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
內容提要:學術腐敗犯罪是在學術活動領域中,擁有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個人或集體為謀取個人私利或小集體利益,違反學術道德,違背學術良知,實施權力交易或者權力濫用,嚴重侵犯國家、集體利益和公民權利與自由的行為。學術腐敗犯罪的本質屬性是學術權力物化。高校學術權力行政化、高校學術權力交易性、高校學術權力庸俗化以及高校學術權力壟斷性等四個方面是高校學術腐敗犯罪頻發的深層次原因。通過建立學術與行政相分離制度,完善學術信用體系,建立法律懲戒機制等措施,能夠對高校學術腐敗犯罪的預防與控制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學術腐敗;犯罪現象;犯罪原因;防控對策
一、學術腐敗犯罪定義與特征
腐敗作為一個在學術語境、媒體語境、政府文件以及民間語言中都高頻率出現的詞匯,逐漸出現了其含義泛化的跡象。何為腐???美國經濟學家哈耶克根據權力的本質來界定腐敗,指出腐敗是一種強迫我們的意志服從于其他人意志的權力,一種利用我們對抗我們自己的意志以實現其他人目的的權力。從權力的角度把握腐敗的內涵,抓住了腐敗的實質。嚴格來說,腐敗犯罪并非法律上的專業術語,只是社會上普遍認知的觀念。腐敗犯罪的概念,并不是“腐敗”與“犯罪”兩個概念簡單的相加,也不是我國刑法中的一個專屬罪名,而是我國法學理論研究語境下出現的一個詞語。腐敗并不等同于腐敗犯罪,只要當它在法律上被認定為犯罪時,才能從一般的文化現象或政治現象轉化為法律規制的對象,變成一種特定的法律現象——即腐敗犯罪。
學術腐敗與學術不端、學術失范也應當加以區分。學術失范主要是學者違背學術規范所犯下的技術性過失。學術不端是學者涉及抄襲、剽竊的不良行為。 學術腐敗與學術不端,學術失范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完全是學術權力異化的產物,是利用手中的行政或學術權力獲取私利,而后者不涉及任何權力關系。 因此學術腐敗犯罪可定義為在學術活動領域中,擁有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個人或集體為謀取個人私利或小集體利益,違反學術道德,違背學術良知,實施權力交易或者權力濫用,嚴重侵犯國家、集體利益和公民權利與自由的行為。學術腐敗犯罪與經濟腐敗犯罪相關聯,是因為犯罪主體往往將學術權力進行交換,并賦予了經濟利益的色彩,因而,學術權力成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權力。學術腐敗犯罪通常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主體的公職性
學術腐敗犯罪現象主要發生在教學、科研及其他事業單位,尤其以高校最為突出。由此可見,公職性是這一犯罪主體的基本特征。所謂公職性,即腐敗的主體具有公職人員的屬性,也就是法律賦予、國家授予、公民選舉或者企業約定或者給予的行使某種權力的公職人員。而本文主要以高校的學術腐敗犯罪為研究對象,其中主要學術活動主體包括教師、科研人員、理論工作者、學術團體負責人或擁有學術權力和學術管理權力的個人或集體。
(二)行為的涉權性
涉權性,顧名思義,即腐敗總是與權力相聯系,而學術腐敗犯罪主體不當行使的正是學術權力。伯頓·R·克拉克在其著作《高等教育系統》中指出,學術權力是指學者、專家及其組成的學術機構所擁有的權力,構成學術權力的基礎是專家或學者擁有的科學真理、專業知識和學術專長,學術權力的合法性與合理性也主要來源于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學術能力。學術腐敗活動中,學術權力是核心要素,權力異化的過程也就是腐敗產生的過程,而學術腐敗犯罪的本質屬性也就是是學術權力的物化現象。
(三)目的的利益性
從經濟學的基本假定,即資源的稀缺性和經濟人的理性,以及成本效益理論來看,學術腐敗犯罪的成本極低,包括犯罪主體的直接投入和犯罪發生后所需承擔的責任。2015年發布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69.6%的科研人員認為科技工作者隊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況比較嚴重或非常嚴重”,高于2008年的62.0%。雖然學術界和媒體對該現象的揭露和批評不絕于耳,但相比公務員,學者腐敗的機會成本則低得多。他們的不端行為即便被媒體曝光,很多時候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而學術腐敗犯罪后的效益主要來自經濟上的財富,為謀取個人私利或小集體利益等。
(四)后果的嚴重性
