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構想,順應了人類發展的時代要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擔當,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2016年12月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會議指出,軟力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推器。要加強總體謀劃和統籌協調,堅持陸海統籌、內外統籌、政企統籌,加強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建設,推進輿論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 “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理論支撐、輿論支持、文化條件。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更應重視文化的力量,推動文化交流,有利于凝聚共識,才能為沿線國家深層次合作奠定基石,才能在深層次擴大我國的影響力。具體來說,既要通過文化傳承、修復等方式,保護好已有的絲路文化遺存,又要通過大力創新,為一些古老的文化地標賦予新的內涵,增添新的文化魅力。加強文化交流,需以文化為魂,發揮文化先行作用。
“一帶一路”輻射范圍涵蓋亞太、東北非和歐洲,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的63%和29%。《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堅持開放發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以企業為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中央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建設“一帶一路”的主力軍和骨干力量。近年來,中央企業不斷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強化創新、加強管理,整體實力明顯增強,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近期公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中就有國資委管理的50家中央企業上榜。
為促進中央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2015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了推進中央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暨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工作會,從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規劃、創新走出去方式、提供融資支持、注重隊伍建設、強化激勵約束、防范境外風險、加大境外資產監管、提升服務保障和重視公共關系建設等十個方面,積極支持中央企業圍繞“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非洲“三網一化”等提升國際化經營的水平。2015年7月14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一帶一路”中國企業路線圖》,80多家央企齊發力,全面深化戰略落地并成為主力軍?!耙粠б宦贰睘橹袊髽I“走出去”創造良機,也為所有沿線國家的優勢互補、開放發展創造新的機遇。
中央企業在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層面,增長空間不斷拓展,尤其是在推動電力、軌道交通、建材等領域裝備走出去方面,取得顯著成績。截至2014年底,國資委監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107家在境外共設立8 515家分支機構,分布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80多家央企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有關數據還顯示,“十二五”以來,中央企業境外資產總額從2.7萬億元增加到4.6萬億元,年均增長12.2%,截至2014年末央企境外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占中央企業總體的12.7%、18.3%和8.6%。中央企業參與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在電力領域,央企在境外建設的電站涵蓋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等多種類型,在周邊國家建成和在建的水電項目達17個,總裝機容量近1 000萬千瓦;在建材領域,央企在馬來西亞、老撾、蒙古等國家建設大量鋼材、水泥、玻璃等建材生產線,其中水泥技術工程及裝備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45%以上;軌道交通領域,央企從設備出口裝備運營維護起步,目前鐵路裝備已實現六大洲全覆蓋,軌道車輛整車產品已進入北美發達國家市場。
中央企業在走出去開展“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注重履行社會責任,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當地就業、環境保護、社區公益活動、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其中,中國建筑在巴基斯坦累計聘用超過5萬名巴籍勞工,帶動了當地就業;中國海油在實施印尼項目時,保護和改善了項目所在地生態環境。中冶集團不忘造福當地百姓,為巴基斯坦項目周邊地區供水、供電,并解決居民就業問題。
當然,中央企業國際化經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國際化程度偏低,核心競爭能力不強,風險防控體系不夠完善,同業無序競爭的情況時有發生等。
“一帶一路”建設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中央企業要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踴躍開發海外市場,帶動建筑、勞務、設備及技術出口,主動擔當起國家戰略的“先遣隊”和主力軍。中央企業在高端制造業方面有特殊的優勢,尤其是中國高鐵技術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肯定。未來,中央企業應發揮這個優勢,不斷擴大對外投資與合作,帶動基建、研發、材料等多個領域形成齊頭并進格局。通過海外市場的建設,不斷積累經驗,贏得合作國家的信任和贊譽,樹立中國企業海外市場品牌,加快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