋:
①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2015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網絡零售交易額、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配送速度均居全球榜首,電商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球第二。因此,本文以中國數據為經驗證據有一定代表性。此外緣于西藏數據缺失嚴重,故樣本中剔除了西藏地區。
②在中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的定義中,物流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有機結合。因此本文選取的物流就業人員由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裝卸搬運以及其他運輸服務就業人員加總得到。
③限于篇幅,本文略去各變量描述性統計值,有興趣的讀者可向作者索取。
④限于篇幅,本文F檢驗統計量、LM檢驗統計量以及Haus?man檢驗及利用其他方法的回歸結果并未列出,有興趣者可向作者索取。
[1]HE Y,LI J Y,WU X P,JIANG J J.Impact of e-commerce on internet trade——based on a iceberg cost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de,economics and finance,2011(3):175-178.
[2]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3):483-499.
[3]茹玉驄,李燕.電子商務與中國企業出口行為——基于世界銀行微觀數據的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4(12):3-13.
[4]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6):1695-1725.
[5]樊茂勇,王海東.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11(11):55-58.
[6]FREUND C,WEINHOLD D.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1):171-189.
[7]聶林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特點和趨勢[J].中國流通經濟,2014(4):97-101.
[8]WILSON J S,MANN C L,OTSUKI T A.The benefits of trade facilitation——a global perspective[J].The world econ?omy,2005(6):841-871.
[9]楊堅爭,鄭碧霞,楊立釩.基于因子分析的跨境電子商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財貿經濟,2014(9):94-102.
[10]曲振濤,周正,周方召.網絡外部性下的電子商務平臺競爭與規制——基于雙邊市場理論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4):120-129.
[11]CHOI Y J,SUH C S.The death of physical distance: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5(4):597-614.
[12]CHO H,TANSUHAJ P S.Electronic intermediaries: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lectronic intermediaries in export marketing[J].Innovative marketing,2011(3):40-51.
[13]方福前,邢煒.居民消費與電商市場規模的U型關系研究[J].財貿經濟,2015(11):131-147.
[14]湯英漢.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及空間分異[J].經濟地理,2015(5):9-14.
[15]MARTIN B,ZAKI W.The shocking economic effect of B2B[M].New York:Goldman Sachs,2000:37.
[16]范玉貞,卓德保.我國電子商務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0(8):40-44.
[17]楊堅爭,周濤,李慶子.電子商務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1(10):40-43.
[18]MELITZ M J,OTTAVIANO G I P.Market size,trade,and productivi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8(1):295-316..
[19]王娟娟.電子商務時代的物流發展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4(3):54-59.
[20]李澤廣.分省投資與信貸關系中的“門檻效應”——審視投資增長的新視角[J].金融研究,2010(5):84-101.
[21]任志成,巫強,崔欣欣.財政分權、地方政府競爭與省級出口增長[J].財貿經濟,2015(7):59-69.
[22]王博.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增長和出口結構的影響研究——1983—2006[J].國際貿易問題,2009(6):91-96.
[23]陳玉明.中國進口貿易的影響因素研究——來自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3):106-112.
[24]趙錦春,謝建國.收入分配與進口需求——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門限回歸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8):3-24.
[25]胡永剛,郭新強.內生增長、政府生產性支出與中國居民消費[J].經濟研究,2012(9):57-71.
[26]趙岳,譚之博.電子商務、銀行信貸與中小企業融資——一個基于信息經濟學的理論模型[J].經濟研究,2012(7):99-112.
[27]GROSSMAN G M,HELPMAN 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Boston:MIT Press,1991:37.
[28]KING R G,REBELO S T.Resuscitating real business cy?cles[R].NBER working paper,2000.
[29]BILBIIE F O,GHIRONI F,MELITZ M J.Endogenous en?try,product variety,and business cyc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2(2):304-345.
[30]BERNARD A B,EATON J,JENSEN J B,KORTUM S.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4):1268-1290.
[31]GHIRONI F,MELITZ M J.International trade and macro?economic dynamic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3):865-915.
[32]OBSTFELD M,ROGOFF K S.The six major puzzles in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is there a common cause?[J].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2000(4):339-412.
責任編輯:方程
E-commerce,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Entry Cost and Macro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nalysis Based on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SHAO Yu-jia and MA Shu-qin
(Zhejiang Gongshan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China’s experience shows that there is positive relation among transaction amount of e-commerce,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and export&import trade of China,which is beneficial to macro economic development.From such two dimensions as domestic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e-commerce,in the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business cycle,and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heterogeneous firm,the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Model of two countries open economy shows that enterprise entry cost brought by e-commerce has impact on macro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e long term,both domestic and cross-border e-commerce will promote consumption,encourage investment,stimulate export,and increase GDP;while in the short term,domestic e-commerce will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domestic investment,export and output,and cross-border e-commerce will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domestic investment.So we should depend on large online platforms,expand the channel for enterprises credit identification,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border logistic system,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online settlement and financial service platform,and build the connective information system,intellectual logistic system,one-stop online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integrated e-commerce credit system,statistic,supervision and early-warning service system and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domestic e-commerce;cross-border e-commerce;enterprise entry cost;macro economy
F713.36
A
1007-8266(2017)01-0084-10
2016-11-16
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電商發展、進入成本沖擊與宏觀經濟動態性:一個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LY17G030006);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學應用經濟學重點項目“電商發展、企業內生選擇與利潤轉移再分配”(JYTyyjj20160101);浙江省軟科學重點項目“深化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戰略研究”(2016c25008)
邵宇佳(1988—),男,浙江省紹興市人,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馬淑琴(1963—),女,山西省運城市人,本文通訊作者,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