首先從道德層面而言,學術腐敗犯罪敗壞學界風氣,影響學術界的聲譽。追求真理是每個學者的使命,但是學術腐敗的犯罪分子為一己私欲,讓本來純凈的學界不再純凈。其次從經濟角度來看,學術腐敗犯罪浪費學術資源,阻礙科技進步。通過學術權力物化所產生的各種所謂科研成果,不具有真正的科研價值,既浪費了學者、學界本身的創造力或精神產品生產力,又浪費了國家社會投入學界的大量社會資源,其結果必然是嚴重破壞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原創力,妨礙整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步伐。再次從學者成長角度而言,優良學者在存在學術腐敗的的環境中容易遭到逆向淘汰,“劣幣驅逐良幣”理論就是有力的說明。學術腐敗犯罪一旦以制度化,病毒式的方式存在于高校學術領域,如果不加以以根除,就會讓整個學術環境更加難以培養出真正的學術大師,而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仍無法得到合理的回答。
二、學術腐敗犯罪現象類型化分析
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鮮有對學術規范問題的關注,更沒有“學術腐敗”的提法,但從 90 年代初,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學術界的學術規范問題,并引發了一場“中國學術規范化討論”。隨著對問題討論的逐漸深入,涉及了更深層次的學術腐敗問題的探討。自20世紀 90 年代末期,確切地說是從1999年開始,高校的學術腐敗犯罪開始大面積爆發,并向高校各個部門滲透。其中轟動一時的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原常務副院長陳英旭的落馬,讓公眾窺見了高校學術腐敗的冰山一角。目前高校腐敗犯罪有三大類,經濟腐敗犯罪、行業腐敗犯罪與學術腐敗犯罪。其中備受人關注的學術腐敗犯罪現象愈演愈烈。筆者在中國知網中以“學術腐敗+犯罪”為關鍵詞搜索,共有81,394條記錄,足見學界對此關注度不斷增長,也從側面反映出學術腐敗犯罪的的爆發式增長。通過對學術腐敗犯罪進行類型化的分析,更能發現其背后的深層次的原因。
(一)學術異化
眾所周知,高校內部的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有著根本性的區別,但出現一種怪象是行政級別的官職常常與學術權力掛鉤,級別越高,則認定其學問也是最好。一旦有了官職,就可以用公款來出書,評項目等。其次還有純粹行政官員也要職稱,而并沒有實際上從事學術研究,只是為了裝點自己門面。更常見的現象是某個官員通過在職,或者其他方式來獲取學位、學歷。曾經被媒體曝光的“論文博士”山東國土資源廳廳長徐景顏可能只是大多數里的一個,而潛在的未曝光者何其多也。其中通常的做法是由官員的秘書或者其他與官員較為親近的人員代為上課,考試標準也大幅度降低,往往就是走過場,碩士,博士的學位還是穩穩拿到手,成為其日后升遷的資本。以法學為例,官員們喜歡讀法學,主要是因為它是當下顯學,與社會比較貼近,頂個法學博士頭銜的“學者型官員”,更是會被期許有法治思維、法治理念。比如季建業在揚州任市長、市委書記時分別拿下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任南京市長時又完成博士后研究。而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和國家安監總局原局長楊棟梁不僅都是正部級官員,而且分別是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博士。 官員的落馬與法學背景并無直接關聯,但懂法者知法犯法,以及個別官員被查后暴露出的學歷摻水等問題,則值得深思。
(二)權錢交易
學術權力和金錢的交易現象更為普遍,其中交易的商品就是論文、學位、職稱、學術頭銜、科研項目。在學位申請與授予過程中,依仗學術權力明里暗里收取“通融費”,幫助關系人不正當申請學位或者獲得學位。在科研項目申請活動中一些不符合資質的申請者或單位,為了達到研究項目獲取批準的目的而運用權力手段或賄賂手段爭奪項目的行為;學術評審中的腐敗,即在重點學科、基地設置、各個級別的研究項目及碩士、博士點申請、本科教學評估等審批活動中的徇私舞弊行為;職稱評聘中的腐敗,即在副教授、教授等職稱評聘中弄虛作假、有失公正的行為;成果發表中的腐敗。即通過拉關系、找熟人以及送禮送錢等非法手段來發表論文、專著的行為,以及向論文論著發表有決定權的人索要、收受財物行為。
(三)權色交易
與權錢交易相比,權色交易的發生更加隱蔽。有些博士導師抓住博士生的畢業心切,有意通過學術“生殺權”,威逼利誘學生就范。如媒體曾經報道的廈大博導吳春明誘導女學生事件 ,雖然曝光出來,但并未真正訴諸法律,之后也不了了之。而某些高校也是看準項目評審專家不為金錢所動,而只鐘情美色的心理,為了獲得項目的批準,不惜安排美色來買通專家。近期曝光的江西高?!耙话咽帧贝蟾銠嗌灰?,出差時多次嫖娼,也讓人們深刻認識到權色交易后果的嚴重性。
(四)“學閥”亂象
