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孫 瑋 劉 陽 王曉翠 孟慶蘭
(臨沂市林業局,山東 臨沂 276000)
以參與式林業規劃方法進行臨沂市退耕還林的實例研究
王媛媛 孫 瑋 劉 陽 王曉翠 孟慶蘭
(臨沂市林業局,山東 臨沂 276000)
以參與式林業規劃方法實施退耕還林研究,對于發展經濟林果,讓農民從造林中直接受益,改善生態環境,改變農村貧困面貌,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構筑山區生態屏障,改善生態環境,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方法。
參與式林業規劃;退耕還林;研究
臨沂市地處沂蒙山區,是山東省坡耕地集中分布區。全市有大小山頭6000余座,荒山禿嶺多,坡耕地多,水土流失嚴重。同時由于大量的坡耕地廣種薄收,農民脫貧攻堅形勢嚴峻。實施退耕還林,對深入貫徹落實2016 年1月財政部、國家林業局等八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的通知》要求,改善臨沂市生態環境,促進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加快大美新臨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傳統林業退耕還林造林項目,項目的成果鞏固問題,一直是困擾林業主管部門的一個難題,管護問題牽扯了管理者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傳統造林一般是“自上而下,專家完成”的規劃設計方法,這種規劃設計方法很少或根本沒有考慮到農村社區集體和農民個體的利益,更沒有征求他們的意見,他們只是被簡單強硬的告知必須干什么什么時候干,所以農村社區集體和廣大農民個體基本上沒有權利參與造林的規劃設計。參與式林業規劃方法解決了這些實際問題,使造林項目實施后林木的成活率低和造林后林木管護均可到位,使得造林項目建設達到預期的目標。
參與式林業規劃(Participatory Forestry Planning,簡稱PFP)方法是以林業科學理論為指導,以農村集體和農民個人參與為核心,以農民的自有種植技術和經驗為基礎,以林業以及相關部門相互協調支持為手段,以農民從造林項目中直接受益,來達到改善地區生態環境,改變農村原有貧困面貌,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方法。
2.1 研究的主要內容方法
2.1.1 國內造林項目中應用PFP方法的原因分析
查找相關國際國內關于PFP方法的文獻,全面地了解與PFP相關的研究成果。首先進行文獻查新,并對查找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總結分析以獲取最新研究數據依據。
2.1.2 應用PFP方法實施后產生的作用以及效果
通過造林項目村的PFP實施,記錄和分析農民對PFP的參與情況,通過分10個小組訪談和對100個主要知情人訪談2種方式探討PFP在實際造林項目中的應用情況。
2.1.3 PFP方法與傳統林業規劃方法的比較分析結果
根據PFP研究的目的設計了“參與式林業規劃調查問卷”(分為項目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項目實施農戶,調查對象通過隨即抽樣選擇)。
2.2 研究項目地的主要情況
按照“尊重規律、因地制宜,嚴格范圍、穩步推進,農民自愿、政府引導,突出重點、注重規模”的原則,
規劃在蘭陵縣、沂水縣、沂南縣、平邑縣、費縣、蒙陰縣、莒南縣和臨港經濟開發區、蒙山旅游區9個縣(開發區)、84個鄉鎮實施退耕還林37721hm2(含25°以上林地范圍內的坡耕地18961hm2,25°以上需要退耕還林的坡耕地18760hm2),其中,2017年10921hm2,2018 年12462年hm2,2019年8911hm2,2020年5427hm2。規劃建設特色經濟林27872hm2,生態防護林9849hm2。
2.3 研究目標任務
2.3.1 沂蒙山區綜合防護林體系建設
以黑松、側柏、櫟類、刺槐、火炬樹等防護林樹種為主,新建生態防護林9849hm2,臨沂市生態防護林面積達到214400hm2,區域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2.3.2 名特優新經濟林基地建設
以核桃、板栗、平歐榛子、文冠果、黃連木、油用牡丹等名特優新經濟林樹種為主,新建優質經濟林基地27872hm2,區域內經濟林面積達到174200hm2,進一步推進全市經濟林產業化水平。
2.4 研究實施步驟(見表1)

表1 實施步驟
2.5 實施工作計劃(見表2)

