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開窗減壓術治療頜骨囊腫的療效觀察
張莉
目的 觀察開窗減壓術治療頜骨囊腫的療效。方法 74例頜骨囊腫患者,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開窗減壓組(給予開窗減壓術治療)和傳統治療組(給予傳統手術治療),每組37例,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開窗減壓組平均手術時間(34.22±5.17)min,平均術中出血量(15.11±6.37)ml,術后感染1例(2.70%),神經并發癥2例(5.41%);傳統治療組平均手術時間(68.21±8.15)min,平均術中出血量(87.14±13.31)ml,術后感染8例(21.62%),神經并發癥9例(24.32%)。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感染、神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開窗減壓術治療頜骨囊腫療效可靠,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開窗減壓術;頜骨囊腫;療效
頜面部囊性病變可分為軟組織囊腫和頜骨囊腫以及囊性病變,病變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如病變持續增大,對周圍組織產生破壞會出現根尖囊腫、角化囊腫等病變[1-5]。目前,頜面部囊腫的治療主要以頜骨切除術、囊腫刮治術等,以往的手術切除范圍大,容易對神經、牙齒、血管等造成傷害,進而影響患者的功能和外形,近些年,隨著開窗減壓術的出現,其在口腔頜面部囊腫上的治療引起了業內學者的廣泛關注。本文探討了開窗減壓術治療口腔頜骨囊腫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本院治療的74例頜骨囊腫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開窗減壓組和傳統治療組,每組37例。患者入院后均行CT、X線片掃描和病理檢查確診。排除標準:近期頜面部有外傷;妊娠、哺乳期婦女;頜面部占位性病變。開窗減壓組:男18例,女19例,平均年齡(26.47±4.77)歲;傳統治療組: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齡(25.22±4.42)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開窗減壓組:麻醉顯效后于唇頰側囊腫壁最為薄弱處行切口,切開黏骨膜并翻轉以暴露骨面,應用骨鑿或骨鉗去除骨質,形成開窗,顯露囊腫,切取少量囊壁以送檢,吸取囊內容物,使囊腔和口腔貫通,留置引流,維持開窗狀態,生理鹽水、過氧化氫清洗,碘伏紗條填充。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并應用漱口液漱口。傳統治療組:麻醉顯效后按照臨床標準刮治術行切口,翻轉開窗并暴露囊腫,刮除囊壁組織,送檢,切除受累的牙齦,如上頜竇受累則行上頜竇根治術,羥基磷灰石顆粒填充骨腔,恢復外形。術后應用抗生素并應用漱口液漱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開窗減壓組平均手術時間(34.22±5.17)min,平均術中出血量(15.11±6.37)ml,術后感染1例(2.70%),神經并發癥2例(5.41%);傳統治療組平均手術時間(68.21±8.15)min,平均術中出血量(87.14±13.31)ml,術后感染8例(21.62%),神經并發癥9例(24.32%)。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感染、神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口腔頜面部囊腫臨床常見,由成牙組織或牙齒上皮形成的牙源性頜骨囊腫,由胚胎時殘余上皮形成的囊腫和血管外液滲出形成的囊腫成為非牙源性頜骨囊腫[6-9]。頜骨囊腫在青壯年中更常見,發生部位不定,可分為軟組織囊腫和頜骨囊腫,頜骨囊腫分為發育性囊腫和牙源性囊腫,軟組織囊腫主要為發育性囊腫和涎腺囊腫[10-13]。頜骨囊腫的生長無自限性,可逐漸增大,早期一般臨床無癥狀,容易忽略,出現疼痛、腫脹等癥狀后說明囊腫增大,已對組織造成了較嚴重的破壞,可有下唇麻木,可捫及兵乓球感,穿刺可抽取淡黃色液體,表現為含牙囊腫、根尖囊腫等類型,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和形象。其發病機制需進一步探討,但有研究表明其與頜骨區域上殘留的上皮組織增生關系密切,殘留的上皮組織在封閉的緩解內受到周圍環境的刺激后而增生形成囊腔,破壞周圍的骨質[4]。口腔頜骨囊腫囊壁較薄,脆性高,很難通過手術切除,同時殘留囊壁上皮增值能力強,含有微小子囊,容易形成新的囊腫,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6,14-16]。小型囊腫可摘取牙根冠,填充,并將囊腫摘除,中、大型的囊腫可行開窗減壓或囊腫刮除治療。頜面部周圍有上頜竇、鼻顎神經等,傳統治療可在刮治的過程中形成恒牙的缺失,改變患者的面部形態,甚至是咀嚼功能[7]。
頜骨囊腫隨著病程的進展,患者就診時多已出現骨質破壞,需要實行外科手術干預治療,以往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囊腫的刮治術,同對囊壁的徹底刮除以達到治療目的,這種方式可以徹底消除病灶,但術中可能傷及牙齒、組織等,容易出現病理性骨折,損傷神經,有研究表明傳統頜骨囊腫刮治術可對患者的咀嚼功能產生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容易干擾其頜骨發育,下唇麻木的發生率較高[5]。
