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志
剖宮產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價值研究
王玉志
目的研究在剖宮產手術中對抗生素進行預防性運用的效果及價值。方法80例行剖宮產手術產婦, 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0例。對照組術后靜脈滴注抗生素, 觀察組在術中予以斷臍后快速輸注抗生素, 觀察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兩組產婦手術切口愈合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無一例產生感染現象, 對照組腹部切口感染2例, 宮腔感染2例, 觀察組術后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105,P<0.05)。結論對剖宮產生產手術產婦可以在術后予以具有預防性的抗生素, 將療效及臨床價值顯著提升, 將術后感染產生降低, 故在臨床上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剖宮產;手術;抗生素;預防性
現今國內倡導家庭生二胎, 基于政策的實施和和醫學技術的提升, 逐漸升高了剖宮產率, 在臨床問題上常見的是術后感染。依照臨床最新報道, 將剖宮產率已經提升至50%,而在術后產生的并發癥即感染比較常見, 其產生率高出陰道分娩的5倍以上。一旦將術后感染產生, 則患者會感受之較大身心痛苦, 將住院時間延長, 將醫療費用增多, 將醫患糾紛產生, 嚴重制約臨床各項工作的開展, 所以在治療中應該對預防予以強調[1]。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行剖宮產手術患者80例作為臨床對象, 對抗生素的應用效果及價值予以研究, 具體總結闡述如下。
1. 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80例行剖宮產手術產婦作為臨床資料, 將產婦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0例。所有患者皆在知情情況下參與本次研究, 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年齡22~34歲, 平均年齡(26.8±4.3)歲, 孕周38~42周, 平均孕周(38.96±1.32)周, 體重62~83 kg其平均體重(71.52±8.51)kg;觀察組年齡21~34歲, 平均年齡約26.6±4.2)歲, 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39.00±1.31)周, 體重61~81 kg, 平均體重(71.13±8.92)kg。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所有產婦予以全身麻醉(全麻)實施剖宮產手術完成生娩, 氣管插管完成后將呼吸機連接, 等到產婦的生命體征得以穩定后, 常規性消毒于皮膚, 將無菌的鋪單鋪上開始手術, 抗生素均選用頭孢唑啉鈉。對照組術后靜脈滴注抗生素, 100 ml的氯化鈉(NaCl)溶液中加入1 g頭孢唑啉鈉, 靜脈滴注, 2次/d, 且持續使用4 d后無感染可以停藥;觀察組術中予以斷臍后快速輸注抗生素, 100 ml的NaCl溶液中加入1 g頭孢唑啉鈉, 靜脈端快速的滴注(0.5 h內完成), 在術后無感染可以將給藥停止[2,3]。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4]對患者愈合狀況及術后產生感染狀況進行觀察及統計, 并予以隨訪, 1個月內無以下臨床癥狀為有較好的術后狀況, 無術后感染產生。在術后對兩組體溫以及血常規進行常規測量, 體溫≤38℃且白細胞計數沒有升高為正常;若產婦體溫有所升高, 且白細胞計數>12×109/L, 則患者術后產生感染;手術切口附近產生熱痛與紅腫等炎癥反應并流出膿液和滲液, 有壓痛和硬結產生為有腹部切口感染產生;術后產生腹痛或不良子宮復舊, 并宮體產生較強壓痛, 并有異臭味為有宮腔感染產生;在術后產生腹痛或發熱現象, 且腹膜存在刺激癥狀, 其宮旁有壓痛或包塊觸及為有腹腔感染產生;術后產生咳嗽和發熱與咯痰, 并在肺部有濕性啰音為有呼吸道感染產生;術后產生尿急、尿頻、血尿或尿痛, 并經尿常規檢查發現有紅細胞或白細胞及膿細胞存在為有尿道感染產生。
1. 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手術切口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切口為甲級愈合,愈合40例(100.0%), 對照組為乙級愈合愈合2例(5.0%);兩組患者手術切口愈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2.3810,P<0.05)。觀察組術后3 d患者體溫(37.9±0.2)℃、白細胞計數(8.2±3.3)×109/L,對照組術后3 d患者體溫(37.8±0.3)℃、白細胞計數(8.3±3.2)×109/L,兩組患者手術切口愈合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術后感染比較 觀察組術后無一例產生感染現象, 對照組腹部切口感染2例, 宮腔感染2例, 觀察組術后感染率為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105,P<0.05)。
剖宮產手術成為產科實現治療的常用且關鍵方式, 逐漸進步的麻醉技術、輸血操作、輸液操作、平衡的水電、縫合切口材料以及手術方式等, 將難產和部分產科相關合并癥及對患者、圍生兒等生命的挽救予以解決[5-8]。但術中產生的并發癥常見的就是感染, 盡管此項手術屬于非感染類的臨床手術, 但在無菌的操作環境下依舊對患者生殖道有較高的敏感性[9-11]。陰道或子宮頸內有很多需氧菌或厭氧菌產生, 在患者處于手術或分娩的臨床狀態下, 手術會產生創傷并造成失血現象產生, 改變陰道或子宮頸相關生態的微環境, 將生殖道對細菌抵抗的能力減弱[12-14], 本次研究選取抗生素進行預防性的運用, 可以將臨床問題解決, 彰顯出其藥品的自身效用以及臨床價值等, 將細菌的耐藥性降低。因此在手術或治療中運用抗生素十分必要[15-17]。
本研究中, 兩組患者手術切口愈合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無一例產生感染現象, 對照組腹部切口感染2例, 宮腔感染2例, 觀察組術后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105,P<0.05)。與有關文獻研究報道相同[18-20]。
綜上所述, 對予以剖宮產分娩手術的患者預防性運用抗生素獲取的療效十分明顯, 明顯降低術后感染, 體溫及白細胞計數無明顯升高, 愈合率提升, 可在臨床廣泛性推廣及普及。
[1] 楊莉, 李鵬. 剖宮產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價值分析.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4(s1):32.
[2] 楊紅萍. 剖宮產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效果.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6, 10(9):156-157.
