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華
提起習作,學生總是“愛你在心口難開”,習作總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他們往往不能真實地表達自我,時而人云亦云的寫一些空話、假話,更有一些學生被束縛手腳,寫作動機不純,寫作興趣全失,把寫作視為畏途,為作文而作文,寫作文純屬應付。從事語文教學和研究的人都知道,習作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集中體現。長期以來,習作教學一直處于茫然無序的狀態(tài),習作教學無系統(tǒng)理念,無科學的訓練體系,少具體的可操作性。習作教學躲在“沉閨”,披著神秘的面紗,它真那樣難以尋真嗎?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把“讓學生愛上習作”作為自己訓練目標,并對此進行探索、總結,形成了關于學生習作訓練的一些淺顯的見解,愿以點滴經驗與同行共勉。
一、開展活動——激起習作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習作的動力”,而一個好的命題則是調動學生的情感,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的關鍵。題目新穎而有鮮明的色彩,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習作的題目要充滿情趣,少一點一本正經,多點生動活潑,放掉“成人腔”,如“今天,我真高興”“他真帥”“班長應該這樣做”“哇!下雪啦……”只有站在學生的知識角度,在感悟學生童真、童趣的基礎上命題作文更能觸摸學生興奮點和動情點。
題目讓學生產生了興趣,才有動筆的欲望,那么怎樣愉快地進行習作呢?小學生天生好動、愛玩是他們的天性,游戲是孩子們的天使,趣味是孩子們的老師,如果我們將游戲引入課堂,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參與欲望,讓課堂活躍起來,隱藏指導的神圣面孔,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動,體驗交流中,激起孩子們對習作的興趣,寫作不就成為一件快樂的事了嗎?當學生真正對習作產生興趣的時候,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寫作。例如指導學生寫《一次拔河比賽》這篇習作時,我先帶領學生去操場上拔河,在活動過程中,我用一些輕松的語言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注意觀察拔河同學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猜測他心里。再觀察啦啦隊的表現。活動結束后,讓學生談談剛才比賽的場面、內心感受,大家說話的情緒特別高,寫作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生玩得痛快寫得真實。
學生的習作寫好以后,教師評析習作時也要顧及每個孩子的習作能力發(fā)展現狀,善于在茫茫沙海中發(fā)現金子,哪怕只有一個詞用得好、一句話寫得好、引用恰當都要給予表揚,讓學生覺得寫習作挺有趣的。
二、留心觀察——發(fā)現習作素材
生活是五顏六色,瑰麗無比的,它是人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可是學生卻總覺得生活平淡乏味,像一杯白開水,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情,“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生活的活水”浸潤了學生的心靈,才能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熱情。我們要將學生釋放出來,適時地引導他們走出校門,真正地親近自然,徜徉于大社會,融入新的生活。走進明媚的春天,讓他們感受春的活力,投入炎熱的夏天,讓他們領略夏的激情,融入金黃的秋天,讓他們享受秋的收獲,關注潔白的冬天,讓他們欣賞冬的厚重……這些都給孩子切身體驗的感受,通過細致的觀察,他們積累素材,聯想更加豐富,寫作思路也會更加寬廣。如我嘗試在學生中開展“每日一記錄”活動,讓學生時時留心,處處在意,把每天觀察到的事、人、景物、場面等五大類記錄在生活積累本上,除學校規(guī)定寫的習作外還讓學生寫日記心得體會。
此外,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如對花草樹木,要注意從形態(tài)大小、姿態(tài)色彩等方面去觀察,對于景色可以從遠景、近景、動態(tài)與靜態(tài)顏色和形狀,以及不同的季節(jié)和時間去觀察,對于人物應注意從肖像、衣著、姿勢、神情、語言細節(jié)去觀察。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習慣,掌握觀察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對習作不再害怕。
三、養(yǎng)成習慣——積累習作語言
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表明,小學生的口語先于書面語,他們喜歡說話,樂于發(fā)表意見,遇到問題甚至搶著表達自已的看法,而且由于使用口頭語言敘述較容易,所以在學生中普遍存在愛談怕寫的現象,我們常常看到:課間學生們聚在一起眉飛色舞有講不完的話,他們繪聲繪色地描述自己在生活中所見所聞,在講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時激動的時候,甚至還會帶上表情、動作、語氣。而在日記本上卻很難發(fā)現那些生動具體趣味盎然的話語,代替它們的大都是虛情假意呆板僵化的文字,習作人物是那樣大同小異。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想這其中主要原因與沒有正確培養(yǎng)學生使用語言習慣有關。
在這一階段,教師應把學生“愛說”“樂說”的心理通過口語交際幫助學生攻破習作難關。因為文字是語言載體,葉圣陶先生說過:“語言是有聲無形的文字,文章是有形無聲的語言”,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過語言關。習作時,教師鼓勵他們自學習作教材展開自學討論,然后再互相交流自己準備寫什么,怎么寫,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意見。你的感受,我的認識,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中,產生良好的班級磁場效應,使學生的思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借助言語交際,撞擊思維“火花”形成合理的思路結構,能提高語文表達的創(chuàng)造性和邏輯性,讓學生快樂習作。
其次,讓課文語言走進學生心中,厚積薄發(fā)。對學過的課文,我引導學生進行詞語歸類,段落歸類,文章歸類,并做好摘記,并舉行課文妙詞佳句積累大賽。鼓勵學生仿寫、改寫感興趣的課文。此時課文語言已走進學生心中。多讀課外書增加學生課外閱讀量,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言與學生精神世界聯系越廣泛它越難忘,越容易被提取,在閱讀中學習別人寫作技法、積累詞句。這樣習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習作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但其根本的核心是來源于生活,發(fā)現于生活,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只要我們積極引導學生,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熱愛生活,在習作中表達真情實感,我們的習作教學就一定別有洞天,取得豐碩成果。