開窗減壓術是通過對頜骨局部行限制性手術,將囊腔與口腔接通,即形成開窗狀態,以減低囊腫流體的靜力壓力,緩解囊腫的膨脹生長壓力,吸除囊液,保持引流通暢,吸除囊液后還要刮除囊壁,減輕負荷骨質吸收,促進骨細胞的生長,縮小囊腔,避免再次復發,其操作簡單,手術創傷小,可很好的保留頜骨和牙齒的完整性,避免病理性骨折及血管神經損傷,切口選擇在口腔內,隱蔽,瘢痕少,不影響美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囊腫物的清除還可以終止鄰近骨質的吸收機制,控制病灶的發展,促進骨質恢復性增長,以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囊腔減小還可以減少對周圍重要組織結構的損傷,避免術后出現大死腔,減少繼發性感染的發生,囊腔內壓力釋放后還可使原來的囊性病變生長機制被阻斷,囊壁纖維組織向心性收縮。開窗引流術可降低囊性病變的滲透壓,緩解其對周圍組織的破壞和壓迫,促進周圍骨質的重建,達到消除囊腔的效果,頜骨是人體的特殊解剖結構,臨床表現為不全角化復層鱗狀上皮襯里,有一定的侵襲性和浸潤性,如清理不當,容易誘發新的囊腫形成。開窗引流術的術中注意事項[8]:①開窗應較小,囊腫正中沿著皮紋走形;②徹底刮除囊壁纖維組織,徹底清洗;③一般至少要行2~3次的刮除;④滲出液消失后要同美容縫線進行創口縫合,創口加壓包扎;⑤拆線后要給予輔料包扎,以減少瘢痕形成。本文研究表明,開窗減壓組平均手術時間(34.22±5.17)min,平均術中出血量(15.11±6.37)ml,術后感染1例(2.70%),神經并發癥2例(5.41%);傳統治療組平均手術時間(68.21±8.15)min,平均術中出血量(87.14±13.31)ml,術后感染8例(21.62%),神經并發癥9例(24.32%)。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感染、神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傳統治療方法相比,開窗減壓術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宣望東.開窗減壓術治療口腔頜面部囊腫的臨床效果.中國醫學工程,2013(8):154.
[2]余東升,吳曉林,劉斌.個性化囊腫塞在頜骨囊性病變開窗治療中的應用.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2011,5(4):38-40.
[3]忻文雷,阮征,周曉燕,等.頜骨囊腫開窗減壓術治療效果觀察.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5,25(3):224-226.
[4]鄧飛才,盧若煌,王月紅,等.開窗減壓術治療頜骨囊腫54例臨床研究.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3,29(3):154-155.
[5]艾曉武.頜骨囊腫96例開窗減壓術與傳統刮治術結合羥基磷灰石植入的遠期療效比較.口腔醫學研究,2011,27(6):531-533.
[6]張輝秋,孫連碧.面頸部皮脂腺囊腫微創摘除368例.臨床軍醫雜志,2010,38(2):262.
[7]江違.口腔頜面部囊腫開窗減壓術治療的療效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2(29):13-14.
[8]劉海濤,盧新華,戴毅珠,等.開窗引流術治療口腔頜面囊腫及囊性病變的臨床效果觀察.中國當代醫藥,2015(17):99-101.
[9]徐文華,程繼光,王元銀,等.青少年頜骨囊腫開窗減壓術的療效觀察.安徽醫藥,2014(9):1660-1663.
[10]徐光召,歐江勇,鄭麗明,等.開窗減壓術治療大型頜骨囊腫的療效觀察.中國基層醫藥,2013,20(9):1300-1301.
[11]徐江.開窗減壓術與傳統頜骨囊腫刮治術治療頜骨囊腫的療效比較.河北醫學,2014(12):2017-2020.
[12]邵敏.開窗減壓術治療大型頜骨囊腫臨床療效觀察.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6):105-106.
[13]郝生林.開窗減壓術治療頜骨囊腫48例臨床療效觀察.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377-378.
[14]唐敏.開窗減壓術與傳統頜骨囊腫刮治術治療頜骨囊腫的療效對比.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5,2(12):18-19.
[15]方鴻滿,張冬玲,邵建麗,等.改良開窗減壓術治療大型頜骨囊腫療效分析.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4(12):1015-1016.
[16]陳旭.開窗減壓術治療大型頜骨囊腫72例的臨床觀察.口腔醫學,2010,30(11):687-68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3.029
2016-12-26]
124221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東灣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