所謂“學閥”,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是指憑借勢力把持教育界或學術界的人。高校中的學閥現象,即擁有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高校領導主導學術資源的分配,拉幫結派、排斥異見。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招收碩士生、博士生的過程中,一些單位及研究生導師往往會首先錄取本系、本人的學生或關系戶子弟,再有多余的名額才會考慮其他學生;二是在學術組織、學術活動、學術媒體中,一些單位領導、學術權威和期刊編審或特別關照自己的同學、學生、老師、親戚、朋友,或特別關照與自己觀點相同或附和自己觀點的人,而對非親非故,又持不同學術觀點的人,輕則另眼看待,重則視為異端,極力排斥。
三、高校學術腐敗犯罪產生原因
(一)高校學術權力行政化
高校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是共存學校權力體系中,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在理論上既有沖突的一面又有互補的一面,具體到社會現實尤其是中國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兩種權力都有著異化的傾向,權力間的矛盾多于和諧,沖突多于互補。高校學術權力的行政化是高校學術腐敗犯罪產生的根本來源。
我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主要以公辦為主,因而,學術機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的管理,基本上沒有自主權。我國政府以行政手段對學術事業進行規范,從課題審批到學科設置到學術機構的建設,無不在其內。另外,在學術成果的評獎上,在技術職稱的評審上,權力基本上都集中在政府行政部門。從中央到各省地市,以行政手段對學術事業進行整體規范。這些所有的項目評審的結果都緊密關系到學者個人和學術機構的發展,而權力又掌握在行政官員的手中,這就為學術賄賂、權學交易提供了土壤。在大學內部,既有學術管理,又有行政管理,這兩種管理工作都有著內在的規律性。大學學術管理,特指學術事務管理,它是管理者在遵循教學規律和學術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依靠專家學者對大學內部學術工作開展的管理活動。大學的行政管理,特指大學內部行政事務的管理,即管理主體履行上級部門賦予的職權,對學校工作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目前存在的現狀是行政管理替代了學術管理,“官本位”替代了學術權力。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原本是大學中兩種不同的管理體系,無論從管理的主體、管理的對象、管理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但是由于受我國長期以來計劃經濟的影響,傳統“官本位”思想的作用,大學對政府的依賴以及對政府管理模式的仿效,大學內部仍然是行政管理占據主導地位,學校權力集中在行政系統。高等學校劃分副省級學校、廳級學校、副廳級學校。教授當了校領導,如果這個學校是享受廳級待遇,那么這位教授就是廳級教授;如果哪位教授當了處長,那么他就是處級教授。學術委員會及下設各專業委員會的成員多是二級行政權力的代表如院長、系主任及職能部門的負責人等,因此,做領導可以直接掌握一些學術優先權,像科研課題的申請、經費的劃撥、對各種獎評政策的確定。過分地強調行政權力在學術機構的作用,使權力對學者的誘惑很大,刺激了很多學者“學而優則仕”。而要在學術機構中為“仕”,必須首先有學術成果,沒有的,可以置學術倫理與道德于不顧,不惜通過學術腐敗手段去獲取成果以獲取職位和榮譽;而有成果的學者甚至是很有潛力的學者為“仕”之后,將有效的時間和精力陷于行政性事務之中,為了某種現實利益而放棄學術追求,無意潛心學問,而唯行政權力是瞻。行政權力過大,也導致了官員的“尋租”行為。有些領導包括一些學術機構的領導,深知學術這塊牌子的重要性,紛紛向學術伸手,爭職稱、爭學科帶頭人、爭博士生導師,一些領導人本身就是學術腐敗的牽涉者,根本不可能旗幟鮮明地去抵制和反對學術腐敗,這種情況下,學術腐敗就很難得到根治。由此可見,高校學術權力行政化是學術腐敗的制度根源之一。
(二)高校學術權力交易性
