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堯
語文是我們學生學習的基礎,學好語文,不但對學好其他學科十分必要,且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然而要真正把語文學好,單靠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尤其重要。那么如何來培養這種能力呢?下面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課前預習是培養中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的第一環節,也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相配合,促成互相影響的基礎。筆者起初在所任教的班級中調查,很多學生在課前幾乎不會預習課文,即使有“預習”也只是象征性地看一遍課文,很少有學生再進一步就課文的內容進行思考并提出相關的問題。如果學生預習時能從課文中搜取適當的感性知識,并產生一些對問題的粗淺看法,課堂教學中就有了能引發學生探究的源泉,缺少了這一環節,課堂上出現教師在上講得津津有味,而學生在下聽得興味索然的情形就沒什么大驚小怪的了。因此,課前讓學生自學,做好預習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我還鼓勵學生在預習時提出自己的疑問,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把疑問記錄下來,上課時可以拿出來與同學老師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教師布置預習,學生實施預習到教師檢查預習這個階段,充分地感知課文。學生在預習、質疑這一過程,培養了他們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良好開端。
二、發現問題,培養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思維活動。巴爾扎克說過:“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窮的人”,有了思考,才能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加深理解,真正把書讀活。我國傳統教育就很重視學與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墩撜Z》孔子要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現代教育過程中,教師更應該經常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由自主的閱讀、觀察、質疑和發現。在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有質疑的意識,不回避疑難,勇于提出不同見解。其次要有靈活多變的思維技巧,善于抓住問題的關鍵;適時改變問題思維的方向、角度,尋覓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錢夢龍老師主張用“曲問”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他說:“‘曲問,是我相對于‘直問杜撰的一個詞兒。接‘曲問的要求提出的問題,不僅角度較新,而且都有一定的難度,同時比較的‘有想頭。經常這樣訓練,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很有好處?!蔽覀儗λl現的問題也要懂得自我“曲問”。
三、積累知識,培養整理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積累整理知識的方法,如學習制作資料卡片、讀書筆記等,經過長期的訓練,使學生養成習慣。教育心理學表明,人的自學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而形成知識的有效手段就是積累,積累知訓最主要的是要善于記錄,只有筆錄下來的才是經久耐用的。因此,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要求學生制作各種資料卡片、讀書筆記,以提高積累知識,整理知識的能力。
四、啟發思維,是語文自學能力培養的依托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沒有思維能力的人根本就談不上具備自學能力。因此,要加強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就必須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讓學生經常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之中,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化“身外之物”為自己的財富。這樣,自學能力才有依托,才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興趣要激發,思維更少不了啟發。要啟發學生思維,教師就必須善于“質疑”,激起學生心中探索問題的波瀾。要做到這樣,教師必須致力于問的藝術,必須使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包含著矛盾,因為思維是從矛盾開始的,沒有矛盾就沒有思考。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果學生不假思索就能隨口答出,就難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波浪,所提問題也就失去了價值。倘若提出的問題超脫學生的實際,學生就會茫無頭緒,起不到引起積極思維的作用。因此,提出的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把“果子”掛在適中的地方,既不舉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這樣,學生才會躍躍欲試,越跳越高,摘取掛在更高處的“果子”。
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觀念,有意識地在課內外注意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創新,那么,就一定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