表2 全年工作計劃表
2.6 可實施樹種及造林密度計劃表

表3 主要用材樹種造林密度表

表4 主要經濟樹種合理造林密度表
應用參與式林業規劃方法是目前國際造林項目的先進造林方法,相關的財務支持是PFP的物質基礎;林業專家的技術投入和人員支持是應用PFP方法的重要手段;廣泛培訓參與造林項目的農民是應用PFP方法的前提條件。
3.1 激發了農民參與造林項目建設的積極性
PFP方法,能激發農民參與造林項目的熱情,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造林后也能得到農民的持續管護。與農民簽訂造林合同后,明確了造林建設標準和付款條件等。PFP方法進行退耕還林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臨沂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實施PFP退耕還林,構筑山區生態屏障,可從根本上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改善生態環境。
3.2 PFP促進了農村民主建設,創造了和諧發展環境
PFP采取了“自下而上”的過程,通過上一級林業主管部門與當地農民的平等協商,實現了農民的自身利益。PFP尊重了當地農民的傳統文化,通過平等對話和交流,融洽了農民與上一級林業主管部門的關系。PFP退耕還林造林項目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造林項目實施后成果的管護。在造林項目實施開始之前,PFP已經充分考慮了對造林地可能產生的影響因素,例如放牧和薪柴的問題,從而形成一個比較穩定協調的土地利用環境。PFP方法進行退耕還林是臨沂市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有效途徑。全市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2/3,這些區域土層瘠薄,農業基礎薄弱,廣種薄收,產量低,經濟收益差。發展林果業經濟效益較為突出,是種植普通農作物的4~8倍。
3.3 提高了農民自我組織、自我發展的能力
通過培訓林業生產知識的機會,提高了農民自我知識水平和實地造林能力。在實施PFP的過程中,將會十分注重農村廣大婦女的參與,提高了農村婦女的參與意識和能力。由此看來,充分調動廣大農村婦女參與造林項目建設的積極性是十分重要的。在參與式林業規劃過程中,通過與光大農村婦女同志的合作,充分調動了她們參與造林項目的工作積極性,在PFP實施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3.4 造林項目規劃更加科學,造林技術更加可行
在造林技術上,PFP十分重視鄉土知識的運用,重視當地農民自有的技術和技能,從而增強了造林技術上的可行性和準確性。農民在自有鄉土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新技術的應用,使得退耕還林項目能更好的順應當地的自然氣候規律,更好地與本地的自然環境相融合,進而保證了造林項目在實施運行上的可行性和準確性。
3.5 有利于鞏固造林項目建設成果
常說“三分造,七分管”,在PFP退耕還林中造林地的選取、造林樹種的選擇,都是在農民的充分參與下,同農民共同協商確定的。農民在參與造林的實踐過程中目標明確,不但學到了許多來自林業專業技術人員的新知識,同時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對土地資源的合理規劃,避免了今后可能產生的林牧矛盾,有利于今后造林項目地的保護和持續發展。PFP方法進行退耕還林進一步拓寬了林業發展空間、爭取林業更大發展的需要。造林用地問題已成為制約林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實施PFP方法退耕還林還果,可有效拓寬全市林業發展空間,破解林業發展難題。
與傳統造林規劃方法相比較,參與式林業規劃方法使得造林項目實施更加公平公開;造林項目實現了技術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有機結合;造林項目提高了農戶自主決策權;造林項目實現了用法律手段保障造林農戶的權益。以參與式林業規劃方法實施退耕還林研究,對于發展經濟林果,讓農民從造林中直接受益,改善生態環境,改變農村貧困面貌,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構筑山區生態屏障,改善生態環境,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方法。
[1]葉敬中.參與·組織·發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譚新平.參與式林業與湖南林業可持續發展[J].林業與社會,2001(3):4-6.
[3]李維長,鄧華鋒.參與式方法在退耕還林工程規劃設計中的實踐[J].林業與社會,2003(3):4-8.
[4]曾發林.參與式方法在退耕還林還草J二程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林業與社會,2003(4):21-23.
F316.23
A
10.11974/nyyjs.20161232035
王媛媛(1981-),副高級工程師,山東省臨沂市監測規劃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