經濟學的廣義化被認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深刻的革命,它表明經濟學可以用來理性地分析人類的一切行為和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我們同樣可以運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式來分析學術腐敗。從某種意義上講,學術人員也符合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他們的各種行為基本上可以視為理性的,基于成本-收益分析以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他之所以敢于違反法紀,不是因為他是法盲(學術腐敗者往往是精通法紀、善于利用法紀盲點從而逃避制裁的“專家”),而是因為他預期學術腐敗收益大于學術腐敗成本,是高效益的行為。
從事學術腐敗活動得到的“好處”或“收益”包括:(1)有形的經濟利益,年薪制和津貼制是學術成果與經濟利益直接掛鉤;(2)精神上的收益;(3)個人價值方面的收益,學術名譽大增;(4)預期利益的貼現值,如加薪、提升的機會、晉級的希望等,由于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等,使得這幾種收益都呈增大趨勢。從事學術腐敗活動,必然也有一定的成本,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直接成本,即在實施學術腐敗行為的過程中直接由學術腐敗者支付的成本以及被查處后的經濟責任,如打通關系、請客吃飯方面的開支;(2)機會成本,因為腐敗者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從事某種學術腐敗活動,便不再能有機會將這些資源用于嚴格規范的治學或其他合法活動,由此所自動放棄的合法活動的可能的純收益,或者說不搞學術腐敗而從事合法守紀活動可得到的純收益,即為學術腐敗的機會成本;(3)心理成本,如害怕腐敗活動被曝光導致聲譽下降而擔驚受怕等;(4)受懲成本,即學術腐敗行為被揭露或被判處法紀、學術處分對學術腐敗者所造成的物質和精神損失,主要包括:直接的經濟性處罰,如沒收違法所得、罰款、沒收等;通過剝奪、限制學術腐敗者的某些權益、承擔法定義務而使其受到損失,如剝奪公民權利,學術機構或行政機關規定的學術“封殺”、取消榮譽和學術稱號、職業或學術活動限制等。
只要稍加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學術腐敗行為往往都是在學術腐敗者清楚地知道其行為的法律后果的情況下發生的,他們往往有意無意地進行過“學術腐敗可行性分析”或“效益評估”: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學術腐敗犯罪的過程就是學術權力交易的過程,從而達到學術腐敗犯罪分子的獲益的目的。
(三)高校主體關系庸俗化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古至今,老師在人們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尊師重教也是我們的文化傳統,但在高校學術腐敗犯罪分子的行為中,完全踐踏了這一美好的形象,特別是近期頻繁曝光的事件,讓人們更加意識到了校園里根本沒有那么純凈美好,而網絡上不少人也給教授冠以不雅的稱號,實在是令人汗顏。我國現代教育體系中,自建國以來一直沒有專門的關于學者的使命、關于如何做學者、關于學者應遵循哪些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等內容的教育,加上“文革”對以往學術傳統的沖擊所造成的學界“師帶徒”式的學者精神傳承方式的斷裂,致使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規范意識非常淡薄和匱乏。結果有人因蔑視或輕視學術道德而學術失范。一些學者或學術活動主體根本不把道德要求當回事,連基本的道德性的標準也置之不顧,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讓高校主體關系逐漸庸俗化。
(四)高校學術權力壟斷性
任何資源的配置,一般都離不開兩項原則,一是公正公平原則,二是效率原則。近年來,我們在進行學術資源的配置中,在強調效率原則的同時,卻往往人為地造成了學術資源配置中嚴重的利益失衡。學術界原本就存在這樣一種“馬太效應” ,而這些年來,在與其他行業和國外學術界進行人才競爭的壓力下,在急于創造“世界一流”的學術奇跡的雄心壯志下,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期望下,也在短缺經濟和計劃體制形成的政策運作模式下,學術機構自身和其行政主管部門在學術資源分配中采取的這樣那樣的“重點”資助措施和各種“傾斜”政策、“特區”政策,卻一再強化了學術界的“馬太效應”。政策特別是資源分配政策的重心本來是應當著眼于矛盾的調和和利益的平衡的,但由于長期的短缺經濟和計劃經濟形成的思維慣性,在學術資源配置上,政策制定者們的興奮點卻往往是在能夠制造新聞轟動效應的資源更集中使用上;而在政策的操作層面,公平實際上便被作為效率的對立物,效率優先轉換成所有層次上利益分配的“拉開差距”和“突出重點”。而由于學術領域利益分配差距的迅速擴大和嚴重失衡,一方面造成了學術界許人感到被歧視的精神壓力,另一方面也開拓了在學術活動中贏取個人暴利的可能空間,這種利益空間自然會刺激起一些人盡快成為學術新貴的強烈欲望,使學術殿堂中滋生出為了個人名利而不擇手段的人。
