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華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怎樣才能有效地推進中外企業文化融合、搞好跨文化管理?下面,我就這個課題談幾點認識。
充分認識中外企業文化融合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切實推進民心相通,弘揚絲路精神,推進文明交流互鑒,重視人文合作。”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堅持文化先行,樹立文化引領經濟的高度自覺,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創新,通過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繁榮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時代標志。文化傳承與創新已經成為各國經濟貿易合作的“軟”支撐。我國企業積極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各個通道的建設,是建設“一帶一路”的主力軍和骨干力量。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主要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社會制度、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經濟體制、法律制度、開放程度等方面各有差異,以及與此相聯系的不同的價值判斷、市場規則、行為方式、生活習俗,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合作的深廣維度、進程時序和企業的營商環境、經營管理的正常運行。文化環境對企業運行來說,其影響力是全方位、全系統、全過程的。“走出去”的企業在國際化經營發展的同時,與所在國合作中的多元文化差異、沖突問題也日益凸顯。深入進行中外企業文化比較研究,推動中外企業文化融合,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中跨文化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搞好“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國企業先進文化建設,將會大大提高“一帶一路”戰略的安全系數,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撐。
理性識別文化差異
達成彼此文化尊重
推進中外企業文化融合
文化差異包括宗教的差異、歷史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習俗的差異、習慣的差異,還包括語言、思維方式、工作理念、管理風格等差異,涉及倫理、信仰、法律、國際公約以及通行規則等方方面面。文化差異是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的條件,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促進企業發展。企業要加強文化差異的識別,理性地面對文化差異,消除文化摩擦。以開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兼容并蓄不同國家、地區文化的精華,滋養自身的企業文化生命,使之煥發旺盛的活力和強健的市場適應力,促進企業雙邊和多邊的合作氛圍。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建設,必然會受到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影響,而不同民族的文化都經歷了各自獨特的歷史形成過程,因而呈現出具有本國特色、形態各異的文化特征。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要保持謙虛心態,尊重外方文化,注意人格平等。要尊重對方的政治立場和道路選擇,不強求不干涉,平等自主、和平共處,為合作創造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學習、尊重各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是中外企業文化融合的重要內容。
充分進行文化溝通
達成彼此文化理解
推進中外企業文化融合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歷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才能讓各國人民產生共同語言、增強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這些年來,我國與沿線沿途國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這就為我們走出去的企業開展文化交流創造了和諧的氛圍。企業要充分利用政府主導或引導舉辦的各種文化交流平臺,加強與其他各國企業的文化交流,相互借鑒吸收,著眼大局,著眼于未來和長遠利益,將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統一起來,在文化交流中讓企業特有的文化理念、價值觀念、溝通方式與世界接軌,共同創造新的管理文化。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60多個,人口40多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在,宗教信仰繁多,人與人之間由于利益不同、觀念不同、信仰不同,難免會發生沖突和矛盾。中國企業要努力了解和掌握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中外名勝古跡、哲學宗教、音樂繪畫、社交禮儀等,這樣才能成為促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橋梁,成為學習先進文化的先行者和推介中國文化的志愿者。我們要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國情和投資機會,研究各國的傳統和企業文化,研究與不同國家企業不同的合作方式。
企業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主力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走出去”的企業不僅代表著企業自身,也代表著整個國家。美國企業,尊重個人價值,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提倡競爭精神、務實精神,鼓勵創新、利益共享。德國企業,具有強烈的質量意識,重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德國制造做工嚴謹,這使得他們在世界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占有特殊的市場份額。這些國家的企業走出去,毫無疑問也將國家的軟實力散播到了世界各個角落。因此,中國企業,尤其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企業,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信,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為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助力添彩。