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 近幾年來,我校少數名族學生人數逐年增多,在英語教學中發現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學習比較吃力。多數分到了英語初級班,為了解少數名族學生英語基礎的真實情況,筆者采用隨機抽樣問卷的方法對我校2014級和2015級體驗英語初級班進行了調查。兩個初級班共有學生120人,少數民族學生40人,占總人數三分之一,主要屬于西部五個少數民族,即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藏族,壯族,蒙古族。民族問卷的題型為多項選擇,每題給出3支6個選項,學生按要求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或幾個選項,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全部回收。
【關鍵詞】 少數民族 英語教學 醫科院
一、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現狀
從我校新生入學英語考試結果來看,大部分新生的英語水平還停留在初中二、三年級的水平。由于眾多少數學生英語學習起步晚,基礎薄弱表現在學生英語發音不準,單詞不會讀,語法沒學會,語言思維不協調,與其他專業課程比較,大學英語課程學起來比較吃力。因而在英語學習上很難適應,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二、由客觀原因造成少數民族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低
1.少數民族地區不重視英語教學。在被調查的我校少數民族生中,多數高考沒有英語科目,外語就是中文考試。邊疆地區有的學校到了高中才開設英語課,三年才學了一本書。有的學生連普通話都不會講,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英語時要經過英語,漢語和本民族語的多種思維轉化,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會造成相互影響,從而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
2.英語教學缺乏語言的使用環境。少數民族學生其思維方式與價值觀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影響,英語學習過程中,接觸了解西方文化的機會很少。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有責任積極探索和研究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為改變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能力。
3.中小學的雙語教學方式增加了語言習得的復雜性。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學校普遍實施本民族語言與漢語同時教學的雙語教學方式,有些中學在進行雙語教學的同時又增加英語教學。本民族與漢語都是他們的母語,多種語言教學對學生學習過程、認知規律語言轉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增加了復雜性。許多學生由于不同語言的混淆產生了學習上的困難。
三、由主管原因造成少數民族學生普遍的畏難情緒
由于學習英語起點比同級的學生低,又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對于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采取消極回避、放棄的態度。沒有意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
四、提高少數民族學生英語水平的對策
1.創建與現代教育相適應的多遠評價體系。要改變民族地區英語教學的斷裂化,推進英語教與學的雙向發展,就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多遠評價體系,改變學生的筆試成績為唯一衡量標準的師生評價方式,已發展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為取向,提倡使用多樣,靈活,全面,和諧,共同發展,在少數民族學生居多的地方,筆者認為學生的學習評價結構應是:口語(30%)+聽力(30%)+筆試(40%),應多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和考試中得到樂趣,并從中客觀地評價自己,以達到英語學習課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目標。
2.單獨開設少數民族英語班級.學校師資等方面給予少數名族更多的關注和傾斜,縮小班級規模,單獨開設少數民族英語班級,增加教學頻率,因材施教,選擇一本簡單的適合英語初級者學習的教材,使他們的英語水平逐漸得到提高。獨立開班最大的好處在于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學效果突出,學生進步明顯,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3.強化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現在外語教學中,文化干擾是公認的教學難題之一。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礙。因此教師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可以加強文化導入。在教學中通過對比英、漢、學生所屬民族的三種文化的差異來導入文化知識。如對比英美人、漢語人、本民族餐飲習慣的不同。
4.抑制母語因素的潛在干擾。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他們的本民族語言和漢語都是母語,母語的正負遷移在他們英語學習中同事存在。筆者通過實踐證明背誦輸入是一種有效的抗干擾母語的有效方法之一。讓學生每天都背誦英語課文和句子,擺脫母語對他們的影響。通過背誦,單詞量和寫作都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5.多讓學生參加各種英語活動,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加強英語學習的目的性教育。有針對性的開展課堂和課外的英語活動,如英語演講、歌曲、英語戲劇表演等活動。通過開展各類活動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調動學生自學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結語:認識目前現狀,面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策略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實用能力,為培養他們成為具有良好的英文素養的醫科生而努力。
參 考 文 獻
[1]劉潤清.胡壯麟 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李月林. 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的特殊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8)
[3]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