四、高校學術腐敗犯罪預防對策
(一)建立學術與行政分離制度
讓學術的歸學術,讓行政的歸行政,這是我國大學去行政化改革的終極目的。取消政、學不分的制度安排,實行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分離,形成“各得其所,各守其份,各居其位,各遵其規”的秩序,消除“官本位”對學術研究的侵害。具體說就是,在教研單位,單位領導和各級行政部門領導,包括各院系行政領導,均不得身兼二職,既作行政管理者,又作學者或教師。即使是學者出身的人,一旦接受行政領導職務之后,亦應在任職期間暫時徹底退出原來的教研工作,專門從事行政管理工作。這不僅是維護行政公正、避免權力尋租的需要,而且也是基于任何人都精力有限、無法同時做好兩種不同職業工作的事實。最近著名學者楊玉圣曾發表公開信敦請其所在高校校長辭職,其主要理由就是因為校長所兼任職務過多,沒有真正從事學術。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已經有高校在進行相關嘗試取消高校行政級別,其中北京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北大未來將嘗試取消院系行政領導的行政級別,并采用聘用方式,進一步弱化行政級別,加強人員流動。
(二)完善學術信用體系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已進入了成熟階段,具有一套完整發達的信用數據網絡、完善的資信評估機制、規范的金融市場環境和完善的法律體系。學術信用體系在社會信用體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比較客觀的衡量學術期刊,學者的基本信用指數。從信用服務提供商(CSP)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個可以根據市場多元化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專業服務的、基于網絡的開放式學術信用體系平臺,旨在進一步加大對學術信用的監督機制,鑒別其學術信用的可信度,促進我國學術信用體系的建設,提高情報、成果和科學的可信度。
(三)建立法律懲罰機制
加大對學術腐敗懲處力度,建立完善的懲罰體系,增加學術腐敗的成本風險,才能形成警戒,減少學術腐敗犯罪發生。當前我國對于學術腐敗的處罰僅限于行政處罰,且具有很大隨意性,力度較小,差異性大,亟待建立統一的行政懲戒機制。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學術道德監察機構“學術倫理委員會”,專門調查、懲處學術腐敗。專門處理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檢舉、調查、通報、處理,學術倫理的評估、審核,學術制度的建設、完善等。這種機構既可以是官方的,如美國的“研究誠實辦公室”,也可以是自治組織,如德國的“馬普協會”。在美國,如果科研人員發生了學術腐敗行為,將被剝奪職務和名譽頭銜,并且若干年不準參與學術科研的申報活動,這對于一個學者而言無疑是致命的,這意味著此人已被趕出學術圈,這樣嚴厲的處罰使得很多人不敢以身試法。其次結合合目前國家正試點設立的國家監察委員會之際,有效發揮國家監察委員會的有效職能,針對高校學術腐敗犯罪進行專項查處,讓高校學術腐敗犯罪無藏身之地。再次建立懲治學術腐敗的法律規章,對于查證的不端行為,通告全國高校,從嚴處罰,予以開除職務、禁止申請政府基金、罰款等不同程度的處罰。對于嚴重的貪污腐敗行為,移交司法機關處理。曾在體育界的發生的“黑哨”事件,相關負責人已經受到刑事處罰,對于學術腐敗犯罪行為,如果一旦涉及犯罪,必須采取刑事處罰,以便遏制學術腐敗犯罪的猖獗之勢。
五、余論
腐敗犯罪自古就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當下重新認識與正視高校學術腐敗犯罪無疑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建立學術與行政分離的制度是從根源上鏟除高校學術腐敗犯罪發生的土壤,完善學術信用體系是從技術上遏制學術腐敗犯罪的有效措施,建立法律懲戒機制是從制度上保障學術腐敗犯罪的懲罰責任。人類的進步,一向憑借兩大動力,追求真理與創造價值。學術乃天下公器,秉承傳播知識,發現真理的歷史使命和社會擔當,寄托著人類的夢想和文明的愿景。預防與遏制高校學術腐敗犯罪,從而還高校一片純凈的學術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