[3] 白蕓. 剖宮產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效果探討.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6, 10(2):178-179.
[4] 楊琳. 剖宮產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效果研究. 當代醫學, 2016, 22(33):87-88.
[5] 肖本會. 剖宮產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效果研究.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6, 10(11):190-191.
[6] 王秋宇, 李曉翔. 剖宮產圍手術期抗生素預防性應用的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08, 3(5):52.
[7] 王治惠. 剖宮產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效果分析. 世界中醫藥, 2016(B6):2047-2048.
[8] 李峰. 抗生素在剖宮產中的預防性應用研究. 醫藥論壇雜志, 2008, 29(18):14-15.
[9] 張華琦. 抗生素在剖宮產圍手術期預防性應用臨床研究. 中外醫療, 2012, 31(10):53.
[10] 江莉, 鄭九生, 張紅玲, 等. 剖宮產圍手術期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研究. 實用臨床醫學, 2007, 8(11):87-88.
[11] 蘇亞芳. 剖宮產圍手術期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分析.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2008, 30(2):255-256.
[12] 李兆瓊. 剖宮產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效果分析.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4(5):60-61.
[13] 趙麗萍, 許世敏.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在剖宮產圍手術期中的臨床價值. 當代醫學, 2015, 21(20):78-79.
[14] 李楓. 抗生素在剖宮產中的預防性應用.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13):53-54.
[15] 林丹, 黃荔紅. 剖宮產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對照分析. 護士進修雜志, 2002, 17(6):418-419.
[16] 王躍芬.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對行剖宮產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效果評價.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4(6):3427.
[17] 洪明珠, 王玲, 歐展輝. 剖宮產圍手術期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研究. 嶺南急診醫學雜志, 2013, 18(6):443-444.
[18] 蘇凌春, 余琳, 陳素文, 等. 200例剖宮產抗生素預防性應用的臨床研究. 河南醫學研究, 2013, 22(4):592-594.
[19] 王華玉. 剖宮產圍術期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臨床效果觀察. 臨床研究, 2016(1):51-52.
[20] 馮秀梅. 剖宮產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合理性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0, 4(21):132-133.
Research of clinical value by preventiv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cesarean operation
WANG Yu-zhi. Liaoning Huludao City Jianchang Coun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Huludao 125300, China
ObjectiveTo research effect and value by preventiv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cesarean operation.MethodsA total of 80 maternal women in cesarean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ostoperative antibiotics by intravenous dri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quick intraoperative antibiotics injection after umbilical cord cut. Clinical effect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operation incision healing condi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no case with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 while there were 2 cases with abdominal incision infection and 2 cases with uterus cavity infe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4.2105,P<0.05).ConclusionPostoperative implement of maternal women antibiotics for patients in cesarean operation can remarkably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and clinical value, and reduce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Therefore, this method contains high valu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Cesarean; Operation; Antibiotics; Preventiv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8.055
2017-03-06]
125300 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