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根基,是中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豐富營養和重要資源。因此,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提升中職學生人文素質是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現實課題。
一、著眼認知認同,增強傳統文化教育的自信自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深刻而緊密的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輸了自己的民族基因,提供了思想營養,如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追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巨大的滋養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鮮明地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特色烙印,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職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理念和精神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進行中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當前,世界多極化、市場經濟化、價值多元化給中職學生健康成長帶來了嚴峻沖擊和挑戰,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中職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特殊意義和重要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中職學生正確道德觀、人生觀的文化根基。中華傳統文化關注的是人,其精髓是立德修身。無論是《論語》《道德經》等經典著作,還是流傳千古的詩詞、文章,都沉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飽含著最深厚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陶冶著人們的心智,滋養著人們的心靈,孕育著人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有著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諸如“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于相友,守望相助”“德不孤,必有鄰”等都是為人做事的明鏡和良鑒,是中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底蘊和支撐。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應成為中職學生的必修課和營養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和使命。
二、著重可學可為,強化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用實用
我們要注重學習,使中華傳統文化進入教材。中華傳統文化浩瀚無垠、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道德營養。如何編寫一本中職學生愿意學、學得會、用得上的傳統文化校本教材呢?筆者認為,結合中職學生的需求點,突出主題性、時代性、科學性,找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系統性、針對性、適用性非常重要。
傳統文化校本教材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園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把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植于中職學生的血脈和心靈。
教材宜有以下內容:一是君子文化。君子作風是歷史上許多名人賢士一貫秉承的價值追求和道德準則。君子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聚焦點和閃光源,是燭照中華兒女歷經艱辛一往無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撐,更是中職學生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的知識資源和精神能量。應從國學經典中吸取君子的智慧和品德,如《論語》里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孟子》里的“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庸》里的“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等等。還可從君子格言中提取信條,如曾子的“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曾國藩的“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社會上流行的,諸如“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奪人所好”“君子動口不動手”“近君子遠小人”等。我們把這些充分彰顯君子文化豐富性和生命力的內容加以整理釋義,賦予時代內涵,編入校本教材,解決學生知、信、行的問題,學生可以從君子之德中得到啟示和借鑒,吸取精神和動力,自覺培養君子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二是孝文化。孝是一種美德和修養,是中華民族的特點和優點。孝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密不可分。傳承、弘揚孝文化對于中職學生立德修身、成長成才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孝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薄敖裰⒄?,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以及備受人們推崇和贊頌的“百善孝為先、孝乃德之本”等名言,都體現了孝文化的普適性和人文性。要堅持推陳出新,守正創新,剔除傳統孝文化中的“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等單向化、絕對化、無原則的糟粕,增加民主、平等、法治等元素,賦予新內涵,打造現代版孝文化,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引導中職學生珍惜生命、向善向上,培養他們尊親敬老的責任感。
三是中華古詩詞選讀。詩言志,詩載道。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詩詞是中華美德的藝術體現,其魅力在于陶冶情操,培養性靈,錘煉氣質,為人生成長不斷輸入正能量。開展古詩文誦讀教育,對于傳承中華文化、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應充分挖掘詩詞教育的潛力,其中愛國篇如屈原的《國殤》,杜甫的《春望》,陸游的《示兒》《書憤》《病起書懷》,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棄疾的《書江西造口壁》《 京口北固亭懷古》,岳飛的《滿江紅》等。哲理篇如杜甫的《望岳》,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春日》,盧梅坡的《雪梅 》,楊萬里的《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小池》,林升的《題臨安邸》, 陸游的《游山西村》,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等。勵志篇如李白的《將進酒》《行路難》,劉禹錫的《浪淘沙》,鄭板橋的《竹石》,于謙的《詠石灰》,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勸學篇如孟郊的《勸學》,陶淵明的《雜詩》,顏真卿的《勸學》,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等。串聯起來,形成系列,解讀賞析,供學生閱讀、背誦,一方面,有利于中華詩詞這一獨特的文化瑰寶的傳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很好地發揮詩歌的育人作用。
