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慶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宏大構想,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我國與全球經濟深度融合、在更高層次上嵌入世界產業鏈條的戰略載體。特別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一帶一路”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對中國建筑而言,“一帶一路”是公司“走出去”數十年來一直期盼但從未有過的巨大商機,為我們勾勒出更加清晰的海外藍圖,是公司海外業務拓展的“指揮棒”。在機遇面前,只有主動出擊才能搶占先機。中國建筑在同業央企中具有國際化經營最久、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深厚積淀,同時也擁有產業要素最全的比較優勢,對“一帶一路”戰略的理解理應更加獨到和深刻。在新的形勢和機遇下,我們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在人、財、物等各個方面加大投入,更好地融入、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切實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期轉化為公司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收獲期。在以“一帶一路”戰略為核心,拓展海外業務時,我們把握“一帶一路”的新特點,重點抓好調整海外布局,實現協同發展;加快基建業務走出去,推動結構調整;產融結合,加快商業模式升級;防范風險,扎實推進國際化等幾個著力點,借勢“一帶一路”,中國建筑國際化經營成效已初步顯現。2016年1—9月海外業務新簽合同額1 013億元,并成功進入肯尼亞、新西蘭、哈薩克斯坦等6個新國別市場。
協同發展,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
“一帶一路”戰略同時規劃出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在海外,“一帶一路”明確定位了“起于中國、路經非洲、終于歐洲”的海上、陸上經濟合作走廊;在國內,“一帶一路”同樣涉及眾多省份,規劃項目同樣眾多,市場容量同樣巨大,戰略地位同樣重要。
面對新形勢,中國建筑統籌開拓“一帶一路”概念下的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互相帶動,協同發展,構建重大區域性發展戰略,而不能僅盯海外而忽視國內。在海外市場方面,進一步強化了海外事業部的平臺作用,以海外事業部為樞紐,充分發揮中國建筑30多年積累的國際化資源,調整了全球經營布局、統一業務規劃、嚴格資產監管。目前,中國建筑已設立9個營銷中心和30個國別組,初步形成覆蓋非洲、東盟及周邊、中亞、中東歐、拉美地區重點和熱點國家市場的營銷網絡,建立了跟隨中國資金海外投向搜集項目信息并快速反應的機制。在“一帶一路”涉及的65個國家中,中國建筑已在43個國家布局布點,其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規劃中涉及的22個國家中,中國建筑已進入14個。在“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正在推進多個項目。合同額為27億美元的埃及新首都建設一籃子總承包合同就是其中一項成果。此外,中國建筑研究加大國別市場對國內子企業的開放力度,增強子企業參與國際業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具備國際化經營能力的二級子企業實行授權制度,在統一的市場統籌之下,給予國際化經營的自主權。在國內市場配合方面,中國建筑推動戰略性區域化經營,統籌全集團資源,發揮地域、資源和專業優勢,有針對性地對子公司進行戰略定位,實現內外聯動。占領“一帶一路”沿邊、沿海、沿途節點城市,如廣東、廣西、云南、貴州、陜西、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陸續與甘肅省、陜西省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啟動了千億級的“絲路基金”,并以中建新疆建工為主力,向中亞地區輻射。
抓住機遇,借力推進結構調整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在國際方面,僅亞洲國家到2020年,年度基礎設施投資預計就將達8 000億美元。國內方面,2015年各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一帶一路”擬建、在建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總規模已經達到萬億元,涉及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多個領域,市場機遇巨大。
“一帶一路”的優先建設領域恰好給中國建筑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巨大商機。中國建筑要突破傳統房建“一業獨大”的瓶頸,優化房建、基礎設施、地產投資產業結構,“一帶一路”戰略正好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基礎設施是中國建筑未來五年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這是公司作出的戰略性選擇。“十三五”期間,中國建筑將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及比較優勢,結合“一帶一路”戰略,統籌基礎設施業務和海外業務兩大板塊,積極推動基礎設施業務“走出去”,抓住基礎設施的關鍵通道和重點工程,聚焦道路、口岸、航空、能源等基礎設施工程,增強中國建筑在海外基礎設施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對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們不搞齊步走、平面推進,必須集中優勢兵力,匯聚優勢資源,在海外基礎設施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如今,中國建筑基礎設施業務“走出去”也結出碩果,合同額達29億美元的巴基斯坦拉合爾—卡拉奇高速公路項目已開工建設,斯里蘭卡漢班托塔高速延長線項目、文萊淡布隆跨海大橋項目CC4標段、阿爾巴尼亞Arbri道路項目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使得中國建筑海外基礎設施業務份額得到快速提升。