良好、充分的文化溝通有助于企業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化解文化沖突。通過溝通,要讓世界認識中國和中國企業,讀懂中國和中國企業,知道中國企業的理念和規則。同時,要深入了解所在國的文化和企業文化,熟知外國企業的理念和規則,知道國際通用的規則。要努力了解東道國的語言與非語言溝通的差異,并建立起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有形或無形的跨文化溝通的組織與渠道,針對既存的文化差異和文化障礙,建立起良好的相互理解與信任的協調機制、溝通機制和交流平臺,以便及時有效地化解文化障礙。企業之間的合作,關鍵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要注重與相關合作企業核心人物的交流和溝通。為提高文化溝通效果,可建立技術交流、學習機制,以技術交流、學習為載體推動文化溝通;建立人才雙向交流機制,拓展文化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建立各種活動機制,多層面促進文化溝通。
找到最大“公約數”
達成彼此文化共識
推進中外企業文化融合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國利益日益融合,國家之間也許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但合作共贏卻是最大的“公約數”。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代替的是單打獨斗的老做法,摒棄的是贏者通吃的舊思維。中外企業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盡管與外國企業存在著諸多差異,但企業共同的愿景、使命、理念是最大的“公約數”。比如“安全、創新、綠色、共贏”的理念,應是大多數中外企業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我們要以此促進文化的融合。“走出去”和“請進來”的企業,在尊重彼此文化、理性面對文化差異和進行充分的文化溝通、達成文化理解的基礎上,增進了解和互信,互相學習對方文化的精髓和特質,共享文化的厚重和多彩。直面文化差異,奉行求同存異,善于發現和汲取不同的文化智慧,在互利共贏的合作基礎上尋求文化的契合點,以文化的多樣性融合,促雙邊或多邊的市場對接、機制對接、產能對接。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以不對抗為前提的和平發展經濟戰略,是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系統工程。我國企業應當樹立“幫助沿線發展中國家推動經濟現代化建設,促進沿線發達國家發展經濟擺脫危機,同時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目標,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宗旨意識。在互利共贏的前提下,完善雙邊和多邊投資貿易協議條文,健全雙邊和多邊投資貿易運行機制。在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踐中,將互利共贏的企業文化精神貫徹到底。善于發現雙邊和多邊利益匯合點,總結和創新經濟合作模式。在商務實踐中勇于探索,瞄準雙邊和多邊的不同需求點,實施有針對性的優勢互補經貿策略,積累實踐經驗為我國政府創新體制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和法規制度提供事實依據。
進行跨文化培訓
實現跨文化創新
推進中外企業文化融合
要識別文化差異,發展文化認同,達成文化共識,就要進行跨文化培訓。通過跨文化培訓,逐步形成一種既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又體現與各種異質文化融合的靈活性與有效性,適應所在國的“本土文化”,從而開放自己,包容別人,為我所用,共享共贏。中外企業文化融合是把所在國及相關單位各具差異的個性文化,通過充分溝通、交流、吸收、借鑒、融合、創新,逐步建設成統一的更高層次的企業文化體系的過程。目的不僅是要解決跨國企業中不同群體因文化傳統、文化思維、文化實踐等的不同而引發的文化碰撞與沖突,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的深度融合實現文化的共識和認同,以引領和保證企業沿著既定的戰略目標發展。通過培訓使推進中外企業文化融合的過程成為求同辨異、求同尊異、求同化異的過程,成為傳播中國文化、激揚文化自信、樹立中國形象的過程,成為主動融入、深度融入、巧妙融入的過程和情感共融、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過程。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做受尊敬的企業公民
推進中外企業文化融合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順利實施國際化運營、贏得國際市場信任的通行證,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深入推進,在國際化經營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至關重要。要加強海外項目社會責任風險管理,牢固樹立國際投資理念,深入了解當地政治法律、民族文化、宗教習俗和利益相關方訴求,加強風險識別與評估,為海外投資決策提供支撐。要加強海外社會責任履行,堅持誠信經營,尊重所在國習俗,保護當地環境,維護當地員工權益,提高本土化率,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力所能及地支持所在國公益慈善事業,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樹立中國企業負責任的國際形象。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的制定,熟練掌握和運用國際社會責任的方法與規則,廣泛利用多種平臺,加強與有關國際組織的溝通交流,不斷增強話語權,提升國際影響力。我國已有很多海外公司強調共贏互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和高度負責的“公民化”精神。恪守誠信經營,積極為所在國當地社會提供最好的企業運營和產品服務。履行社會責任,推進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工作,參與當地公益和慈善事業,造福當地社會和人民。強化文化傳播,提高所在國政府和當地人民對中國企業的理解和認知,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國際影響,有效融入當地主流社會。
中國企業要向全球展示我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突出“一帶一路”打造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時代精神,在服務國家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融入和惠及當地民生等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