還要注重實踐,讓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走向社會。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假日化、制度化,為中職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寶貴資源和難得機會。充分利用這些傳統節日,創新過節的形式和載體,使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與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相結合,與中職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是時代和社會的期許,更是中職人文素質教育有意義的現實選擇。這不僅使傳統文化教育走出了校門,進入了家門,走出了書本,進入了生活,增強了吸引力、親和力,而且使中職人文素質教育有了新特色和實效性。
以彰顯節日文化內涵、樹立節日新風為主題,讓中職學生在節日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享受文明進步成果,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可謂是中職人文素質教育的新點子、好路子。如清明掃墓祭祖,既為寄托哀思、追念親恩,也為敦親睦族、慎終追遠??梢砸龑?、教育學生文明祭掃,或在碑前獻鮮花、寄哀思,或在網上寫回憶、表懷念,在繼承創新中顯揚新時代的節日文化。在端午節中,挖掘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弘揚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其主題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超群詩才,不僅讓代代詩人追慕和感嘆,也讓輩輩民眾敬仰和緬懷。學??砷_展端午詩歌朗誦會及詩歌大賽,讓學生通過誦讀《離騷》《九歌》等屈原名作和歷代詩人吟詠屈原的詩歌,加深其理解端午節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進一步弘揚愛國精神。這樣過節重形式,更重內容,有文化,有意義。在春節里,倡導文明過節的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導學生堅守和、孝的價值追求。春節是承載人們希望、期待、祝愿、向往的重要節日,祥和歡樂是傳統主題。貼春聯、吃團圓飯、走親訪友是節日主要形式和載體,也是提升春節文化品味、豐富人文精神的時機。結合春節假期較長、學生接觸社會機會多等情況,給學生留一些有趣味、有意義的作業,如春節見聞攝影、征文和春聯比賽等,讓學生在感知春節文化和新年氣息時,提高觀察生活、反映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也可以給學生推薦一批勵志讀物和經典作品,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跟同學分享,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健康情趣,吸取做人的智慧和成長的力量。學??赏ㄟ^微信微博,了解、指導學生,真正讓學生在享受溫暖快樂的同時,傳承優良傳統和美德,推動學生養成把閱讀作為生活方式的良好習慣。
三、著力有效長效,建立傳統文化教育機制體制
在中職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大工程,但比起專業課和其他文化課卻成了一個軟任務。要實現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從必要到必修、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實施強有力的工作機制和制度設計非常必要。
首先,要構建學校領導擔綱統領,德育課、語文課教師和班主任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解決好傳統文化進學校、進課堂的問題。校長要把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工作職責,高度重視、狠抓落實,選擇有魄力、有智慧、有思路的校級領導和有能力、有激情、有干勁的教師,形成強有力的工作機制,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組織和人才支撐。
其次,要突出教學針對性、有效性,解決好傳統文化進學生頭腦的問題。傳統文化教育要打動人心、深入人心,最基本、最關鍵的是要讓傳統文化真正觸及學生心靈,激發起其內在潛能和向上力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摒棄口號化宣傳、填鴨式教學,沖破功利化、應試化藩籬,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方法、多樣的手段,教活教新,潤物無聲,入腦入心。要注重用問題式、啟發式、互動式的方法,突出主題,激活學生學習動力,提高教學的深度,增強信度;要善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動畫漫畫的形式,直觀、生動、形象地解讀傳統文化,增強教學的吸引力、穿透力;還要多用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在循序漸進中引人入勝,在強化體驗中深化生成。堅持活動體驗教學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主題報告和自主閱讀相結合,學與思聯系,知與行統一,體現教與學的多樣性、靈活性、創新性,使學生真學、樂學,使傳統文化這個提升人格品德的重要營養融化在學生血液中,成為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支撐。
最后,要通過制度設計和項目建設,使傳統文化教育成為常態化、系統性工作,保持傳統文化教育的活力、合力,形成持久彌新的定力、效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把傳統文化教育列入制度安排和教學計劃,計入課時量,列入課程表,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主動性,保持教學的有序性,有效性;開展傳統文化優質課活動和傳統文化課題研究,加強傳統文化教學評價考核,褒獎傳統文化教學成效突出的教師,等等。通過一系列工作,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創新,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質量和效益。還要開展文化校園項目建設,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積累文化高度,豐富育人體系。秉承基礎性、趣味性、發展性、自主性原則,設立傳統文化宣傳欄、開放圖書閱覽室;組織校園國學經典誦讀大賽、班級讀書會和社團沙龍活動,創造學習傳統文化的載體,讓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多彩的學習實踐中受到洗禮和熏陶,培養優雅的氣質、良好的修養、豐厚的內涵,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培養提高中職學生人文素質的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JA14158)
(責編 周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