創新思維,謀變商業模式升級
“一帶一路”為中國建筑優化發展方式、推動企業商業模式升級提供了難得的途徑。從整體上看,中國建筑最大的優勢就是專業齊備和全產業鏈的優勢,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還不能完全體現出中國建筑的專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而“一帶一路”項目的中國資金因素,使得我們在項目策劃階段即可全面、深入介入,更容易實施投資建造運營一體化,實現公司從競爭激烈的施工領域向投資、規劃、設計、建造、運營、服務等縱向一體化方向發展的戰略規劃。中國建筑在國內投資建設深圳地鐵九號線等國內多條地鐵線路和一批PPP項目的成功實施,已足以說明我們縱向一體化發展的愿望和實力。
從局部來看,在海外經營中,面對項目不同實施階段領域眾多、訴求不一的合作伙伴,需要探索選擇符合國家戰略需要和政策導向的新型商業模式,加速提升國際化水平。我們注重利用公司植根海外幾十年的豐富資源和成熟經驗,探索從項目承包逐漸向資本經營的轉變,以資本為紐帶,拉升全產業鏈的整體服務能力,實現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如今,在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巴基斯坦最大的是交通項目,得到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融資支持。在阿爾及利亞,房建市場由于石油價格疲軟尚不見起色,中國建筑聯合當地公司,采用融投資帶動總承包的方式,投資開發建設阿爾及利亞中部港口,預計投資總額30億元人民幣。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國家也建立了資金支持平臺,提出了基金—貸款—債券—保險四元閉環的融資體系。中國建筑“走出去”,更需要積極與亞投行、絲路基金、各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等加強溝通和合作,以銀團貸款、銀行授信等方式開展多邊金融合作。中國建筑2015年邀請標普、穆迪和惠譽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對公司進行信用評級,并一舉獲得全部3家評級機構A級以上評級,獲得行業內全球最高信用評級。此舉,不僅大大提高中國建筑的國際聲譽,并為獲得低成本的國際融資奠定良好的基礎,更加有利于公司全面參與“一帶一路”投資建設。基建大項目的拉動效應,能夠系統提升中國建筑投資業務的集約度與協同性,使“產融結合”成為中國建筑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增長級,讓中國建筑成為名副其實的投資建設集團。
防范風險,穩步提升國際化水平
我們必須看到,“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區域政治風險高、法律環境差、匯率風險大,宗教和民族問題關系復雜,必須把風險控制放在最前面。安全問題,是首先要防范的重大問題。“走出去”不是一蹴而就的短平快工程,而是必須長遠規劃,并且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練好內功,穩步提升中國建筑國際化水平。
首先,對于新開拓的市場,要對項目所在國和所在地區的法律環境、政治環境和宗教文化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對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情況也要提前把控。所有投資、建設、運營、納稅及退出機制都必須要遵守當地的法律,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不能盲目行事,也絕不能抱著短期試試看的想法,“打一槍換個地方”。中國建筑過去發展較好的市場,都堅守了幾十年。其次,對于成熟的市場,大力推行屬地化經營,融入當地社會,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服務水平,系統性地為客戶提供解決問題的一攬子方案。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并且在參與建設、為當地提供就業機會、開展公益事業的同時推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中國建筑的國際美譽度。
當然,中國企業“走出去”還面臨著許多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務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說,國家增強對“走出去”企業的保護,避免由于項目屬地國由于政府的更迭、內亂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個別國家政府不承認或停止相關項目實施的可能性,給中國企業造成重大損失,中國建筑曾經在伊拉克、利比亞有過如此教訓。還有就是推動人民幣的海外投資,金融機構做好服務,利用財政支持、免稅等辦法,有效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幫助企業推進PPP業務。我們還需要聯合中國各大企業、工商團體、行業協會組織和金融機構,抱團出海,共同開拓海外市場。
山高愈前行,夢好起宏圖。“最具國際競爭力”是中國矢志不渝的目標和追求,對待“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和挑戰,我們既要登高望遠,更需腳踏實地,在深耕既有成熟市場基礎上,逐步向周邊輻射,著重破解以海外管控體系為重點的一系列制約海外業務加速發展的難題,強化海外經營平臺在集團海外業務拓展中的核心地位與主體責任,形成全集團在大海外事業平臺上凝心聚力、大干快上的良好局面。與“一帶一路”務實同行,中國建筑未來必定更有豐厚收獲。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