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衛華
如果你的孩子尚處義務教育階段,就一定有在微信家長群里聽候老師“發號施令”的經歷。我有位朋友,孩子在上海某公立小學讀二年級。他告訴我,去年圣誕節時,他就接到語文老師一道指令:請孩子寫一封信給圣誕老人,向他表達心愿,要求各位家長予以配合。
何為配合?就是以圣誕老人的名義滿足孩子在信中表達的心愿。讀者可以自行腦補:癡心父母們背著孩子逛遍商場,買來孩子心儀的禮物,然后在圣誕節清晨悄悄放在孩子枕邊。待孩子醒來,驚喜地看到枕邊的禮物時,你還得繼續配合著編瞎話:圣誕老人來的時候,你睡著了,他不讓我們吵醒你。
事實上,在時下的中國大城市,圣誕老人形象無處不在。這是基督教對我們這個素有無神論傳統的國家最“暖意”的饋贈。想來也是,對于一個剛二年級的7歲孩子來說,又有什么理由不滿懷純真地接受他從煙囪里塞進的禮物呢?筆者又了解了一下,這個由謊言裝點的“宗教嘉年華”,居然出現在上海好幾家公立小學的家庭作業中。
我的朋友向我訴苦:是我孩子去學校受教育,又不是我受教育,憑什么要求我“配合”?《教育法》第十七條寫得清楚:學制系統內的教育形式由國務院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國務院又沒規定要讓孩子去給圣誕老人寫信要禮物?況且,我們家都是佛教徒。
是啊,作為家長,你的確沒有“配合”的義務,但學校老師有給分的權力,看著其他孩子的家長都完成了,你不配合,老師立馬給你孩子好看。對于要求進步的家長來說,孩子的老師就是上帝。
是啊,國務院沒有規定孩子必須給圣誕老人寫信要禮物,但學校規定了,這叫創新教育形式。雖然超綱,但這點小事國務院管得過來嗎?
是啊,你家不信基督教,但你得信圣誕老人,他一身大紅坐著鹿拉雪橇往你家煙囪里塞禮物,又洋氣又有愛。不像小兵張嘎往人煙囪里堵稻草,多不討喜。兩廂一比,誰進步誰落伍,不用“上帝視角”,胖墩兒用嘎子送他的木頭手槍都能想明白。
其實,以圣誕老人為LOGO的圣誕文化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習焉不察的一部分。你真要擰巴,學那幾個聯名倡議抵制圣誕節的博士,馬上一波普世價值撲面而來:狹隘民族主義啊、閉關鎖國心態啊、嘩眾取寵的自我炒作啊……最不濟的是損你一句:你連圣誕老人都怕,你的文化自信哪里去了?
文化自信哪里去了?被冷不丁一問,還真答不上來。像我或我朋友那樣小時候沒過過圣誕節的,自然沒文化,咋會有自信?我們只會傻傻地暗自琢磨,文化自信也不等于門戶洞開啊?對于傾倒在我們生活里的舶來品,物質的精神的,又有誰敢站在文化堅守的立場上說個“不”?你若不識相地說什么“我們的傳統”,鄙夷的目光瞬間投射過來。
關于圣誕老人的家庭作業,自是不敢置喙一評了。君不見,兩年前上教版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一口氣刪掉了《登鸛雀樓》《尋隱者不遇》等八首古詩。但真有那么多優秀的西方文明成果來填補此等空缺?或許未等你發問,“散裝英語”已經劈頭蓋臉地砸來。你又能如何?
我不知道文化自信是否等于不分青紅皂白地拿來,但傳統淪喪、身體被掏空的文化肯定是迷失的文化。自我不存,自信焉附?▲
(作者是北京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